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小作业,教学大精彩

2017-01-09崔小兵

江西教育B 2016年11期
关键词:笔者作业实验

崔小兵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巩固学习不仅需要练习的加强,也要知识的反复温习,因此有了“作业”一说。作业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然而,从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包括曾经是学生的我们也曾对作业产生厌倦,教学进程推动至今,仍有不少学生谈“作业”色变,究其原因还是作业形式与内容的枯燥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特别是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改革与创新数学课后作业,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巧妙地巩固课内知识,提升学生多方面技能。本文主要探究创意作业在小学数学作业中的应用,其中涉及的形式包括探究合作、小实验、微视频、跨学科交流等。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它是维系教与学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不少学生谈到“作业”就头疼,做试题、做考卷、背公式,真是无趣又头疼。由此可见,不仅我们的教学需要创新,我们的作业更需要有创意。笔者正是从“创意”这个观念入手,就如何设计创意数学小作业展开了如下探究。

一、趣味真运用,课外新平台

在教育改革新阶段,学生很不愿意学习这种知识:堆砌的理论,冗长的公式,习题格式化,在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用武之地。随着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材已经走出应试的“套路”,那么课外作业的设计也应该从实用性出发,通过对课内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不断推动自己克服困难的发动机。当我们把知识的运用、尝试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时,他们的能量与潜能会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是一个以日常现象为探究对象的讨论课,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归纳能力,然而课内的案例展示较为局限,要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归纳能力,首先要将课内探索规律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的练习中,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譬如,在“找规律”第一课时结束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测量学校的林荫道有多长。课后,学生三五成群来到林荫道,学生数出道路一旁一共有10棵树,通过丈量得知前两棵树的间距是3米,最关键的是他们发现了每两棵树的间距都是相同的……学生七嘴八舌,将收集的资料整合起来,最终得出林荫道的长度。在短短十分钟的课间时间里,学生玩中学,学中乐,将课内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欢快互动中巩固课内学习的思维方法。

二、合作小实验,激发新灵感

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独自在家中完成书面作业时,很多学生都坐不住或者总是分心。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巧借合作的形式,创设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和互相监督中提高课后复习与巩固的效率。通过合作实验的形式,提高作业的实践性,降低作业难度,让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各取所长。另外,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实验操作,也是我们在数学作业中的成功尝试。

“圆柱的表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开始这一课程之前,我们已经在上一课时学习了圆柱与圆锥的概念。在课堂上笔者与学生已经共同探讨了课后习题,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可以将知识通过理解、练习与答疑解惑内化为长时记忆。而这堂课后笔者给学生分配了任务,分小组通过合作实验计算“乐事”薯片桶的表面积,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实验报告上交。果不其然,学生一到下课时间便与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谈论如何分工。学生通过实验尝试后,发现测量薯片桶的表面积不仅要测量侧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还要计算上下两个圆形的底面积,但是这个薯片桶并没有为顶部、底部贴包装纸,应该如何计算呢?这时,有一个小组想出点子:为薯片桶的底部贴上相同尺寸的白纸,通过计算这张白纸就可以知道底部的面积了。而这个合作实验的难点还在于如何撰写书面报告,这其实并不是我们考查的重点,写报告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与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合作实验给我们很深的感触,通过实验达成的效果不仅仅是对上下课时的良好衔接,更是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勇于面对困难良好品质的提升。

三、视频微制作,家校巧互动

说起“微课”,很多教师都不禁感叹这真是个“利器”,它的出现为教学带来全新的理念与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既解放了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便利与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很多人认为“微课”的使用概率应该比较小,其实并非如此,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它丰富学生课后作业的形式,让数学作业“动起来”。另外,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他们无法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平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他们交流学习上的事情,只能干着急。这时“微视频”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家校互动,也为亲子互动搭建了良性交流平台。

那么“微视频”如何运用于小学数学作业中呢?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时,乘法口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为了不让学生觉得背诵是无聊枯燥的,笔者把这次作业公布在家校微信群,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制作学生背诵乘法口诀的视频,并以用时长短进行评比。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拍视频没有任何技术难度,难的是学生与家长的配合,哪怕只是一分钟的视频,都有可能暂停十几次,而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可以多练习几遍乘法口诀,也加深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当家长们分别将视频上交时,笔者很感动,每一个视频几乎都完美无瑕,有的甚至为孩子穿了新衣服,可见他们多么重视。通过这次微视频的制作,学生对表内乘法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也与家长共同收获了乐趣。

四、学科优整合,发展多智能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独立存在的,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需要语文逻辑思维的加强,而数学推理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的抽象概括水平。另外,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每个人的智能强项也各有千秋,或许有的学生几何思维更佳,有的学生更擅长代数计算,而有的学生虽然数学成绩不好却有着超凡的绘画与写作能力……我们在做作业设计时,可以整合各学科元素,通过不同智能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喜欢学习数学,进而热爱学习所有知识。

当我们学习到“平行与相交”这一课时,部分学生的空间概念尚未形成,导致他们在理解时出现滞后。恰逢学校即将开展体育竞赛,学生们正要开始排练体操表演,体育老师说到部分学生压根不知道将队伍排成平行两列是什么意思,即使他们的肢体动作非常到位有力度,但是队伍的参差不齐确实减分不少。说到这儿,笔者突发奇想,将本课的课后作业放在体操训练场,带领学生到操场演练什么是平行的队伍,怎样又会实现相交。一开始学生很诧异,排队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这不是体育老师教的吗?随后,当他们将队伍排列为“平行”状态时,笔者让他们测量两队之间的距离,学生恍然大悟,“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和将队伍排整齐是相通的。这一课外作业不仅离开了作业本,而且巧妙地与生活中的日常事务紧密联系,更难得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同程度提升了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和肢体运作智能,一举多得!

一直以来,作业被称为“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究更好的方法最大化地实现作业的效能,同时又能保证学生乐于练习、乐于训练。创意的展现与创新的运用,总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仍要在前行中不断更新与摸索。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我们的数学作业深入人心,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笔者相信,具有创意的数学作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笔者作业实验
老师,别走……
做个怪怪长实验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