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2017-01-11胡金凤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院校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本文研究了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一、通识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和核心理念

1.通识教育的涵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涵义,国内外有很多观点,归结起来就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即通识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养(人格、文化、道德、审美、思想等)的全面提升,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格缺陷带来的偏狭、片面和扭曲。

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专业学习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教育,而通识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教育。培养“某种人”,是通过专业教育使人掌握某种知识、技术或技能,再去做具体的事情。通识教育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也就是使人认识自己、涵养自己、反省自己、尊重自己,是培养人的教育。

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通识教育不仅体现在个体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还着重于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学习,其中学会做人是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2)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3)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1)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目的是教育学生陶冶高尚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性思维方法;(2)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目的在于认识人类发展规律;(3)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以理解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4)管理科学教育——包括信息科技等课程;(5)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6)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男女平等等课程;(7)环境教育——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等课程;(8)公民素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9)交流工具,包括中外语言、计算机等,了解运用符号系统的规律;(10)心理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全心智、体魄。

这就构成通识教育课程的十大模块,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与可能,在各个模块中分别开设若干门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

1.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是通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等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这些养成来展开。

2.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从增强信心、信任和诚信切入,可以打开通识教育的一扇窗户。

3.既重视课堂和活动中的“言教”、更重视实践中的“身教”和“养成”是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

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才这一活动的两个有机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教育更多强调以什么样的课程和内容来培养人,通识教育则更多强调以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来培养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培养建设者与培养接班人一样。

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1)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伦理、体验拓展、义工服务、体育文化、环境意识、艺术体验、情绪健康、逆境求存等模块。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体验、反思和超越几个环节,先经由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再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分享和交流最终达至内在的超越;(2)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管理制度、校园交际、文体实践活动等方面;(3)校园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舒适和谐的环境对学生的熏陶。

(三)通识教育的产生与国内外发展现状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近代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现在通识教育已在欧美大学广泛开展。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体制,另一种是英国体制。

在美国体制中,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单列的教育结构和课程形式,在大学阶段的前两年,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和一定范围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有顺利达到了一定的学习标准,才能转入专业阶段的学习。美国的常春藤等名校基本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甚至跨越文理分科,称其文凭为“文理学士”。

英国体制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并通过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导师制和强调学科本身的深度和广度等方式,也实现了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台湾和香港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开展了20多年,并普及到技职院校。台湾近年来连续将通识教育实施得好坏作为各大学的评估标准,并专门设立了相关研究和管理机构,如台湾通识教育协会、台湾大学共同教育委员会等。台湾通识教育在秉承“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理念的追求下,建立了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吸收西方先进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形成了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实践模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香港成立了集研究、协调和教学为一体的大学通识教育部,从制度机制和管理机制上保证通识教育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实施。

1995年,在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改革“应试教育”制度的呼声中,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创新之举和“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2000年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教学计划,并扩展到职业技术学院。国内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大概有三种类型:

一类高校如复旦大学等,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新生入学后,进入到复旦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从二年级起再进入具体的专业学习阶段,即“一年通识教育加三年专业教育”的“1+3”模式。

第二类高校如北大、清华等,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通识教育内容主要为:(1)全校公共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2)通选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类共五个领域);(3)公共基础课(理科: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科:高等数学、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而清华大学,学校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比例为80∶30∶30:(1)专业知识80学分;(2)人文社科与艺术知识(哲学与政治、经管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等)30学分;(3)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实用统计方法、物理学导论、现代生物学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30学分。

第三类高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全校统一开设通识课程,规定学生须选修一定比例的课程数量。

薄薄一册《墨磨人》盖不过三十余篇,十余万字,却跨越世纪,涵盖时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忧国忧民忧天下的热辣辣的气息。字里行间贯透的是深沉的民族责任感、览古及今的历史感。笔之所向,或评点社会顽疾,或指陈文坛痼弊。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把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专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一般养成教育外,更强调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人、做事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特点来看,通识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发展方向。

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3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这点。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的的总的培养目标,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工具化倾向——一味服务于就业需要和经济发展;世俗化倾向——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熏染;职业化倾向——办学思想重专业重应用,视高职院校为职业训练所,忽视了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与发展。

这些倾向导致学生出现信仰困惑、精神空虚、道德价值迷失、功利主义弥漫、人际关系疏远等众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反思与重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吸收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理念,重构职业教育观,将原有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兼顾提高人的专业和综合素质的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有人说通识教育无用,看不见,摸不着,而“有用”的专业知识,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经济效益。实质上,通识教育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人生更高境界。所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通识教育是无用之大用。

我国科技教育界难以造就突出拔尖人才,才有“钱学森之问”。解读这一“问”,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有用”,不容“无用”。要培养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发挥“无用而大用”的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

三、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通识教育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并不是对专业教育的排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

通专结合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寻求二者的均衡点与结合点。要把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具有人文素养的技术劳动者”。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方面,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知识狭隘化,思维定势化,情趣单调化。专业化教育所培养的人被称为“单向度的人”,“经济动物”或“科技动物”,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能单纯强调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素质的前提下,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

高职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获得知识、从事创造以及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对于不断改善社会制度、以及为文化注入创造活力来说,而这一功能必须根植于通识教育所奠定的文化基础。

因而,高职教育要能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之既能有助于学生自觉努力地增长理性,又能满足学生为职业作准备的渴望。

(三)关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学院的特点,按照“4+1”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基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功能,可以将高职课程体系的课程类别分为四大类:即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等,我们称为高职课程体系的课程类别结构。

高职课程体系的教育特性与课程类别关系: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分类一览表:

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自主学习课程(隐性课程)安排:

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教育,究竟有哪些内容是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综合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时、学分分配上的课程体系,我们做了以下的设置:

通识课程设置:

1.通识课含通识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

(1)通识必修课设置了思政、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作为模块的内容;(2)通识限选课设置了经济与管理(15门)、人文与社科(12门)和科学与艺术(22门)三个课程组,要求学生每一个课程组中选修2学分;(3)通识任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内容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医学、工程等领域,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2学分。

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加在一起共10学分。

2.专业课建立了由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构成的三个专业课程模块。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既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要素,也注意贯注通专结合精神。

3.除了课程以外,还有环境熏陶、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原来的公共课,基础性必备的或国家规定的,如英语、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体育、军事等课程;二是其他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课程等几大方面。

而且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系列课程内容,而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非正式课程即通识讲座、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则与课程有机结合同时进行。

[1]管丽莉.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J].学理论,2010,(24).

[2]庞海芍.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2).

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我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台湾技职院校全人教育比较研究》(201401144);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课题《台湾技职院校全人教育对大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研究》(GZYLX1213090);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大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台湾技职院校全人教育比较研究》(WHSZYB003)

胡金凤(1965-),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