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被高考作文那些“坑”坑了

2017-01-09李晓露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隐性高考作文

李晓露

审题是高考作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把握文题的限制条件,正确判断所规定的体裁、选材范围,才能准确立意,从而进行写作。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无法顺利闯过审题这一关。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审清命题人在所拟题目中挖的“坑”,以致被坑了。

那么,高考作文题常见的“坑”有哪些呢?

一、题目限制的隐蔽性

任何一道作文题,都有其写作要求,这就是所谓的限制。限制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

显性限制包括对标题、文体和字数等方面的限定,即要不要拟标题,要不要就指定的文体写作,字数多少等。比如2006年北京卷“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这里的要求就很明确,题目只能用“北京的符号”,自拟其他题目就会被扣分;文体可以自选,但诗歌除外,写了诗歌就被判低分甚至零分;字数要达到800字以上,低于800字的也会因此失分。

所谓的隐性限制,往往带有暗示性的特点,一般考生常常难以察觉。隐性限制没有明文规定在写作“要求”的范围内,但必须体现在考生的写作过程中。如:1996年高考作文题,题目提供两幅漫画,一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一是《截错了》,写作题目是:“在一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因为这道题目中,含有一个“更”字,因而就有了所谓的隐性限制,即在写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比较的写法。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的作文题“奖与罚”也是如此,如果不以对比或比较的手法去写,不算是审准题目,得分就会大打折扣。浙江卷“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你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可以远离他或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江苏卷“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等作文题,都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特别重视文题中隐含的两个要素“虚拟与现实”“彰显个性与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共存,是对立统一,还是是非取舍等,在作文中体现考生对两方面的辩证思考,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限制。

二、文章体裁的偏向性

自从“四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明文体)进入高考作文要求之后,考生有了很大的写作自主性。因此,考生往往认为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因为有些题目具有明显的文体偏向性,只是考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遵循了自己的惯性思维罢了。如2015年北京卷:“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虽说“文体不限”,但还有“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怎么理解?好像只是说文中可有议论成分,并没有强调非要使用议论文体不可。“议论”“叙事”“抒情”均可,几种表达方式均有的文章是什么文体?那就只有抒情散文了。如果写其他文体,想高分和出彩可能有一定难度。

2016年高考作文题中,全国卷Ⅱ要求“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上海卷要求“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虽然没有标明文体要求,但很清楚,其文体偏向于议论文,其他都是不够恰当的。

三、命题意图的倾向性

命题意图包括内容、形式、情感、写作能力检测等,这里重点说的是情感倾向。任何一道作文题,都会带有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是有些明显,有些比较隐蔽而已。这就要求考生审题时“明察秋毫”,准确把脉并“顺应”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如果从今天所谓的新材料作文的角度来看,题目中的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落点,但能不能被大众认可,被社会接受,这就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了。从传统观念的角度看,命题者的意思应该是:既要把持自我又要听取别人意见。其他的,虽可行,但非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因而不能算是最佳立意。

又如200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命题者明显是希望通过“隐形的翅膀”传递社会正能量,但偏偏有考生“冒天下之大不韪”,强将“隐形的翅膀”理解成能谋私利的某种身份或社会关系等东西,则无怪乎写出零分作文了。(参见2010年《读者》第1期《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四、材料含意的隐喻性

近年来,为了达到人人有话可写的要求,高考作文题目大多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含意比较直露,但也有个别省市的作文题,含意比较隐晦,需要仔细揣摩,才能准确领悟。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材料中“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是一组相互对立的词语,都不是它们各自表面的意义,而是形象化的表达,所以不可能把材料原句摘抄下来当作文章的观点。考生必须寻找一些恰当的词语来替换它们,才能使文章立意更加明确。“和谐的自我”亦是如此。如:将“坚硬”引申为执着、坚守等正面的内容,或刻薄、冷漠、无情等负面的内容。“柔软”引申为善良或妥协、对弱者的关怀、对亲人的爱护、对天下的博爱等正面意义,也可以延伸到人性中的无奈与软弱等。“和谐自我”则可理解为“刚柔并济”、原则与灵活、固执与变通、方与圆等。

再如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中的“行囊”就是一个喻体,指的是人生道路。“行囊”里有用、无用的东西,就是在人生路上拥有的爱好、品德、智慧、理想这些东西。

由此可见,只有化虚为实,将隐喻的意义诠释明白,才能准确立意。

五、写作指向的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着“文以载道”写作倾向的高考作文,不可能不关注生活、不关注社会。正因为如此,不少高考作文题,是有明显的时代性的,只是考生不察觉罢了。如:

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明显与当年汶川大地震事件有联系。

2013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目“同学之间”,明显与当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林某毒杀同学黄洋事件有关。

2014年广西高考作文题目“老王生病”,明显与当时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特别是浙江温岭发生的杀医事件有关。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的“情与法”,明显与当年哄动一时的毕福剑侮辱某领导人的事件有关。

……

如果考生能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在审题时,自然而然地将题目与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么立意就会深刻得多,写出的文章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虽然是综合考查考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一道试题,但是由于部分考生粗心大意,或者由于平时训练的时候,没有警醒意识,往往对命题人所挖的“坑”视而不见,结果给坑了。悲夫!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隐性高考作文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你眼中的我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