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海军的“活化石”

2017-01-09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7年1期
关键词:活化石风帆海军

杨王诗剑

在人类探索远方海洋的历程中,“随波逐流”曾是唯一方式,尽管数十人同时摇动巨桨的画面显得那么热血沸腾,但面对拥有惊天伟力的大自然,人力始终遥不可及。当高等智慧生物发现以自身的能力还无法从容驾驭惊涛骇浪时,“借力打力”就成为了寻觅答案的关键。于是,水面上的大风被一张张升起的帆布所捕捉,鼓起的帆布解放了操持桨橹的双手,在为船舶带来历史上第一次动力革命的同时,也引来了嗅觉敏锐的战争之神,高耸的桅杆从此进入了战舰设计师的大脑。从多佛尔到特拉法尔加,从地中海到大西洋,成群的白色风帆在无数炮火的洗礼中成为了强国的标签,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用庞大的风帆舰队跨越大洋去实践并展示国家的强盛是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日常,直到冒着白色蒸汽的机械装置出现。如今,纳尔逊的“胜利”号变成了干船坞上的博物馆,郑和宝船也不知在海底沉睡了多少年,但风帆舰却没有走向消亡,这个曾经的“海上武士”在机械横流中用另外一种形式倔强地生存了下来——训练舰。它好似架设在现代和历史之间的桥梁,勇士们在这里接受洗礼后走向战场,百年海军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在这类古老舰艇的坚守下“香火不灭、代代传承”。

2016年9月26日上午,中国海军首艘风帆训练舰“破浪”号(舷号86)接舰部队组建仪式在广州举行。据悉,“破浪”号于5月开始在广船国际建造,建造工期约18个月,预计2017年底下水。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中将会增添一个新的舰种。不过,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却引来了许多人的质疑:中国海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郑和”号航海训练舰,并且后续舰只正在建造当中,按理说应该设计更新型的训练舰来满足未来更加复杂的海上作战所需的训练科目,为什么却发展了一个几百年前的舰型用来训练,岂不是倒退?那么,“活化石”是否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箱呢?答案显然是不,至少,在海军眼里是这样。

从杀人武器变为育人摇篮

欧洲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发源地,从西班牙、葡萄牙越洋掠夺物资建立殖民地,到荷兰异军突起,再到打造“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皇家海军,海军的发展几乎就是近代欧洲的扩张与内斗史,而风帆战舰则是其中当仍不让的主角。当时的风帆战舰基本以全木材制造,水线以下包裹铜皮,舰载武器为前装滑膛炮,设置于两侧,弹药分为三类:用于摧毁对方船体的圆形弹丸、用于杀伤对方人员的霰弹,以及用于破坏对方帆具的链弹。由于火力和射程有限,单艘战舰的火力不足以对敌方一艘战舰造成有效杀伤,因此,海战一般采用直线航海战术,即战舰排成单列纵队,成一条直线航行,当敌舰进入火炮射程时,舰队同时转向,呈一条直线,用侧面面对敌舰发炮。英国在17世纪中叶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中,就明确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风帆战列舰的名字由此而来。

18世纪中叶后,蒸汽机的上舰出海让风帆战列舰的主力地位岌岌可危。不过,新旧交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蒸汽机技术尚不成熟,只能作为战舰的辅助动力使用,即使到了19世纪中叶,蒸汽机已成为海军主要动力来源的时候,风帆战舰仍然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如果大量启用,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于是,英国首先将退居二线的大量风帆战列舰稍作改装,作为海军的实践教育平台,甚至将海军学校直接建于舰上,著名的不列颠海军学校最初就建在“卓越”号风帆战列舰上。这种英式海军教育造就的高素质海军官兵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各式各样的建在风帆舰上的海军学校也不断涌现,例如法国布尔米克海军学校最初建立在“博尔达”号风帆舰上,日本最早的海军学校最初也建立在“观光丸”号风帆舰上。虽然这些学校随后陆续搬到岸上,但作为最早的教育场地,风帆训练舰被保留了下来。从此,战列舰变为了训练舰,杀人的武器也变成了育人的摇篮。

最熟悉的陌生舰

虽然“破浪”号还在船厂,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风帆训练舰其实并不陌生,甚至还比较熟悉,只是离开太久而已。

1870年,中国近代首个西式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驾驶班的首批学员准备上舰实习,此时学堂中外主管对训练平台产生了分歧:主持船政学堂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拟用新完工的“福星”号蒸汽机战舰作为训练舰,而船政学堂总监督——法国人日意格则认为风帆船用来训练要比蒸汽军舰有效得多。不过,由于“福星”号是现成的装备,而风帆船还只是一个设想,因此,实习计划最初还是按照沈葆桢拟定的由“福星”号来执行。

