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乡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做法与启示

2017-01-12罗智斌陈志龙

中国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园贫困村全县

罗智斌 陈志龙

(陕西省西乡县茶叶局,723500)

西乡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做法与启示

罗智斌 陈志龙

(陕西省西乡县茶叶局,723500)

陕西省西乡县把实现产业脱贫富民强县作为最大任务,及时制定出台茶产业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精准施策发力,围绕产业培育壮大、茶叶企业支持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示范户+农户”的发展路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茶产业覆盖贫困村概况

西乡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加快发展茶产业,目前累计发展茶园31万亩(投产茶园21万亩),全县17个镇2个街道办179个村产茶,种茶农户6万余户,从业人员20余万人,拥有加工企业286家。全县有贫困村(社区)117个25602户67495人,分别占全县村(社区)总数的50.23%、总户数的23.16%、总人口的19.23%,其中种茶贫困村(社区)105个15889户41604人,分别占贫困村(社区)总数的89.74%、贫困户总数的62.06%、贫困人口总数的61.64%。贫困村(社区)茶叶种植面积22.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4.09%,其中投产茶园14.9万亩,占全县投产园总面积的70.95%。贫困户拥有茶园2.83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9.12%,其中投产茶园2.12万亩,占全县投产园总面积的10.09%。有茶贫困村拥有茶叶加工场(厂)111个,占全县加工场(厂)总数的38.81%。

二、茶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1.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子

瞄准对象、找出致贫原因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西乡县茶叶局严格按照市县工作要求,做好贫困对象识别工作。抽调30名茶技干部成立工作组,深入到全县117个贫困村(社区)逐户调查产业状况、收入现状、致贫原因等情况,全部登记造册,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县有档的四级管理体系,全县共识别确定有茶贫困村(社区)105个25602户67495人,拥有茶园21316.22亩。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对符合茶叶发展条件的贫困对象实施分类,计划用三年时间,在50个贫困村(社区)新建茶园6913亩,在72个贫困村(社区)改造低产茶园24171亩,在40个贫困村(社区)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65个,在茶叶村打造标准化示范茶园13540亩、培育有机茶园20400亩、新建繁育苗圃100亩、新添茶园管理机械450台,支持茶叶企业培育优势品牌4~5个、培育电子商务企业2~3家,通过茶产业带动、扶持16021户47296人实现产业脱贫,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要求,紧紧围绕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茶叶加工厂建设、茶园管理设备投入、有机标准示范园打造、品牌培育、市场宣传推介等产业培育支持脱贫攻坚富民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了西乡县“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方案、组织贫困户参与茶产业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着力将贫困户纳入到茶产业链条中来,突显茶产业发展在精准脱贫中巨大的带动力。在编制发展规划及方案时,广泛征求贫困户意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实地踏勘,进行茶产业规划和设计,采取政府出政策,部门编规划定标准,镇(社区)负责协调落实用地,村组负责组织劳力,茶叶技术单位负责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茶苗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栽植标准、统一现场技术指导、统一验收标准”进行实施。

3.壮大产业,增强造血能力

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要求,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条中来,既可实现产业增效、区域经济发展,又能为贫困人口提供充分的增收渠道和途径。

一是抓基地打基础。按照抓基地扩规模,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规模化种植,培育发展优势致富产业。2010年以来累计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7.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9.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茶园6.9万亩,使茶园达31万亩,培育茶农6万余户,带动茶叶从业人员20余万人,贫困户在参与茶产业发展中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茶农人均增收6140元,茶叶人均增收3130元。并依托茶园资源,把茶园基地培育与观光旅游休闲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集茶叶采摘、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品茗购茶等为一体的综合茶叶园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园,推动旅游业与茶叶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参与增加收入,以“三产”增后劲。通过产业园区带动扶贫,全县共流转茶园用地2万余亩,建成省市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28个、省级茶叶专业示范镇村34个,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较全县平均提高25%以上。

二是抓企业促带动。以开展现代茶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茶叶企业286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5户、县级规模企业38户、加工企业225户,建成清洁化生产线41条,培育茶叶注册商标38个,带动8万余剩余劳动力通过发展茶园、土地流转、劳动务工、加工生产、入股分红、提供技术及产销服务等方式走上产业致富之路,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在扶持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方面,对无发展能力的采取以土地入股分红、流转土地,享受产业红利,有剩余劳动力的在企业务工领取工资报酬,具备生产能力的自行发展。目前落实24家规模茶叶企业与28个贫困村457户贫困户1632名贫困对象建立了结对帮扶和利益联结机制,各企业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分类制定脱贫规划,逐户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措施,使贫困对象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分股金”,多渠道增加收入。

4.强化技术服务,提高产业质量

为了提高贫困户茶叶种植及管理水平,确保种植一亩、成活一亩、受益一亩。

一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茶技人员深入到村组、田间地头、茶场、农户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指导、现场示范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困村、贫困户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服务活动,每年举办培训班100余场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增强贫困户种茶、务茶的积极性。2010年以来累计帮助新建及改扩建茶叶加工厂134个,培养具有国家职业资格技术人才1500余名,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1046场次,培训人员10.51万人次,实现了茶农培训全覆盖。

