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2017-01-12尹玉

黑河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心理品质基础教育

尹玉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摇篮,教会学生做人的场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它属于文学艺术范畴,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通过正确把握学生创新的心理趋向,不断完善学生创新的心理结构等途径,发挥语文教学的心理导向作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基础教育;心理品质;文学艺术;心理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注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属于文学艺术范畴,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小学生的心理作用非常大。因此,教师有必要探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心理因素,采用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心理结构趋向完美。

一、正确把握学生创新的心理趋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在于学生欣赏课文的心理过程总要顺从教师的引导,受制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主动则在于学生一定要停止无关的心理活动,排除内外干扰,专心致志地去欣赏和领悟课文的精华。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学生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过程,总是一个从形成到展开乃至强化的动态心理过程。

从注意的生理机制看,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发生的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将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因此,上课铃声和课前起立问候声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关注度和无关心理活动的停止。但由于学生上课前的心理状态不同,因而注意的形成也就表现为突发式的或渐进式的。有的学生课前心境平和,性格比较内向,无特别的喜怒哀乐,或是自控力强,能有意识的控制心境,所以进入语文课情境顺利,其主体心理活动在教师喊“上课”时即刻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教学氛围中;有的学生课前有大的情绪波动,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或是自控力较差,上课后仍心猿意马,不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常因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导致无关心理的展开,从而削弱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为了使所有学生的心理从上课开始就更有效地集中在课堂教学,教师应特别重视语文课的导入,以新奇有趣的导入诱发学生最大的心理注意。如讲授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可借助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产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心理动力发动以后,还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排除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杂念,不断强化学习的心理动力,增强教学效果。为此,首先,教师在讲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词句章中分析出课文的内蕴所在,让学生完成由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飞跃,形成一定的欣赏心理。如课文《谁打碎了花瓶》是写列宁打碎花瓶以后,回到家里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的故事。学生读完课文以后,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会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出现心理综合活动,明白说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由此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在学生欣赏、理解课文的心理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师应引导他们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去发掘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诚实的故事。这样,局部的感性经验初步加工的信息在心理上得到进一步的认同,使学生在联想中感受到人类美的情感,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对学习也就有了心理内动力。其次,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潜在的不同心理态势,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学生总是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期待,而过去语文教学中沿用的朗读课文、分析层次、归纳中心的老套路,只能造成学生厌烦心理。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期待的点,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在众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领悟课文的真谛。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因此,师生间很难有平等的交流,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课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此,教师应该打破常规,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双向活动,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互尊互敬、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语文课上如沐春风,必然思维积极勇于表达,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以优美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塑造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景,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的需求,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语文知识。

二、不断完善学生创新的心理结构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思想性极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因而,小学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也极大。教师一方面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着的社会美、艺术美,使之作用于学生心理,净化心灵;另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在教学反馈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动向,不断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不同。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变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在转换角色时,可以由教师先提出某种疑问,让学生来帮助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时,可以问学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老师也很着急,可老师没有办法来帮助小壁虎,你们想帮它想想办法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自信心。另外,在学习活动中,生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角色。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可以让他去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学习。一位同学读课文读得好,可以请他范读;一位同学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课文的内容。这样角色的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的上进心理,不断探究创造的潜质。这样的语文学习,发挥了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平凡的社会生活内容,它虽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震撼学生的心灵,但由于其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善美,同样具有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中去感知人类的真情。而最能令学生心理产生移情的是革命情操的教育,这是使心灵趋向美的最高境界。语文教材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理想、道德、精神生活一旦被学生的心理接受,就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如《一夜的工作》表现周总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老一辈革命家精神世界的闪光点,正是促使学生心理结构趋向完美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在讲析课文字词句章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从而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势。

教师还应通过教学反馈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特别在说与写的教学环节中,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心态。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得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同样的命题,学生会写出健康和颓丧两种不同境界的文章。教师应及时从教学反馈中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和人生,逐渐摒弃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求得心理结构的完美。

总之,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时期,语文教学中心理导向正确与否,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科学人生观的确立。只要能时时把握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趋向,并时时促成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让学生在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塑造出完美的创新心理,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2]李小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心理品质基础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