APP下载

论文学艺术中的“力动”

2017-01-13李晶晶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冲动建构

李晶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论文学艺术中的“力动”

李晶晶

“力动”最早为一种物理科学术语,后来逐步被运用于人文科学领域。柏格森将其引入宗教领域,鲜明指出这种“力动宗教”的特色,卡西尔明确用其论述艺术,尼采则进一步阐述它在悲剧中的功能,概括为生命原初的酒神冲动。由此,作为一种支配内在生命冲动并赋予它们以形式的力量,“力动”使文学艺术涌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冲力,体现出生命本真的创造与建构,从而促使人类以一种更深邃的目光认知事物,回归自然,走向心灵的自由。

“力动” 生命冲动 形式 艺术

力动,英文为Dynamic,最初用于物理机械与信息技术领域,随后在人文领域出现,如艺术中的光学力动,指由于光的波动说,突变与渐变构成冲击的力动。柏格森将其引入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将宗教分为“静态宗教”和“力动宗教”,并强调后者“不仅起着‘静态宗教’的功能,而且还因其特殊的品质(特重行动、创造、博爱)而直接汇入了‘生命冲力’”①,指出了力动宗教自由、创造的特点。卡西尔则运用“力动”来分析艺术,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平静,乃是一种力动的平静”,“艺术给予我们以灵魂的运动,于它们的整个的深度和多样之下。”②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文学突出地显示出这种“力动”。

文学艺术的“力动”指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生命本身的力动过程融汇于其中,冲击、涌动而成的一种创造与建构的力量,具有与自然宇宙、人类社会同构的情感感应。生命本身的力动过程指处于“欢乐和悲愁,希望和恐惧,意气飞扬和颓丧绝望两极之间的不断游移震荡”③。这种“力动”,不仅指人类内在强烈的生命力,更是指支配强烈的生命冲动并赋予它们以形式的力量。由此,文学艺术成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深层的内在生命力的桥梁。在文学艺术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其经典之作往往表现了丰富的内涵,抒发了复杂的感情,内蕴直达最本真的生命冲动,发人深省,这就是“力动”在文学艺术中最突出的表现。

文学艺术的“力动”,具体表现在创作与接受的双向文学活动中。就文学创作而言,亚里士多德从“一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事物的本身”④出发,提出文艺作品的首要原理为模仿。新古典主义时期布瓦洛提出文艺要模仿自然,情感的表现必须服从理性的统率。18世纪浪漫主义提倡激情与想象,以神奇为文艺的题材,对创作者的幻想天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写实主义则将重点放在文学的物质质料方面,更为客观。实际上,各种思想派别都产生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呈现出一种片面的合理性,需辩证地看待与理解。

从具体的文艺创作来看,首先必须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由此“兴”方能“寄”,生发出深切的情感。写“真景物”,抒“真感情”,方为上乘。其次,应根据表现的内容与对象选取合适的文学体裁,即“酌事以取类”。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节奏、韵律及语言的选择各有不同。如诗歌抒发强烈的感情,戏剧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散文描绘现象、抒发哲理。文艺中“力动”的媒介就在于形式,“乃是这些形式的构造、均衡和秩序,在艺术作品中感动了我们”⑤。最后在情感即将到达顶点、最富包孕性的时刻进行创作,情感浓度刚好,既能够满足合理诉诸形式、充分抒发情志的需要,又不致因情感过于充沛而影响文艺的美感。在这过程中,想象力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⑥,在“神思”的参与下,创作者将要表现的内容诉诸语言文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正是创造与建构的力量在深层发挥作用,促使这一过程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本真的“力动”。

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也表现出了这种“力动”。审美具有普遍性,作家诉诸语言文字而成的文学作品,赋予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具体的形状和形式,为审美准备了前提。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以作家提供的视野看待客观世界,使得由此生发的感情呈现在一种新的光辉之下。正是这种审美普遍性的存在,使读者能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或是受其韵律、节奏等触动,或是与其内容、情感相契合,开始了一种不自觉的创造与建构。“我们不能了解一件艺术作品,而不在某程度下重复和再组那个使它成为存在的创造历程。”但是,每位读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左右大脑功能的侧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兴趣与能力,文学阅读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由此每个读者的创造与建构各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部戏剧,每个读者建构的形象各不相同,但同时这些形象的建构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描写为基础,其身上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不容置疑。通过这种创造建构,读者内心深受触动,改变了文学期待视野,更呼唤了生命本真的创造冲动。但这样一种浓郁的情感,并未吞噬掉读者的自我,“我们的感情生活,得到了它的最大的力度,并且就在这个力度之中,改变了它的形状”⑦,读者的日常情感得以宣泄,达到最高度的强化后恢复平和,心理健康,心灵净化。

在尼采看来,悲剧是“力动”的典型。它源于酒神冲动,是一种无节制的、通过摆脱个体化原理以回归世界本体的生命冲动,本质为“力的过剩”,强调通过狂欢的形式宣泄力量,这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于是,一种新的规约力量——日神冲动产生,以幻想式光明的审美外观驯服了酒神冲动。在二者的协调作用下,生命本真的“力动”在深层隐伏着,成为悲剧魅力的核心所在。

自古希腊至当代,悲剧一直在西方文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构成它的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也有各自的表现。前者为文艺语言。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诗歌要求押韵与对偶,散文要求平淡与隽永,戏剧要求鲜明与冲突。但各种文体都贯穿着一种语言风格的要求——“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明晰在于使用普通字,不流于平淡则为奇字的使用,“指借用字、隐喻字、衍体字以及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⑧。由此,语言呈现出一种“风格的美”,别具韵味。后者则鲜明地体现为一种内在涌动的力量,通过语言对形象的塑造与氛围的营造,诉诸想象,一种生命的力量跃然而出。这种力量,源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揭示出人类本体的生命本能,表达出世界原始的情绪。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艺术成为一种“改变事物,借事物来反映自身生命力的丰盈的冲动”⑨。

在文学艺术中,这种“力动”的创造需要多种条件的充分参与。首先,应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对生命本真冲动的切身感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⑩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力动过程,通过语言抒发深沉的感慨。其次,要将丰富的自然与生发的感受包孕于文学作品,情景交融。在有所感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运用作家的眼光考虑选择文学形式,如语言、韵律、节奏等,或是描写景物的散文或诗歌,或是表现人生的戏剧或小说。最后,发挥技巧,凝神创作,可能会伴随着灵感现象的发生。由内涵到外显,文学作品凸显出生命本真的力量,收放自如。由此,读者得以鉴赏文学艺术,实现“力动”的传递,自觉发挥创造建构的力量。

由此,文学艺术中的“力动”体现为一种辩证的双向过程,一方面,这种“力动”支配着强烈的生命冲动并赋予形式,构成了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艺;另一方面,文艺内蕴着深刻的对生命本真力量的肯定,通过创作与接受实现了在不同个体间的沟通与传递,成为一种对人类群体原始生命力的昂扬。

注释:

①亨利·柏格森.王作虹,成穷译.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

②卡西尔.刘述先译.论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0.

③同上.

④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58.

⑤卡西尔.刘述先译.论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8.

⑥刘勰.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3.

⑦卡西尔.刘述先译.论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1.

⑧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8.

⑨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6.

⑩王育颐等编撰.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4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393.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卡西尔.刘述先译.论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亨利·柏格森.王作虹,成穷译.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李晶晶(199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冲动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冲动”不是真担当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建构游戏玩不够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冲动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