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如水

2017-01-09马志响

江西教育B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学识万物

马志响

好课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而什么是好课,则众说纷纭,讨论不休,在火热的“好课大讨论”中,我对好课渐渐明晰。由此我想起了孔子观水的精要阐释。

两千多年前,孔子观东流之水,弟子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孔子通过对水“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的铺陈描述,展现了对“真君子”“真品”的慕求。若课堂似水般真、纯、澈,教学就是培养“真性情”“真品质”的“真人”,如陶行知先生提出并躬身实践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最好的课堂教学就是涵养一份“水”的情怀。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全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讲的是人的最高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课堂亦如此。课堂泽被和成就的是学生,托起的永远是学生,沉下的是自我。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学识、能力,更获得习惯、品行、人格、思想等,播种并收获真善美。教师在和学生生命的相互辉映中获得心灵的自由成长,在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德行的相互砥砺中获得精神的拔节生长,在成人达己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好课如涓涓细流缓缓而出,让教师自我的一泓“道德品质”“德行涵养”“学识能力”“人格素养”之清泉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令其沉醉不知归路……一段课前平易近人的倾心交谈、聊天、自我介绍,一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如水润肌肤般沁人心脾;一个自然无痕的情境创设,如甘霖般滋润心田;一次醍醐灌顶的巧妙点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潸然泪下的情景导语,令孩子心潮澎湃,欲罢不能……一切都水到渠成,课堂风生水起,如行云流水。

好的课堂像水一样洗净蒙昧,冲击心灵,涤荡灵魂;如水课堂的背后,沉淀的是平等与尊重、包容与睿智;如水的课堂表面波澜不兴,静默不语,实则学生的思维跃动,思路敞亮,孕育着头脑风暴;如水的课堂涵养的是人文素养,培育的是慧心仁性,播撒的是智慧的种子。静水流深,静能生慧。智者乐水,智者如水。

课堂如水,蕴藏着“滴水穿石”之力,这是其“柔德”之所在。无论多么顽劣的孩子,课堂“爱与智慧”的“柔德”之力也可滴水穿石,长年累月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终会化腐朽为神奇,变顽石为美玉!

山无常势,水无常形。课堂如水,随物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苏轼在《画水记》中也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如水课堂绝不阉割孩子的个性,孩子的个性多样,课堂的风格多样。课堂充满弹性,柔韧开放,张弛有度,绝不如枷锁般套牢孩子,禁锢思想,不会如模具般塑造孩子的“形体”。孩子的思维走到哪儿,课堂就如水一样流到哪儿!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说明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更新,它的生命状态就是不断前进,长流不腐。好的课堂应该像水一样不知疲倦地时时更新,运动,发展,突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水课堂不断输入、输出,不断吐故纳新,奔流不息。用源源不断的学识活水“浇灌”学子,课堂如水般灵动、美妙、柔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学识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为学与做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上善若水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