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2017-01-09陈大伟

江西教育B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志向读书教学内容

陈大伟

我们常说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教教材教什么?教教学内容;用教材教什么,也是教教学内容。

一、充分研究和利用教材

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确定?首先还是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需要整体认识和理解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阅读和一般阅读不同,教学阅读要建立在一般阅读的基础上,但更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等规定确定教学内容,在阅读对象上,要有整体的教材意识。以语文教材为例,在单元编排的教材结构中,每组课文之前有导读,具体到每一课,又可能有预习(或自读)提示、选文、插图、注释、思考和练习等内容,然后是单元的综合性基础训练,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规定和提示着教学内容。比如,如果教学阅读没有关注课后的练习,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没有对课后练习有所呼应,课堂教学中没有针对课后练习有所实践,学生的课后练习就得另起炉灶,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里用自己的例子来引起大家思考。

我曾经执教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翻开教材,“单元导读”有这样的提示:“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根据“单元导读”选择教学内容:(1)少年周恩来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他大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面对困惑不解的问题,周恩来是怎么办的——自己去调查研究,了解清楚。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如何对待自己好奇心的问题。(2)对“为什么而读书”,这是我们成长过程要思考的问题,从少年周恩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以及他为什么会确立这样的读书志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的启示。

再从“课后学习”发现教学内容:

“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们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这提示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一个教学内容。体会什么样的感情呢?要体会少年周恩来问大伯父的好奇之心,读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坚定,读出魏校长对这一志向的惊讶和赞赏……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少年周恩来读书志向的不同凡响,以及我们对这一读书志向应有的尊敬和向往。

“我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这提示我们,要通过梳理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来回答少年周恩来立下这样的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表层的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的深层的教学内容是:周恩来在确定自己的读书志向时注意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他把解救他人和民族的痛苦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是周恩来不同常人的地方,为我们思考为什么读书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榜样。

“课文中用了许多四个字的成语,如,‘风和日丽‘热闹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来。”这提示我们,学习和积累课文中的成语是这一课的又一教学内容。

在课后还有“阅读链接”:“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支持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们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为什么在这里要做这样的链接呢?我以为链接的目的在于强调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成了毕生的理想和追求,这又是一个可能选择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成为终生的志向并为之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

另外,在课文中间还有这样一个“学习提示”:“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这是要学生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要把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读书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寻找一个方向。但这里为什么是“我要好好想想”,而不是“我要说说”呢?这是不能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的人生理想进行拷问,因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说自己的读书理想,这很难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说一些貌似崇高实则为假话的理想来,让学生想想是让学生对自己负责,不让学生说出来是要尊重人生读书目的的多样选择,不去侵扰学生内心的“秘密花园”。所以这里只是让学生“好好想想”,课堂上最好不用“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读书”的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处理这样一些内容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人生理想的多样选择,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引导学生对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尊重与向往——文要载道的。如何协调这样的内容安排呢?我找到的处理办法是: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把魏校长对赞赏读出来,以此体会这样的选择值得称赞;二是让学生想象“我就是当时的周恩来”,然后体会周恩来的想法并心情坚定地把相关文字读出来,也就是用角色体验的方式帮助同学生发出尊重和向往之情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传道”方式。

二、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新的教学素材

“用教材教”并非只能完全忠实执行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充实教学材料。

2000年,我曾经观察四川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陆枋的一节识字课。这节课主要根据形声字特点,通过旧字带新字——“老朋友带新朋友”的方法教学生识字。教材上的“汪”字后组的词为“汪老师”。很显然学生很难从“汪老师”中联想到“汪”字这个“新朋友”应该在“王”这个新朋友前面加上三点水。怎么教呢?陆枋老师在“王”字后,写上“泪wāng wāng( )”,学生很快知道“汪”字应该在“王”字前加上“三点水”的形旁。在这里,教学内容应该不是“汪老师”,而是“汪”这个字以及形声字的规律,从要教形声字的规律看,用“汪老师”这个教材上的学习材料已经不妥了,老师就要另外选择和组织学习资源,目的就在于教学要围绕教学内容来教。

很值得称道的是,陆枋在自己调整教学材料后,又不忘教材。如何回应教材上的“汪老师”呢?陆枋老师在教完“泪汪汪”以后采取了简单的处理办法:“同学们,‘汪字是一个多义字,它可以是一个人的姓,教材上的‘汪老师也是这个‘汪。大家读一读。”

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

研读和处理教材还是要有批判的意识,不必亦步亦趋地跪在文本面前,失去了教师自我的认识和判断;读教材的目的不是维护教材,可以读出它的好来把它教好,也可以读出问题来考虑如何调整和改造,要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培养批判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以生活经验做基础,而且需要学养的积淀,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良好生活的深思熟虑做背景。在具体方法上,读出疑惑以后,不仅可以用常识来判断,还可以搜集相关材料论证。只有在完全说服自己以后,才能谨慎地向学生报告执教者的思考和研究,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

例如,我曾经执教人教版四年级的《乡下人家》,这是陈醉云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表达我以为值得商榷。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只有时间没有地点,而课文的第1、3、4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写的都是地点。执教时,我提出了这样的改进建议:“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走到哪里,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意识到,这篇文章是按空间和时间交叉的顺序展开的,这样,文章的写法学习也就水到渠成;而且,这样的表达,作者喜爱乡下生活的情感也才能更突出,也才能更强烈。有了“走到哪儿”,后面的教学就可以围绕“写了哪些地方”展开赏析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志向读书教学内容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我爱读书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