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017-01-10黄云霞

南北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黄云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主体性问题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许多教师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必须转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关键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3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突出了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特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储备,更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教师的语文教学必须正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附庸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论》对主体性教学的定义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学习技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创造学习。主体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自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之上的,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的内在创造动机,让学生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特征,发挥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在课堂是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传统的语文课堂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就形成了课堂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与兴趣,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摒弃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参与课堂讨论,为教师实施主体性教学提供思想基础与保障。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意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活动,因此,教师如果坚持以前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语文教学模式,适当减少教师的语文知识讲授,将更多的时间与机会留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权的同时,为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最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要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在语文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主体性教学,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处处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学生习惯了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学习的死记硬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不足,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无尽的潜力,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对语文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行为特点,这是教师在进行主体性教学时必须注意的心理特点。基于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可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漠视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学生由于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更谈不上发挥学习主动性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压抑学生的潜在才能,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语文潜力。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符合自身学习水平的语文学习目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信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挥主动性的机会。针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基础的识字组词为提问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而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体性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自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