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2017-01-12王健

记者摇篮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四度民生新闻态度

王健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受众分流、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微”媒体、自媒体的冲击等等,很多民生新闻记者感叹越来越不好干了。笔者在一个三线城市小台做电视民生新闻15年了,认为要做好“突围”,必须坚持“四度”,即坚持党性原则是做电视民生新闻的第一态度、新闻的属性和媒体竞争的态势要求民生新闻务必要有第一时间传达的高速度、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在新闻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一定要具备让受众看起来解渴有用的深度、民生新闻必须有情系于民的温度,才能永远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民生新闻 态度 速度 深度 温度 情系于民

2000年前后,中国地方电视台新闻人,做了一次探索和创新,将新闻做了一次精确划分,即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社会新闻的产生是以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我所在的台是一个三线城市电视台,在2002年1月26日,也推出了民生新闻“晚间报道”。大约过了四五年,勇于改革的电视新闻人又提出了民生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交集也有不同,从报道内容、形式、角度、理念等各个方面民生新闻都向前进了一步,关注社会更关注民生、报道现象更挖掘内涵、形式鲜活更要表达精准、要家长里短更需专业主义、不忘喉舌本性也要下方话语权等等。随后电视人新闻人又开始了公共新闻的探索改革。媒体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喉舌本质的前提下,开始从站在市民的立场转向独立于市民与政府。笔者认为这探索仍在继续。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受众分流、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微”媒体、自媒体的冲击等等,很多民生新闻记者感叹越来越不好干了。不好干,也得干,怎么干?笔者做电视民生新闻15年了,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小台,如何做好“突围”,笔者认为有以下“四度”,即态度、速度、深度、温度。

一、坚持党性原则这是做电视民生新闻的第一态度

作为民生新闻的一个记者,经常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老百姓遇到的一些难事、愁事,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等,确实能激发出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但是作为一个民生新闻栏目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有家报纸报道了这样的一则消息:某市改善民生,尿毒症患者每年只需交400元,全年做肾透析的次数没有限制,也就是说一个尿毒症患者一年的5万余元医疗费将全部由政府“埋单”。这种做法是否科学?能在全国推广吗?能够持续吗?这样报道,老百姓要问,还有比这更严重的疾病,恶性肿瘤、换肝的、换肾的、心脏搭桥的,都是巨额的医疗费,政府都能报销吗?记者只看到了改善民生、关注民生的重要性,没有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要求,后果是什么呢?会诱导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产生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宜的、过高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一旦实现不了,有些人就容易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看法、怀疑乃至动摇。

从大处着眼,增强政治素质,是坚持新闻工作正确导向的需要和前提。新闻工作具有特殊意识形态属性,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从具体层面看,增强政治素质,是做好新闻业务工作的助推剂。新闻业务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选题策划,正所谓文章“意犹帅也”,具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助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登高望远之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社会生活发展趋势,进而在选题策划中体现前瞻性;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善于以政治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有助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拓宽视野与思路,使作品更好地体现思考深度与理论层次;提高政治素质还有助于新闻媒体工作者紧密结合政策、社会背景,正确研判读者对象的不同层次与需求,明确本职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定位,进而形成业务工作特色。总之,增强政治素质,不会禁锢思想,只会更加解放思想;不是给业务工作念紧箍咒,而是促进业务工作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二、做传播高速度的民生新闻

新闻传播出现以来,时效性作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效性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今天,自媒体的兴起,受众的分流、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

新闻的属性和媒体竞争的态势要求民生新闻务必要第一时间传达。所谓速度就是新闻的时效性,时就是时间、效就是作用。在新闻传播中,“时”通常体现为“及时性”,也就是新闻的传播速度。它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目前,新闻“时效”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时”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全时”(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和“即时”(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取代“及时”,它使得新闻更贴近受众,也更贴近新闻的本质。

有的媒体人感叹,作为一个民生类新闻栏目,记者的数量的固定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目之所及是有度的,就是有三头六臂也赶不上微信、微博啊。再者,电视的传播本来就没有网络和广播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有速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打破部门、单位界限,做好主流媒体的融合

如今地方台广播电视大部分都进行了整合,很多台也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但一般情况下这些记者都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的,一个采访,去一群记者,各个媒体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分别采访、各自发稿是对的,但有分也要有合,除了各自发稿外,为求新闻时效性,以一个口径进行最速度传播。传播过程中要一个“标志”、一个“品牌”。先是广播,然后网络,最后电视。这样既整合兵力,又分兵把守,既有各自媒体的特点,又能彰显新闻速度。比如,去年笔者所在城市的机场通航,这对于一个三线城市来说,是大事,市民十分关心,台里也非常重视,派出了多路记者。在现场,广播新闻进行了直播,主要是仪式的流程;电视时政新闻记者从实证的角度报道通航仪式以及领导的活动。民生新闻电视记者和广播直播进行了合作,用一个民生新闻记者的视角做了报道,当然这个报道只是表面文章,但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内听到了民生新闻的声音、态度、视角以及报道内容,并在广播直播中插播了民生新闻的收视指引。