二是严把技术标准。为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和掌握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绿色防控等技术,结合西乡茶区特点,制定了良种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丰产茶园培育、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厂建设、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规程,每年免费为贫困户发放1万余册,2010年以来累计发放10.1万册。对新建茶园严把栽植技术关和后期管护关,制定严格的考核验收和奖补资金兑现办法,达不到栽植技术标准和次年复验成活率低于85%的一律不予奖补,切实提高茶园建设质量。

三是做好示范引领。通过开展业务干部包抓、能人帮带、村组干部带头和种植大户、茶叶家庭农场就地开展以示范场、示范园、示范点、示范户带动等形式,培育茶叶家庭农场14个、种植加工示范户114户、种植示范户181户、加工示范户204户、科技示范户180户、茶叶示范园5900亩,每个茶叶家庭农场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创业增收、示范户带动2户贫困户增收,每年吸纳季节性用工2000余人,带动6000余贫困对象积极参与茶产业建设,通过示范引领、示范带动,贫困户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

5.整合资金,强化保障

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和持久战,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茶叶支持带动脱贫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文件,县财政每年整合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将资金重点向茶叶贫困村倾斜,从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倾斜,信息上给予服务。2013年以来采取“财政贴息为主,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为辅”的方式,累计落实茶叶专项扶持资金7633万元,其中县级专项资金3913万元、省市级项目资金3720万元,平均每个茶叶村达40.39万元,有效保证了脱贫的效果。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及时成立茶产业支持脱贫攻坚工作机构,落实业务干部,专职专责抓推进,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等帮扶措施,全面推行以“入户调查摸家底、一村一策定规划、一户一法抓落实、精准管理促规范、设施建设促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五步工作法”和镇村“五牌六档一薄一手册”管理制度,实行县、镇、村分级挂图作战,建立“一月一安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评比通报”的“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一线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三、茶产业助力扶贫的启示

1.壮大茶产业是助力扶贫的基础

峡口镇江榜村在发展茶产业中,种植茶园4020亩,年产茶叶256吨,茶叶产值1920万元,人均拥有茶园2.3亩,茶叶人均收入10847.5元,成为闻名全县的小康示范村。通过样板示范引导,针对贫困村村民观念滞后,茶产业覆盖面小,茶产业带动弱等情况,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

一要结合各贫困村实际,进一步发展提高茶叶对贫困户的覆盖面,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对各贫困村地理条件进行调研,动员贫困户积极投身茶园建设中,对有能力发展茶园的贫困户,按照新建茶园统一规划、勘察设计,“园、林、路、渠”配套建设,引导贫困户舍得拿出好田好地发展茶园,把茶叶当庄稼种,力争使每个贫困户有一亩茶,到2020年,全县实现投产茶园3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万吨,茶叶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建成一批配套设置齐全、功能完善的茶园基地和茶叶强村,通过茶产业实现脱贫。

二要围绕茶园基地建设、茶园素质提升工程、生态茶园开发等,以“生态观光”为核心,大力推广立体农业种植,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相配套,按照有机茶生产及适应田管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加快茶叶生产科、教、研有机结合,提升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为依托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

2.企业带动是助力扶贫的关键

茶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市场拉动,靠效益驱动,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围绕茶叶加工厂建设、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重点,充分发挥全县286家企业的带动作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务工、技术、信息、土地流转、销售等平台,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双赢”。

二要以工业化模式发展茶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归并、改造一批低生产能力的加工企业,下工夫培育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批贫困户参与茶产业建设致富。

三要加快茶叶精初制加工厂的改造更新,实现茶叶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引导企业开发茶叶新产品及深加工,优化茶叶产品结构,丰富茶叶产品,实现多茶类组合,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好茶叶资源,带动贫困户通过增加茶叶产量,延长生产周期,实现增收。

四要大力培育茶叶种植大户、加工大户、茶叶农场等,通过就地带动、示范引导、吸纳贫困对象参与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增加经济收入。

3.落实茶产业发展目标是助力扶贫的保障

一要加强对茶产业支持扶贫工作的领导,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对完成情况实行月查、季评、年终考核的办法,扎实推进茶叶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要把精准脱贫工作与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各项工作与脱贫工作结合、各类项目向脱贫工作靠拢、各项措施直指脱贫目标”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要素,保障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持续发力、高效有力。

三要建立覆盖全县茶产业扶贫的信息网络,为各贫困户提供技术、品种、管理、工艺、市场动态、供求信息等信息服务,为贫困户及时提供茶叶信息。

四是加大对贫困户发展茶叶的政策资金力度,用好茶产业专项资金,瞄准贫困对象,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认真执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猜你喜欢

茶园贫困村全县
茶园飘香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周宁生态茶园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茶园观色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