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的反贪情结

2017-01-12贺有利

读书文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肃贪官吏朱元璋

在我国历史上,反贪决心最大、力度最强、办法最多、惩处最严的,莫过于明朝的朱元璋了。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其于洪武一朝展开的严厉的反贪运动,为中国历朝历代所鲜见。朱氏反贪也确以颁布种种律令为特色,有规定,有案例,如贪污银六十两,除了枭首,还要剥皮制作标本以警示后人。他不但坚决实施各项反贪规定,还要求全国官民认真学习诵读规定,时时检查、对照,甚至将规定铸成铁牌,立于大庭广众之中。

革除奸弊

朱元璋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后当过化缘和尚,受尽风栖露宿之苦,受尽贪官污吏搜刮和盘剥,对官吏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就不遗余力地反腐肃贪,成为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杀贪官最多的皇帝。有学者估算,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有10万到15万的贪官人头落地。

洪武十一年 (1378) 四月,身为万乘之尊的朱元璋已是苍颜皓首,但依然无法忘却童年悲惨的记忆,特撰 《御制皇陵碑》 文,真切地记录了他童年的遭遇。

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心中充满酸楚: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出身贫苦的佃农家庭,一家人终年辛勤劳作,却依然无法摆脱一贫如洗的状况。元朝至正四年 (1344)春,其故乡淮北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旱之后蝗虫又起,加之瘟疫肆虐,朱元璋的父母及长兄相继过世,孤苦伶仃的他找不到一块安葬亲人的墓地。幸得一位好心人慷慨相助,朱元璋才有一片荒地掩埋亲人,但“殡无棺椁,被体恶裳”,草草了事。

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使年幼的朱元璋陷入了家破人亡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他与仲兄洒泪而别,各自逃命。为讨得口粮,朱元璋经邻人介绍进入僧庙做杂役。可是时过不久,连寺庙僧众也逃荒而去。孤苦无依的朱元璋只得四处乞讨,尝尽了人生的悲苦与坎坷: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曾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朱元璋在经历了这些刻骨铭心的苦难后,对那些只知贪污盘剥,丝毫不体恤百姓的官吏产生了切齿的仇恨。即位之后,朱元璋常常对左右侍臣讲到这一点。他说:“从前我在民间,常常看到州县官吏个个贪财好色,日日驰逐饮酒为乐,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我心里十分痛恨。”因此,朱元璋宣布:今创业之初,若不严立法度,革除奸弊,百官定然因循故习,不能振举。今后,凡遇到官吏蠹害黎民者,绝不宽恕。

明朝建立之初,经过连年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依然非常尖锐。因此新生的明王朝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政权的艰巨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解决明初的贪污受贿问题。因此,朱元璋称帝后更加注意倡廉肃贪,从思想上对倡廉肃贪予以高度重视。

官吏廉洁与否关系民心向背和国之存亡。朱元璋认为,王朝的兴亡取决于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则取决于官吏的廉贪,“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民之贫困在于“徭役之重及吏民因缘为奸”。朱元璋还认为,元朝的灭亡乃由于政奢官贪,即如他对臣下所说,“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纵驰”,“人皆苦元政,不恤其下也”。正是由于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他特别注意倡廉肃贪,以此赢得民心。

朱元璋提出了主奢臣贪、主荒臣专的思想。朱元璋认为,“人君主宰天下,辨邪正,察是非”,若人君奢侈腐化、贪婪成性,必然导致政事荒怠、纪纲紊乱,大臣跋扈、奸贪横行。他说:“当元之季,君则宴安,臣则跋扈,国用不经,征敛无艺,天怒人怨,盗贼蜂起……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暇逸,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奢,天下豪杰虽欲乘之,其可得乎?”“元氏 (指元朝)主荒臣专,今宜鉴之。”

政奢官贪会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统治机能的丧失。朱元璋认为:官吏贪墨,则“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吏诈则政蠹,政蠹则民病”,“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腹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只有官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国家机器才能正常有效运转;否则国家机能必将丧失,统治秩序必将紊乱。

朱元璋把官吏廉洁与否提高到了事关国之存亡的高度,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朱元璋写有一首著名的 《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要把百花“都吓杀”,表明了心态的冷酷。“要与西风战一场”,“西风”代表什么呢?显然是黑恶势力。“遍身穿就黄金甲”,多么气派!这诗写得又粗豪又有些风韵,与他的性格一致,颇像个草莽英雄。

提倡节约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经过穷苦日子,能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深知物力的艰难,因此,在称王称帝后带头倡导节俭,身体力行。陈友谅被消灭后,江西行省把他的一张镂金床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指着镂金床对侍臣说:“这和孟昶 (五代时后蜀国君) 的七宝尿壶有什么差别呢?一张床就如此精巧,其余可想而知。穷奢极侈,怎能不亡!”命令把床毁掉。

至正二十六年 (1366),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把图样打好后拿给朱元璋看,朱元璋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完工后,叫人在壁上画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为装饰,也警戒自己注意吸取历史上的教训。有个官儿想讨好他,说某处出产一种很好看的石头,可以用来铺宫殿的地面,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讨了个没趣。

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他都下令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说,这并不需费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没有多大区别,每天早膳,只有蔬菜佐餐。

