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的三种生存模式*

2017-01-11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戏班艺术团大院

丁 磊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论当下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的三种生存模式*

丁 磊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本文通过对当下西路二人台的典型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的调查,梳理出这一艺术形态的生存方式的三种类型,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生存类型以相同着眼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其为适应当代生存而做出调整的具体内涵。

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生存类型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属于西路二人台,也是西路二人台的重要形成及发展地区,汉族移民与原住蒙古族百姓已然多年共同的生活中,结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这主要源于土默特右旗这片土地是蒙古族较早的由游牧生产方式转向半农半牧或农耕生产的典型地区。经济生产方式的一致,使得蒙、汉两族“上层建筑”的搭建也相得益彰,二人台这一艺术形态的产生及演进过程也受此影响。无论是公认的二人台创始人艺人云双羊的蒙古族身份,还是二人台牌子曲及唱腔中大量存在的蒙古族音乐元素,都是蒙、汉两族再进化的佐证。

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在其发展历史上历经了坐唱“蒙古曲儿”、“打坐腔”、“打玩艺儿”、二人台等几个具有统一核心特质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现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年间,互联网技术的层层深入,颠覆了国人许多惯以为常的做法及观念,这包括传统的娱乐方式及信息获取渠道,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二人台这一诞生于百年前的乡土民间艺术形态,又怎能自己于当代社会的生存权?为了求得生存,二人台自己又将势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了找到答案,笔者计划对现存于土默特右旗的二人台艺术现状进行调查,并按影响社会及人的功能标准初步进行了三种分类,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二人台民间班社,以满足爱好者们自娱自乐为目的的二人台文化大院,依托国家政府背景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二人台团体。

一、传统二人台民间班社

如今,在土默特右旗依然活跃着数量众多的二人台戏班,这些民间班社的人员构成大体相近,基本每班的人数都是在8-15人左右,其中乐队一般为5人左右,演员主要分花旦、小旦、小生、老汉、四种。有时视演出的天数及规模,还会临时联系一些流动性质的艺人,这部分艺人不会固定在某一班社,而是流动于缺乏人手的戏班之间,甚至有的戏班整班都是临时组队,但这一般并不影响戏班的经营与运作。

土默特右旗戏班的演出范围即所谓的“戏路”一般在旗境内,但部分较为上规模、有影响的班社的“戏路”也会扩展到旗境外的其它地区,以笔者采访过的萨拉齐福星歌剧团为例,其“戏路”范围就包括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五原县等地,甚至有时远至陕北等地。戏班每年的“演出季”一般从正月庙会开始,到秋收农忙时为止。在当地,戏班演出前与东家或事主签订演出合同的这一行为被称作“写戏”,这其中包括约定好演出场次、剧目、报酬等。戏班的演出场合一般为乡镇庙会、丧礼、婚礼、圆锁等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地庙会中戏班并没有祭祀的礼仪功能,只为逛庙会时群众们观看娱乐所用。这也反映出土默特右旗移民文化中相较陕西、山西等移民人口来源地,戏班原有所承担礼俗功能的缺失。

在演出剧目方面,土默特右旗戏班一般选取传统剧目做主要演出内容,如《打金钱》、《牧牛》、《走西口》等,这也与现今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各自然村青壮年人口数量因外出打工等原因大幅度减少,观众构成主要是老年人有直接关系。戏班有时也演出一些新创剧目,这部分新创剧目主要是由土默特右旗的国有剧团及其它地方性质相似的团体创编,剧目的内容大都反映家庭伦理、邻里关系等生活琐事,但其实起着社会文明风气的教化功能。笔者在考察时发现,现如今的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班社的名称都以“某某歌剧团”的叫法命名,以笔者采访过的萨拉齐福星歌剧团即是如此,这实为这部分班社在群之间将班社包装出类似于专业团体的形象,以实现更好的推广及宣传。在班社的经营运作方面,当地班社演员的收入分配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采用计股的方式,即按人头数每人计为一股,其它投资如舞台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也可算为股份。另一种则是按固定工资的方式发放报酬,以笔者采访过的萨拉齐福星歌剧团为例,在班内就采取过这两种收入分配方式。现在土默特右旗戏班内二人台演员的技艺传承主要依托于民间知名艺人所开办的二人台学校,青年演员是这种出身的居多,其他年长些的演员或由爱好者发展成为职业艺人或以拜师的方式师从于著名二人台艺人学艺。

二、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的性质实为土默特右旗地方文化部门建立在镇、社区、乡、村内的文化活动站,用以宣传国家政策指引、丰富百姓日常文化生活而搭建的免费文化活动平台。现全旗已建成文化大院110多家,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郭小平文化大院”、“白光宝民族文化大院”等。笔者认为,这些文化大院实为“国家在场”背景下,行政权力对地方艺术个体的发展及内涵转变造成影响的一种现象。

