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机何以“转”成了危机?

2017-01-10盛斯才

杂文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法郭嵩焘转机

盛斯才

1850年,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伫继位,年号咸丰。咸丰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内忧呢,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起事,迅速攻下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一系列地区和城市,并于1853年将太平天国国都定鼎南京,称作天京,且出兵北伐,兵锋直扑京畿;外患呢,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与西方列强签署了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西方列强依旧对大清王朝虎视眈眈。

咸丰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责任感的国君。有史学家评价说:清朝皇帝都很勤政。这当然是相对明朝皇帝开几十年不上朝纪录而言的。但咸丰或有其心,但缺其力,尤乏其智。无论是在太平军方面,还是在西方列强方面,咸丰都很难得力。顿感挫折的咸丰,渐渐地失去了奋发之心,开始在声色犬马中耽于享乐,而时间,却是一晃就过去了。

郭嵩焘(1818年~1891),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湘军创建者之一,1863年任广东巡抚,中国首位驻英法使节,洋务派名家和著名的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家。1957年因兵部尚书、军机大臣陈孚恩举荐,入翰林院,1859年(咸丰九年)被谕为“翰林院编修着在南书房行走”,遂成“天子近臣”。当日,咸丰召见郭嵩焘,君臣之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奏对:

上曰:“汝看天下大局,宜如何办理?”

曰:“天下大局,督抚与将帅并重。已失之城池,责将帅收复;未失之土地,责督抚保全,大局始有转机。”

上曰:“究竟从何处下手?”

曰:“据臣愚见,仍当以讲求吏治为本。”

上曰:“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转机否?”

曰:“皇上,天也。皇上之心,即天心所见端。皇上诚能遇事认真,挽回天意,天心亦即随皇上以为转移。”

上曰:“如何便能转移?”

曰:“不过认真两字。认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验。湖南、北所以较优,亦由抚臣骆秉章、胡林翼事事认真,吏治军务两事,都有几分结实可靠。一省督抚办事认真,便也能转移一省大局。”

这一段奏对包含丰富的内涵。首先,反映出咸丰对大局的深刻忧虑,大局糜烂已成咸丰心中沉重的包袱。天下大局本是你皇帝所应该决断的,咸丰拿此就询于下臣,显然已是火烧眉毛非常急迫。其次,咸丰召对郭嵩焘的态度极其认真。“汝看天下大局,宜如何办理?”“究竟从何处下手?”“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转机否?”“如何便能转移?”可以说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方面说明咸丰对郭嵩焘的器重,另一方面也说明咸丰自己束手无策。第三,郭嵩焘面对垂询,赤诚相对,直言“皇上诚能遇事认真”“天心亦即随皇上以为转移”。这等于是说,大局的转机首在皇帝能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以“湖南、北较优”是因为“抚臣骆秉章、胡林翼事事认真”作为论据。第四,大局似尚有挽回的机会。召对中郭嵩焘理据充分,“认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验”“一省督抚办事认真,便也能转移一省大局”,说明大局虽然糜烂,但也许尚有一线生机。但前提是,要从你皇帝开始,澄清吏治,事事认真!皇上召对,不排除郭嵩焘有说“宽心话”的成分,但整个论述不失步步为营,有理有据。

那么,咸丰是怎样“认真”的呢?

首先是莽撞。1858年前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英法等列强签署的条约,按照条约内容是已经到了要修约的时候了,英法方面早就叫嚷开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遵约修订条约无疑是明智之举,但年轻气盛的咸丰,却开始耍起性子来了。1859年,咸丰与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合谋在大沽口诱击英法前来换约的船队,取得小胜。这样的小胜是胜利吗?人家本是来换约的,没准备与你开战。这下好了,是你自己主动挑起了战争。1860年7月30日,英法联军军舰数十艘再次闯入渤海,要复上年战败之耻。但同时人家也还是愿意谈判解决问题,却由于咸丰与僧格林沁愚蠢而野蛮地囚禁英法谈判代表,虐杀其中的二十多人,导致英法联军直捣北京,劫掠并火烧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咸丰仓皇逃往热河之际,让在与自己争皇位中落败的六弟恭亲王奕訢办理与英法联军的屈辱和局。

其次是无识。在中西交往中,咸丰对西方列强的一切条件皆可置之不论,唯一对其中一条,可谓万分“认真”。

早在1858年4月,大清朝在列强炮口之下与英、法、美、俄分别签署《天津条约》。四国条约中的第一条就是:公使驻京、觐见皇帝时用西方礼节。对于条约中赔款、减税、增开通商口岸,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清政府保护传教等项,咸丰都不在意,咸丰最恐惧和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公使驻京和觐见皇帝。

1858年7月15日,咸丰授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在上海与英国等国谈判修订关税则例。桂良向咸丰帝请训。咸丰当面布置了上海谈判的机宜:桂良等人到达上海后,首先向英、法使节宣布大清皇帝的“新恩”,全免一切海关关税,鸦片开禁合法输入,让“各夷感服”,然后再谈判取消公使驻京等《天津条约》载明的条款。如此直接牺牲国家权益的荒唐主意,连咸丰属下大臣也难以接受。两江总督何桂清冒着抗旨的风险,立即上奏:轻改条约,必起风澜;关税决不可免。桂良等人亦一再上奏陈述。至10月18日,咸丰帝终于同意不谈免税之事。

咸丰为何对公使驻京和亲递国书一事如此忌惮呢?答案是:面子。即外夷见中国皇帝不是不可,但必须像藩属国的使臣一样,对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又要见皇帝,又不肯行此大礼,那么,清朝皇帝的对策只有一个:拒见。

而此时国际大势,交往国家之间互派使臣,开设使馆,由大使向驻在国元首亲递国书,是两国友好的体现,已是国际关系的常识,咸丰却畏之如虎。

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死热河,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从此开启了由这位连传统蒙学教育都没有受过的慈禧太后专权误国达47年的历史进程,大清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走向了灭亡。

其实,就在距咸丰与郭嵩焘奏对十年不到,这一结局就已为人看破。

1867年7月21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心腹幕僚赵烈文晚间畅谈。曾说:“京城中来人说,都城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常发,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也裸身无裤可穿,民穷财尽,恐怕会有异变。为之奈何?”

赵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崩离析。然而主德素重,风气未开,若无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蹙额良久,说:“会否南迁呢?”

赵说:“恐怕未必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偏安一隅。”

曾说:“本朝君德本正,或不至于此吧。”

赵说:“君德正,然而国势隆盛之时,士大夫食君之禄报君之恩已经很多。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庙之陨落。”

历史果如赵烈文所言,清朝于1911年灭亡,未出50 年。

郭嵩焘力言的“转机”,咸丰关注的“大局转移”,终于转成了大清朝万劫不复的危机。

【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英法郭嵩焘转机
湖湘文人日记中的郭嵩焘形象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转机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大型立式容器翻转机旋转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左宗棠与郭嵩焘的不同境遇
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现转机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