第二,充分利用自媒体、利用自己的“圈”来传递信息

新闻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必备条件,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快速传播,不仅是对报纸的要求,对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现在的网络传播更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发挥新闻的时效性不仅能赢得受众、争取主动,而且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对于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电视人如果仅仅局限于做电视、做栏目,是远远不够的。电视新闻人应该往媒体人上发展,做广播、做网络、做微博、做微信。笔者所在的栏目在开办之初就曾设立热线电话,随着栏目的发展,热线越来越冷。即使是有热线打来,往往也是中老年人居多。如今的新闻先说来源往往是自媒体,尤其是微信的朋友圈。前不久,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知名企业在晚间10点多发生严重火灾,我们的栏目就是从微信上获知的新闻线索,此时距离火灾发生仅仅三分钟,随后安排记者前去采访。在消息来源上主流媒体已经晚于微信了。随后我们安排了三个记者前去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个记者专门负责微消息制作、迅速传回台内进行三审,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晚于微信,但我们的视角更客观、报道更严谨。采访结束后,组织记者再把点的信息穿成链条,审片后先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发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号还做不到及时更新、发布。次日,我们的栏目再系统播出。此时我们利用了微博、微信、电视、微信公众号,其传播最快和最广的是微信。

第三,充分利用自媒体不能求快而忘真,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主流媒体的价值就在于权威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没有为了快去转发网友、微友的信息,全部新闻内容都是自采;也没有图快而忽略了节目的三审制。如今,在人们浏览纷繁复杂的微博、微信的时候,对于一些消息的真实性也在不断地吐槽,而求真是主流媒体的使命、责任所在。

三、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

不可否认,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在新闻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一定要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让受众看起来解渴、有用。

第一,一个台会有几种新闻节目形态,笔者所在的台有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两个栏目

时政新闻有固有的播出和编排模式,在这方面,民生电视新闻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编排、时长、表现形式等等都可以创新并灵活掌握。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城市的发展,民生大事件不断涌现,高铁通车、飞机通航、各种惠民项目等等,这些都为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提供了好的素材。在今年四月份,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通航,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城市来说,可谓万人瞩目。我们就打破了常规的播出计划,表现形式上以体验报道为主。由于有了很好的前期策划,内容丰富,并且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看起来不觉枯燥。

第二,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如何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呢

就是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进行深入、多视角的挖掘和开拓与延伸。要关注策划,发挥群体作战、集合采访的合力。新闻策划可以集合众人的思维优势对新闻事件的内涵、外延进行最大可能的开掘和拓展,向受众传播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面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集合群体优势,才能获得最详尽的新闻事实,才能做出有深度的新闻。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从策划开始。这几年笔者所在栏目的成功报道、深度报道,很多都是从策划而来。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我们总结出一套模式,一是围绕主题,就事件报道,要做到信息准确、言简意赅;二是做好外延,这个新闻事件对市民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做到全面报道;三是体现百姓关注,移交部分话语权,老百姓对这件事怎么看,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期许,在节目中充分体现;四是做好专家解读,高屋建瓴、引导舆论。这几年,我们的两会报道成为了一个品牌节目。民生新闻做两会有劣势,不是主场、公共资源有限、度难以把握。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谋事在人、做好策划。每年两会之前我们都会开策划会,报什么、怎么报,报到什么程度,提前做好策划。这几年我们的几个关于两会的报道获得同行认可、专家好评。如“一条大公交、穿起民生大项目”“一增一减 看两会新风”获得了省里一等奖。我们基本都是按着这样的模式去做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第三,如何做有深度的新闻,关键在人、在记者。要培养记者的专业素质、敬业精神

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记者才能面对新闻,迅速发布,才能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采访中要做到多看、多问、多思。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要透视社会的能,还有要百姓情怀。

四、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必须情系于民。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使命;情系于民的情怀是根本。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公器”,服务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只有做到了“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才是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在了新闻宣传的实处。

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要做到有人文关怀。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首先要做“人”,做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独立的大写的人。人文关怀本质就是对于人的尊重和关怀。信息大战的时代,有些媒体为了抢头条,抢收视率,猎奇的、嘲讽的、揭隐的片子屡屡出现。人文关怀成了最缺失东西。如何在民生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除了尊重他人、保护隐私,刚说到的关注群体的延伸,把镜头更多地对向弱势群体、边缘人群,不仅关注他们生存的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感情、尊严、价值等等。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记者采访中,有时候一句亲切的问话、一个温暖的拥抱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也能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让新闻显得更有温度。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文关怀要站在大的社会背景以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责任与使命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不能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做有温度的电视民生新闻,这个温度、这份尊重、这份关怀不仅仅给新闻事件中的弱势方。去年年底,东北的三九天,天寒地冻,我市的某小区200多户居民家中没了暖气,大家情绪很激动。反映到了我们栏目,记者迅速到了现场,经调查,停气属实;原因是天冷管道崩裂。就这个时间我们把百姓受冻的篇幅控制在四分之一左右,把市民家里的温度、老百姓的怨言进行了展现。我们又利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停气的原因是极寒所致,在这里我们也把供热前供暖公司如何进行前期检查做了回顾。我们又用了二分之一的篇幅对线路维修师傅们如何在天寒地冻中进行积极抢修做了现场报道。我们的节目播出后,老百姓由激动、上访、讨说法变成了理解;供暖公司的一个负责人说:“我还以为你们是来批评我们的呢,没想到,还替我说话啊。”这件事情,双方都给我们栏目送来了锦旗。

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要有“有温度”的语态。“温度”的表象。从子栏目设置、到画面语言、到播报形式,都要有温度。民生新闻的记者经常接触老百姓,在采访的时候是说普通话还是方言?笔者认为,方言好,直接拉近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话亲了,心才能近。民生新闻的点评上,要求一个“理”,这个“理”要深刻但不能尖刻。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凌厉攻势已经在观众审美疲劳、媒体林立、自媒体异军突起中缓缓下滑。如何保持强劲的势头?做有态度的新闻,永远保持坚持党性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有深度的新闻,不愧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做有速度的新闻,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做有温度的新闻,永远情系于民。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万丽萍.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 ,2012(3上);[2]李国轩,张新星.新闻媒体记者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文学家,2011(14).

猜你喜欢

四度民生新闻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