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活动:大蝌蚪

2017-01-1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张学英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蝌蚪小蝌蚪青蛙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语言活动:大蝌蚪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适龄目标:大班

设计意图:幼儿园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再加上现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无回报的单向溺爱使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大蝌蚪》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大蝌蚪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多次想象自己变成巨大青蛙可能会引起的骚乱、恐慌,因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做一只蝌蚪挺好的”。表面看来可能是大蝌蚪的一个无奈之选,实则是大蝌蚪每一次都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而作出的决定。我设计本次语言活动,让我们的小朋友在一次次想象、讲述的过程中尝试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促进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教学详案教案备注[课时建议]1课时[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大胆想象、猜测和讲述故事内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知道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坚持下去,做最特别的自己。[活动准备]故事内容PPT。[活动过程]一、根据故事名称猜测故事内容。师:有你认识的字吗?你见过真正的蝌蚪吗?大概有多大?你觉得故事里的大蝌蚪会有多大?在大蝌蚪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二、欣赏故事,想象表述。1.播放PPT1~3,教师讲述故事开头。师:弯弯曲曲的小溪里,有一群黑色的小蝌蚪。他们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又像句子中调皮的逗号,快乐地游来游去。不久,小蝌蚪们长出后腿,甩掉尾巴,往溪岸上一蹦,哈,变成了一只只青蛙。“呱呱呱……”他们唱起热闹的歌儿。师:你知道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播放PPT4)师:看看我的观察记录2.教师继续讲述故事,想象可能会发生的事,播放PPT5。师:可有一只蝌蚪他不想变成青蛙,他觉得做蝌蚪挺好的。他向小河深处游去。他在不停地生长,只是,他不想变成青蛙。师:这只蝌蚪为什么不想变青蛙?他的想法真特别,他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永远做一只快乐的蝌蚪吗?(初步感受大蝌蚪坚持梦想,想做特别的自己)师:(播放PPT6~7)等他游到小河时,已经象一条草鱼那么大了。现在,他更不想变成青蛙了。因为他觉得做一只蝌蚪挺好的。他想:要是有一只青蛙像脸盆那么大,孩子们看见了会不会害怕?再说,没那么大的虫子吃,他饿得受不了,会不会跳到岸上去,吃老鼠、吃兔子、吃小鸡、小鸭、小鹅?结合幼儿对蝌蚪的认识来大胆猜一猜“大蝌蚪”到底会有多大,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蝌蚪如何变成青蛙”这个问题看似与故事内容毫无关系,其实运用到了多元整合的理念,幼儿可以看着青蛙发育过程图,调动大脑中的内存,用有序的、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是让幼儿同伴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是为了明确本次活动的主线——“做一只蝌蚪挺好的”,这也是大蝌蚪内心的想法。

听完故事,虽然“做一只蝌蚪挺好的”,但是太孤独,孩子们一定会帮大蝌蚪找到新朋友。提问:不想变青蛙的蝌蚪游到小河时有多大?他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学说大蝌蚪的想法“要是……”)师:太可怕了,他决定还是做一只蝌蚪,快乐地生活在水里,因为做一只蝌蚪挺好的。3.想象讲述:大蝌蚪会变得多大,可能发生什么事?(播放PPT8)⑴幼儿自由地猜一猜讲一讲:——当他游到长江、大海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大了,如果变成青蛙,会像什么一样大?——他想:要是有一只青蛙像什么一样大?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点出9幅图片)⑵幼儿选一幅图片,说出图片所在位置,大胆想象表述。(出示PPT9,根据幼儿讲述小图片的位置,点出该图片。)——大蝌蚪变成青蛙可能会像这里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大,你记住它们的位置了吗?滑滑梯在哪里?飞机在哪里?——先说第几排第几个,是什么?再说大蝌蚪想:要是有一只青蛙……⑶教师讲述故事结尾——你想看到像恐龙那么大的青蛙吗?不管像这里的哪一个东西,都太可怕了!他决心不变青蛙,就当一只快乐的蝌蚪,一辈子生活在流动的水里,因为他觉得做一只蝌蚪挺好的。三、完整倾听故事。师:我们一起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听一遍,听一听大蝌蚪的想法有没有变?最后有没有变成青蛙?师:可是,大海里只有一只大蝌蚪,太孤独了,怎么办?师:不管长得多大,大蝌蚪的想法始终没有变,因为他觉得做一只蝌蚪挺好的。鼓励幼儿讲一讲刚刚听到的大蝌蚪的担心,为接下来幼儿自主的想象讲述奠定基础,也让幼儿尝试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进一步了解大蝌蚪的想法——“做一只蝌蚪挺好的”。类似重复的情节发展,教师将故事中出现的物体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九宫格的形式展示在幼儿眼前,让他们自主地选一选,想一想。说一说,既立足于故事文本,又跳出了原有框架,让幼儿有了充分学习语言的机会。谁都不想看到像恐龙、像山那么大的青蛙,这也正是大蝌蚪内心一直以来坚持的想法——“做一只蝌蚪挺好的”。

