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华背景:贵阳街巷印记

2017-01-12黄圆

贵阳文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街街巷王家

黄圆

我看不见你,却依然感觉温暖。

那些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美好片段,有的时候会归结到一个地名上来,凭着那个线索,我们就容易找到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王家巷:阅尽繁华落寞

繁华色彩光影,谁不为它倾倒?淡泊宁静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1911年的辛亥革命革故鼎新,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翻开历史新的一页。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贵阳王家巷里成立的文通书局在40多年的时间里出版各类图书、丛书、丛刊,承印报纸和杂志,编辑出版大型综合性刊物,为贵州带来文化上的异彩。改革开放初期,王家巷小商品百货市场又是一番别开生面的喧闹景象。

时光,尤其是刚刚过去的几十年的光阴给予昨天的王家巷、今天的勇烈路别样的印记。就是这段不长的小巷,在搜寻街巷烙印的贵阳“传说”时,我们忽略不了它,它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

王家巷(勇烈路),我们记得多少?又知道多少?

“光夫衫,光夫衫,幸子买给光夫穿。”

这样的吆喝声1980年后出生的人听了不知所云,但是在他们之前出生的贵阳人一定会心一笑。风靡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让贵阳王家巷的百货商贩们狠狠地赚了一把。

王家巷“火”了9年,造就了贵阳最早的商业街,牛仔裤、萝卜裤、喇叭裤、光夫衫、幸子衫,诸多服装新名词在这里开始向贵阳人传导一种崭新的生活资讯,一时之间,当年的王家巷俨然贵阳年轻一代的逛街“首选”。

“那个时候哦,从那头走到这里不到50米,没有半个小时是走不拢的。”头发花白的陈老伯父辈在这条小街上结婚生子过了一生,他就出生在这里。

“原来的街坊姓王的真的很多,顺到都是,所以就叫‘王家巷,现在勇烈路是后来改的。”对于1980年后贵阳人对 “王家巷”的陌生,陈老伯在摇头之外都会解释几句。

在我印象中的王家巷商铺,就类似今天不少菜场的摊位,水泥砌成,上面是一个大大的塑料棚;但是这一印象似乎不对,陈老伯说当时每家的摊位都是铁皮做的,上面可以当作展示台,下面类似一个可以放更多存货的柜子。

“市西路,都是后来的事情啰。”老王家巷人的感叹可以解读出很多很多东西,不是吗?

护国路:繁华背景

从贵阳的市区去机场,走万东桥那条路,就一定会看到路旁有一栋看起来很别致、很古旧的房子,一定会看到的,因为在房子旁边就有路口,车子开到这里常常会停一下或者减速,所以,就会看到藏在一壁爬满绿油油藤蔓植物墙后的灰黑房子。这里曾经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曾经参与讨袁斗争的王伯群的故居。因为这房子,附近的路以“护国”命名。

随着城市发展,被去往机场的高架桥隔断的护国路,似乎一下子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原先藏在高矮不一楼房中的小街,因为新道路的修建被带动出“新鲜劲”。两旁曾经的破旧狭小的建筑渐渐被高大时尚的楼盘替代,有贵阳最高建筑之称的凯宾斯基酒店大楼就在护国路上,夜里热闹异常的时尚娱乐场所也进驻护国路。护国路,似乎成为展示贵阳进步的路标,是因为它处于紧接机场路进入市区第一街的原因吗?我不知道。

也许护国路当年的诞生与今天的新貌都只是时代繁华的背景,它与每个时代的喧闹相接,成为时代的缩影。六七十年前的护国路应当也有一派风光,南接甲秀楼,路上有王伯群的法式别墅,北边紧挨着王家烈公馆(虎峰别墅),沟通大南门与市中心(大、小十字)的通道。遥想当年,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定喧闹了这条道路很久。

所有的繁华也许都会有一个沉寂与落寞的时期,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多道路拓宽新建,护国路淡出喧闹,在我最早关于这条街道的印象里,这就是一条小街。因为就读的小学就在附近,护国路上住有不少同学,这里也是小时候嬉闹的场所,似乎没有什么太强烈的印象。只是对护国路上的一个小巷子——指月街感觉好,在指月街玩闹到晚上,一抬头,很美丽的月亮就在头顶悬着。可惜这条小街已经没有了。也许护国路没有完全淡出贵阳人生活的原因,是路两头的湖南面、酸辣烫,是进出机场多数要经过的上下护国路口。

走在护国路上,不宽的街面,不长的街道,有在今天看来是与国际生活接轨的五星级大酒店、时尚娱乐场,也有代表曾经那个时代与国际生活接轨的西式建筑。当一条路因一个时代、一个事件或者一栋建筑、一个人而得名“出生”,它的生命力有的时候又会延续生活中对于曾经的事、物、人的记忆。

护国路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一条在过去、现在都是这座城市繁华背景的路。

蟾宫巷:看见的,看不见了

在6岁的时候搬到贵阳,家就在一中桥旁的“蟾宫巷”。顺着河岸的街巷小小的,不长,前街临着河岸,后街紧靠着曾经的老城墙。

小的时候,因为初到贵阳,估计父母怕我走失,要我把家庭住址记得牢牢的,“蟾宫巷88号”因此成为最熟悉的地址。对于熟稔的“蟾宫”却一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直到一天,同小朋友一起在河坎边玩耍时,有一群人走过来,一路上指指点点,路过我们身边时,听到一些对话:“蟾宫巷,神仙住的地方啊。”“是啊,完全的闹中取静。”那些人看着似乎很有学问,他们的话语让我久久激动。晚上刚刚学会查字典的我,从字典里知道了“蟾宫”的意思,一下子有了很多的自豪感。

小街的地面从泥巴路到水泥地,沿街低矮的民房,最初甚至还有一些茅草房,小街尽头是一段杂草丛生的小路延伸到“桥架桥”、“六洞街”,小街上几株高高的冬青树,每家每户院墙房顶上不时冒出的闲花野草,和乐的街坊四邻,这些关于蟾宫巷的片段,填满整个童年的记忆。

仿佛一夜之间,蟾宫巷就消失了。原来的小街成了沿河绿化带,曾经的邻居散落在城市的各处,儿时的小伙伴再也没有遇见过。只有那条小街,还是当初的模样,藏在心底。

蟾宫巷,就如这城市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地名一样,被时间抹去,只能够留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想想,也许今天新兴的街巷,又将是很多人在若干年后的记忆起源。

街巷,那些看见的看不见的街巷,那些走过岁月依旧鲜活的街巷,都是生动无比的城市符号。街巷的兴替,延续城市生活的印象,镌刻城市的时代风貌,也温润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家园故土的记忆。

猜你喜欢

小街街巷王家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随笔·雨中小街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东京的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