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采取文化馆提供政策导向及一部分经费,大院牵头人也就是负责人解决具体的活动场地、音响设备购置等问题,大院的命名也就一般按负责人的姓名命名。在经营运作方式方面,当地文化馆推行“以院养院”的方针,即鼓励文化大院参与社会商业演出,用所获收益支撑文化大院的日常运行开销,在笔者调查时了解到,不少大院已经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演出合同,形成了较为良性的运营模式。文化大院的演出形式采用“打坐腔”的形式开展,因为“坐腔”表演的形式更适合大院活动参与者的“票友”身份属性,表演时不用化妆,不设舞台布景,夏天在院子里,冬天在室内进行。伴奏乐器为笛子、四胡、二胡、扬琴、四块瓦等,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象,唱段均选取自一些著名剧目中的一段,并不演出整曲。笔者在采访萨拉齐大东村张文元文化大院时,各位表演者在四个小时的活动中采用“坐腔”形式演唱了《珍珠倒卷帘》、《水刮西包头》等唱段,这些唱段中音乐本体形态的某些方面因受“坐腔”本身的特点、演出时限等方面的局限与戏班演出完整戏曲剧目时的样貌有所差别。土默特右旗文化馆也经常派知名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文化大院知道“票友”们的演出,这能够让广大“票友”们保持着对文化大院的参与热情。

三、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二人台团体

建国后,为了响应国家地方戏剧戏曲发展政策的需要,二人台意在被打造为“省剧”,1959年成立的土默特旗民间歌剧团就是旗内当时承担这戏剧戏曲改革发展任务的唯一国有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随后该团历经五十多年的艰难发展,2009年经过较大调整并重新更名为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该团现有人员20余名,其中团长副团长各1人,乐队7人。在政府的扶持下,该团拥有了独立的排练及办公场地,今后发展及专业水平调高都有一定的保障。

在剧目排演方面,因该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遭遇了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就是传统二人台剧目受众群体大幅减少,该团甚至一度濒于停演,在后期的改革总结中,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减少了传统“大戏”的演出场次,编创了大量贴近时代和群众生活的二人台现代小戏,服装道具、舞台布景都采用现代风格,在近几年的送戏下乡演出、二人台艺术节及春节晚会演出中,这样的现代小戏获得了很好的评价,这也成了该团相较于民间班社演出内容方面的一大特色。2016年,该团又与华之声文化传媒公司合力打造了大型二人台剧《刺勒情缘》,利用现代的舞美包装效果,发掘二人台艺术能量,吻合当代人审美,力图配合全旗的文化旅游规划战略。

因该团定位于专业团体,该团2009年重新招聘时采取了笔试与面试结合的方式,意在提升团体整体素质。招聘团员主要来自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专业及呼和浩特艺校二人台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团员因有专业院校的学习经历,故在入团后体现出了很好的编创及学习能力,现在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承担着旗里每年春节晚会的演出工作,在演出传统剧目之外,这些青年演员自编自演了很多大型集体舞蹈,获得好评的同时也丰富了该团演出内容。在经营运作方面,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是土默特右旗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团的工资发放、设备采购及更新都由旗财政拨款。该团实行工资制,且每位在编团员都享有“五险一金”,团员们大都对这样的待遇表示满意。在土默特右旗获得“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背景下,旗政府每年都对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有一定的专款投入,所以该团目前运作良好,由于政府限制,该团也基本没有私自“走穴”的商业演出行为。

因该团“身份”的特殊性,其所反映的职能作用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承担公益性演出,宣传政策法规的职能,笔者在采访该团时,适逢该团在萨拉齐镇的广场上进行为纪念3.22世界水日的演出,所选剧目也紧贴当日的主题,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完成送戏下乡的任务,丰富各乡村文化生活的只能,艺术团每年承担着近百场的送戏下乡任务,下乡时所选用传统剧目为主之外,艺术团也特别排演了一些反封建迷信、抵制邪教的剧目,用以起到警示教化的作用。繁荣土默特右旗经济的职能,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除承担着政府性的接待任务之外,还多次获得“冀陕晋蒙四省区二人台大赛的金奖”,为树立和推广土默特地区的良好投资环境形象,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之外,现今日趋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互联网技术也是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的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二人台音视频资料被上传到互联网,供更广阔范围的人们了解和欣赏。笔者尤其注意到,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推送也是使二人台艺术得到推广的有效方式,关于二人台艺术的手机微信公众号现在有二十个,含有大量的土默特右旗二人台演出的视频及音频,这也是新条件下这一艺术形态的又一生存样态。但笔者也发现,这些网络平台所发布的二人台演出内容,包含很多内容低俗的新编唱段,或者以与二人台毫无关联的标题吸引客户登录,还有某些二人台视频内容制作简单粗糙,没有艺术美感,这都对这一艺术形态的形象有一定的损伤。二人台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中已然自觉或不自觉得做出了多种调整,比如为适应文化大院演出而采用其较早发展阶段的“坐腔”模式以求得到更大受众范围,“国家在场”背景下对各种政策规定的积极配合以求得其社会功用的不竭效力,这些不光是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所产生艺术形态还有着巨大生命力的体现,更象征着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条河流经过我们当下时的不绝流淌!■

[1]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G].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2] 王秀玲.二人台戏班艺人生活现状调查—以内蒙古土右旗腾飞二人台艺术团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02.

[3] 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 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研究成果(2014QDW005)

猜你喜欢

戏班艺术团大院
无愧于时代的少儿文艺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实践为例
“幸福大院”可以有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四川蚕桑专家大院现状与对策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崔家大院
“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