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2017-01-11陈阿娜李俊法张永汀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办高校德育

陈阿娜 李俊法 张永汀

摘 要:文章从当前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办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77-0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从无到有的努力发展,民办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民办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大,办学层次得到明显提高,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增长力量。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民办高校共招生160.28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6.55万人[1]。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共计3325万人,而我国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2]。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已经成为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探索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性歧视弱化了德育功能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主要源于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总体性歧视,这一有违教育公平的社会不良风气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办高校德育功能,使得原本基础就很薄弱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被不断削弱甚至显得无助乏力。民办高等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有悖教育公平原则的社会性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资金投入,民办高校只能“以生养校” 导致收费大大高于其他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贫困学生没有资格享受公办高校减免学费的待遇,也很难顺利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民办高校学生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各种专项经费或者生活补助都远远少于公办高校学生[3];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评奖评优、社会实践机会、公费医疗都明显不如公办学校。这种不公平现象甚至在民办大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存在,他们在考研录取、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考中往往被各种不合理的规定拒之门外,使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这些普遍存在的种种歧视也正是我国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乏力、发育不良甚至弱不禁风的主要原因。

(二)民办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消解了德育功能

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直接传播者是德育教师,然而由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性致使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虽然我国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但在现实中民办高校教师却和公办高校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4]。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专职德育教师相对较少且流动过快,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从工资待遇和职称评比来说觉得发展空间有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民办高校的德育教师工作。民办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不稳定性对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功能难以保证,阻碍了民办高校开展持续有效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观念性歧视恶化了德育环境

在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关系影响下,我国人们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社会习惯于将一切社会事物按照标准划分为三六九等,导致社会习惯对民办高校和大学生持有观念性歧视,并且对民办高校及大学生和公办大学生区别对待、另眼相看。而社会对民办高校观念性歧视很容易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被边缘化,同时,由于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存在着异样的眼光和不客观的评价,甚至存在着某种歧视观念和贬低行为,很容易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扭曲和产生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环境。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导和制度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消除那些不利于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歧视制度与政策,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保障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专业设置自主权,积极培育公平对待民办高校及大学生的良好制度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完善制度环境。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新机制

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消除歧视政策保障民办高校享受同等权益的同时,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构建教育公平下以人为本的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机制,从而实现教育服务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而民办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逐步完善的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没有考上公办大学而觉得自己总是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自卑感而不思进取,民办高校大学生尤其需要得到微笑、鼓励和人格尊重。因而民办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依靠“灌输”的德育理念,要因势利导构建教育公平下以人为本的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机制。这种新机制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调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努力满足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发展,最终实现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在民办高校德育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必须以平等身份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客观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状况,尊重和关怀学生,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三)优化民办高校和谐德育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不仅面临着多元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冲击,而且还面临着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观念性歧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人文环境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持久发展。如果要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水平,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宏观上构建和优化民办高校和谐德育社会环境。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通过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加强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民办高校,消除社会各界对其存在的种种歧视性观念和偏见,优化和构建公平对待民办院校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社会人士应该要客观公正的对待民办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在就业环节中要实事求是评价民办高校大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最后,民办高校自身应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使自身办学业绩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从而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主动消除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观念性歧视。

(四)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落实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任务、顺利实现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整体目标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要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解决好优秀德育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民办高校应解决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做到以待遇留人、妥善处理好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做到以事业留人、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好各种问题做到以感情留人。因为民办院校只有使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服务感和使命感,才能发挥自身积极性在德育方法上主动贴近民办高校大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用参与式教育理念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家校双向合作形成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合力

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历来都不是民办院校自身的事情,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强。由于每个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每一个民办高校大学生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另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民办院校读书出现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情绪问题一方面和民办高校校园环境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更和学生长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话,进入民办高校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后,其就更加容易爆发出来。因而,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有社会、家庭和民办高校三方的共同配合,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立体全方面的道德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孔颖,郭宪.教育公平视角下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现

实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罗全,马小鸿.论民办高校德育建设的现状及改革途径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3).

[3]王安忠,杨素花.构建民办高校特色德育模式初探——

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4]邹芳芳,张朝霞.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思维[J].辽

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民办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