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扑朔迷离的《最后一课》

2017-01-10金天勤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最后一课故事集法兰西

金天勤

一感动后的疑惑

大家一定都记得《最后一课》吧,是不是被阿尔萨斯人在国土将失时的爱国热情打动了呢?然而当我研究课文时,却发现文中的弗郎士(Franz)、华西特(Wachter)、郝叟(Hauser)都是德国人名,只有韩麦尔(Hanmel)是法国人的名字!我赶紧查资料,没想到又发现了更大的问题:文中所写的阿尔萨斯,原属德国,1648年被法国占领,也就是说,它自古以来就是德国领土!《最后一课》中的爱国场景是真实的吗?会不会是作家都德捏造的?

你也许会说:“原来都德是个大骗子!”等等,别着急下结论,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 《最后一课》与阿尔萨斯

故事要从1648年讲起。神圣罗马帝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阿尔萨斯等地区割让给法国,阿尔萨斯投入法国的怀抱。但是阿尔萨斯在地理上更接近德国,这里的政府和学校仍使用德语。

但到了1792年,法国在大革命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国内一片混乱。这下子德国人高兴坏了,他们早就对法国的地盘垂涎三千尺了,有这样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马上组团侵入法国,一路烧杀抢掠,阿尔萨斯自然首先遭殃。革命政府不能不管,就把阿尔萨斯人民组织起来与这些说德语的匪徒战斗。不久,德国人被赶了出去,其中阿尔萨斯将领凯勒曼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阿尔萨斯人迅速找到了存在感。大革命打破了贵族特权,这些为保卫家乡而战的阿尔萨斯平民子弟有了步步晋升的机会;母语是意大利语的拿破仑从不把语言和忠诚画上等号,因此他对说德语的阿尔萨斯人不吝重用。这时阿尔萨斯人发现,法语更有用了,于是学习法语的人数暴增(像我们学英语一样)。

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沦陷,将近13万人逃到了法国,其中大多是精英人士。这批人一走,阿尔萨斯就跟空城没啥区别了。剩下的阿尔萨斯人也不搭理德国人,20世纪初担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的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感叹:“我们生活在这里就像在殖民地一样。”

三 《最后一课》与都德

有人说,都德并没有去过阿尔萨斯,《最后一课》也未必可信。这话相当不靠谱。都德在阿尔萨斯沦陷之前是来过这里的,而且不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是“步行拄杖,背着背包,随着一位当地向导逐步游览”。如果你看到他的《星期一故事集》,就能找到一篇名叫《阿尔萨斯!阿尔萨斯!》的游记,是他游览后写的。

1870年,拿破仑三世战败,投降德国,法国爆发革命。都德写道:“当时,全巴黎的人都上街了。不知怎么的,就成立了共和国。那么,也好!共和国万岁!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不要紧!只要能拯救法兰西,就让他万岁!”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参军了。可是共和国的黑暗面让他寒心。1871年巴黎沦陷,都德跑回了家乡普罗旺斯。他悲愤异常,爱国热情高涨,1873年,他以参战见闻为基础,写成了《星期一故事集》。其中的《最后一课》,不仅是写阿尔萨斯,更是为法国悲哀。

四 解答疑惑

有了以上背景,开头的问题就变简单了。首先,都德根本就没想要捏造阿尔萨斯的爱国氛围。就单说《星期一故事集》,其中的《一局台球》就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部分法国人不爱国的一面,可见就算只有韩麦尔先生一个人爱国,都德也不会避讳。

那么阿尔萨斯人爱法国吗?他们显然是爱的,尽管语言相异。在法国大革命时,阿尔萨斯人就知道法兰西已经接纳了他们。即使被德国统治,他们也忘不了法兰西。他们还会把德国人看作侵略者,与之抗争。

好啦,《最后一课》背后的故事就到此为止吧。最后我想说,大家面对各种观点时可不能主观臆断,还是要仔细研究,多做了解,才能做出正确评价。

教师点评

初读题目,只觉眼前一亮,内心充满好奇;细读内容,则越发为小作者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学识所折服。

他另辟蹊径,由浅入深地剖析了《最后一课》一文留下的点点“疑云”,材料详实充分,留给读者最合理的解释,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毕美玲)

猜你喜欢

最后一课故事集法兰西
涨幅达1400%的“法兰西三剑客”朱德群
法兰西战役
彼得兔故事集 第九篇 小松鼠纳特金的故事
天空中的法兰西骑士——幻影2000战斗机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两只调皮的小老鼠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再教《最后一课》
木心的“最后一课”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