反思:

本次活动紧扣故事的情感主线“做一只蝌蚪挺好的”,摒弃了原有故事教学的一些固定模式。

首先,故事的开始部分教师用了“看图听赏”的形式,让小朋友听着老师的语音,仔细追随画面,提高孩子的读图能力。然后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想讨论”,在回想的过程中,孩子就会主动地去搜寻他刚才看到的画面,听到的语音,这个时候,图像符号的再现和理解就变得主动起来,也使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变得主动了。

其次,教师利用故事提供的情境进行了多元整合。在许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地方插入了“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小片段,既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又调动起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孩子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条理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第三,在重点情节部分,采用想象、讲述的方法,先让孩子们自己想一想大蝌蚪变成青蛙可能会变得像什么一样大,然后把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九样物体展示出来,放到一张九宫格中,其中融入了故事后面的内容会出现的汽车、恐龙,尝试用前面学到的句式“要是有一只青蛙,像……一样大”说一说,让孩子自己运用语言大胆的表达,少了以往学习中常用到的复述与枯燥的的跟念。使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讲得意犹未尽。

附故事:大蝌蚪

弯弯曲曲的小溪里,有一群黑色的小蝌蚪。他们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又像句子中调皮的逗号,快乐地向前游去。

不久,小蝌蚪们长出后腿,甩掉尾巴,往溪岸上一蹦,哈,变成了一只只青蛙。“呱呱呱……”他们唱着热闹的歌儿。

可是,有一只黑蝌蚪,他不想变成青蛙,他觉得做蝌蚪很好。他向小河里游去。他在不停地生长,只是,他不想变成青蛙。

等他游到小河时,已经有一条草鱼那么大了。现在,他更不想变成青蛙了。他想:假如有一只脸盆那么大的青蛙,孩子们看见了会不会害怕?再说,没那么大的虫子吃,他饿得受不了,会不会跳到岸上去,吃老鼠,吃兔子,吃小鸡、小鸭、小鹅?

不想变青蛙的蝌蚪继续向长江里游去。

他变得有一头扬子鳄那么大了,可还是不想变成青蛙。他想:要是一只青蛙像汽车似的蹲在公路上,人们看见会不会吓疯?他那么轻轻一跳,可以跳过三栋房子,落下来能压死九条水牛。

噢,太可怕了!

他决心不变青蛙,就当一只快乐的蝌蚪,一辈子生活在流动的水里。

等他游到大海时,这只不想变青蛙的蝌蚪已经长得有一头鲸那么大了。

这会儿他更不想变成青蛙了。谁见过像恐龙那么大的青蛙?假如他趴在海滩上,人们会不会把他当成一座山,一座绿色的会跳的山?嘻嘻!

可是,所有的蝌蚪最后总是要变成青蛙的。就像所有小孩子,最后总是要变成大人一样。这可怎么办呢?大海里,有一只巨大的蝌蚪游来游去,又快乐,又孤独。世界上,还有没有另外一只不愿变成青蛙的蝌蚪呢?

猜你喜欢

蝌蚪小蝌蚪青蛙
海里的巨头蝌蚪
从蝌蚪到青蛙
小蝌蚪
小蝌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小蝌蚪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