朱元璋不但自己节俭,要求别人也如此。宫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过分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过几次的。有一天,一个内侍穿着新靴在雨中走路,被他着实骂了一顿。另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一件极华丽的新衣,朱元璋问他:“这衣裳费了多少钱?”答说:“五百贯。”朱元璋训斥他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它来做一件衣裳,骄奢如此,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告诫他今后不能这样奢侈。

训导官员

据史料记载:一次,朱元璋心血来潮,想到属下家中私访。于是,事先没告诉任何人。他微服简出,来到了弘文馆学士罗复仁的家里。像罗复仁这样的学士,在明朝一般都是官居五品的大员。可朱元璋来到罗家一见,大吃一惊。罗复仁家的房屋又旧又破,室内仅有几件旧家具。罗复仁本人在家中,登梯爬高正忙着粉刷墙壁。一见皇上驾到,罗复仁赶紧从梯子上下来,吩咐夫人给皇上搬椅子。可室内的家具太破,无奈之下,只好让大明皇帝坐了回板凳。朱元璋未曾料到弘文馆学士的官邸如此寒酸,顿时动了恻隐之心,旋即赏给罗复仁一处豪宅。

其实,朱元璋对官员工资菲薄心知肚明,不过,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每逢官员上任,他总要召见赴任的官吏教诲一番:“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责有不恕。以至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这番话的大意是:我朱元璋效法古人,任命官员派往各地。这些官员刚刚提拔任用之时,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当官的时间一长,他们便又奸又贪。我对此早已有言在先,严格执法,决不姑息。结果是,能善始善终者少,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者多。

朱元璋给部下算了一笔账,晓以利害:“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可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而一旦事发,你就要受牢狱之苦,判决之后,再送去服劳役。这时候,你得到的那些赃款在哪里呢?也许在千里之外你妻子儿女手中,也许根本就没有了。不管怎么说,这些钱反正不在你手里,而在他人手中。这时候,你想用钱,能拿到手吗?你都家破人亡了,赃物都成别人的了,那些不干净的钱还有什么用呢?”

尽管朱元璋苦口婆心地把话讲明了,把账也算清了,可照样有想“拔鸟毛”“挖树根”的腐败分子。这伙贪官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奢靡腐化,把朱元璋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为了遏制腐败,朱元璋一改“刑新国用轻典”的做法,干脆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把惩治贪官污吏作为头等大事,大开杀戒,以儆效尤。凡贪赃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然后将其剥皮,里面填上稻草,挂在官衙左边,让每个为官者早晚瞻仰,知有警惕。

据说,洪武时期的大臣在每天早朝前,定要与妻子诀别,安排好后事,犹如上法场一般,意谓此去凶多吉少。下朝后阖家欢悦,庆贺又活过一天。真是“度日如年”。有经验的大臣都知道,上朝时朱元璋将玉带高抬在胸前,即表示心境平和,不会轻开杀戒。如果将玉带按于腹下,肯定怒火中烧,当朝必有不少人难逃杀身之祸。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恐怕永远也难以体味“伴君如伴虎”的悲凉!

到洪武十九年 (1386),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任满,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也就是说能平平安安地活到退休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效果还是不甚理想。“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

朱元璋忘了,老子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十八个年头,终于发出了如下感叹:“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俱久,俱系奸贪。”皇帝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提拔重用的人,当官久了,都成奸贪之人了。

有学者估算,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朱元璋是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诛杀贪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实施的律法内所规定的刑罚手段,其残酷程度骇人听闻。不少贪官被凌迟、阉割、钩肠、剁指、断手、砍脚、挑筋,诸多汉代即遭废除的肉刑被再次起用,更有一些则是全新的发明。

关心民间疾苦

朱元璋把唐朝李山甫写的 《上元怀古》 写在屏风上,朝夕吟诵,警示告诫自己。诗中说: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朱元璋亲身受过压迫和剥削,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多年,对农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并且,元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也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老百姓如果压制过甚,就会铤而走险,懂得了“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的道理。因而,在他当了皇帝之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农民的疾苦。

朱元璋曾命人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看一看农民的住处饮食用具。回来以后,他对太子说:“现在你可知道农民的劳苦了吧!农民身不离田亩,手不释犁耙,终年勤劳,不得休息。但是,他们住的是茅房草屋,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菜羹粝饭,而国家的一切费用又全都落在他们身上。”他严肃地教育朱标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如果不顾农民的劳苦,对他们横征暴敛,则农民不堪活命矣!”

朱元璋坚决肃贪倡廉,对腐败官吏严厉惩处,甚至采取“剥皮揎草”,震慑官吏贪腐,实现了“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但大明朱家后世子孙皇帝没有坚持肃贪倡廉,而且朱元璋没有想到或者不愿想到的是,造成腐败继续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惩贪措施不严厉,而是对权利的监督不到位、贪渎文化过于根深蒂固。在传统中国社会,因为政治权力笼罩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权力的制约乏力,使朱元璋严厉肃贪的成果前功尽弃。

(选自《廉洁中国:如何建设廉洁社会》/贺有利 等 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版)

猜你喜欢

肃贪官吏朱元璋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聪明的官吏
印尼肃贪会抓捕国会议长
一钱斩吏
朱元璋与叫花鸡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警方与肃贪委大斗法印尼反贪举步维艰
陷害反腐官员,印尼总警探辞职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