然而,就在其即将出海之际,马江江面上到了一艘名为“马得多”的普鲁士风帆商船,在洋务运动“一切向西方看齐”的指导思想下,沈葆桢对日意格在训练上的决定只有妥协的选择。于是,1871年1月,船政学堂以14 191元(指当时中国流通的鹰洋等银元,合库平银10 282.814两)的价格买下“马得多”并改造为训练舰,命名“建威”,成为中国首艘风帆训练舰。该舰长37.5米,排水量475吨,可容纳30名学员。船政学堂首次“近洋”训练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建威”上。

1872年,“建威”号开展首次“近洋”训练,由英国教官德勒塞指导,随舰学员包括后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员中的18人和外校的其他学生,其中有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建威”号沿着中国的大陆海岸线乘风北驶,历经浙江、上海、烟台、天津,抵达牛庄后返航,学员们得到了最初的海上锻炼。1873年3月,“建威”号进行首次“远洋”训练,随舰学员这次包括了后学堂驾驶班全部第一届学员,其中就有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的邓世昌。他们先后抵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在历时四个月的海上航行(实际出海时间为75天)后,于7月顺利凯旋。这次远航训练也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练童远航”。

此后,中国海军相继服役了“敏捷”号(北洋海军)、“扬武”号、“靖远”号(船政学堂)和“通济”号(民国海军)等多艘风帆舰。这里面,“通济”号服役时间最长、发挥作用最明显、结局最为悲壮。该舰自1896年入役以来,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服役期内一直担任中国海军的主力训练舰,从舰上走下来的海军军官多达数百人,被亲切地称作“济伯”,意为“同舟共济的伯伯”。1937年,抗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江阴保卫战爆发,海军实力差距悬殊的国军自沉43艘军舰和商轮、185条渔船和盐船,筑起一道水下封锁线,称为长江阻塞线,“通济”舰便是其中一艘。自此,大型风帆训练舰在中国海军序列中彻底消失。直到79年后的今天,“破浪”号接起了前辈们的衣钵。

不难发现,中国海军的发展虽然命运多舛,但受益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在教育理念和装备配置上实际上一直都与西方海军强国保持着一致,装备风帆训练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只是近代以来,连年战争使得国家军事力量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如今“破浪”号回归,可以认为是对中国海军发展历史的一种别样祭奠。

依然壮大的“古董”俱乐部

纵览全球,各国目前保留、发展的大型风帆舰船共有203艘。其中,20世纪前建造的有20艘,20世纪后二战前建造的有63艘,也就是说舰龄超过60年的风帆舰占总数的40%多,剩余的舰船也大多使用超过20年,称它们是“古董”一点也不过分。但就是这样的古董,仍然活跃在许多国家甚至军事强国的海军序列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世界共有24个国家的海军(海岸警备队)装备了29艘大型风帆训练舰,规模依然庞大。

基本设计世界现役风帆训练舰基本都采用三桅设计(荷兰皇家海军学院的旗舰“乌兰尼亚”号为双桅设计,而智利海军的“埃斯梅拉达”号则为四桅设计),绝大部分是钢制舰体(阿曼海军“阿曼青年”号是木制舰体),帆具挂装方式根据舰体尺寸和性能要求均不相同,一般采用横帆或横纵帆结合(主桅上挂横帆,首桅或尾桅上挂纵帆),也有少数采用全纵帆,风帆面积普遍在1 500~3 000平方米之间。

体积尺寸世界现役风帆训练舰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舰排水量在3 000吨(含)以上,中型舰排水量在1 000~2 000吨,小型舰排水量一般小于800吨。由于舰型设计差异,各国风帆训练舰的尺寸没有固定比例,大型舰长度一般在80~ 110米左右,中型舰长度一般在50~90米左右,小型舰长度一般小于50米,也有少数长度超过50米的小型舰,例如印度海军的“波涛”号风帆训练舰,舰长54米,但排水量只有420吨。体积意味着承载能力,对于训练舰来说,最重要的是搭载人员的数量,这关系到教学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型舰能搭载超过 100名见习学员,中型舰能满足50~90名学员的教学需求,小型舰最多能够为30名学员提供教学空间。

动力系统世界现役风帆训练舰全部采用风-柴混合动力,即风帆与柴油机相组合的动力系统。由于训练舰更多地强调续航能力,以保证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因此高航速不是它追求的目标,续航力和自持力才是关键。目前来看,纯柴油机驱动下,各国风帆训练舰普遍将最高航速控制在10节左右。而纯风力模式下就根据舰型设计、风帆大小差异较大,俄罗斯海军“和平”号风帆训练舰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风帆军舰”,纯风力模式下的最高航速可达19节,十分惊人,其余帆舰最低也能达到10节的最大使帆航速。

人员配置各国风帆训练舰均设固定编制,但数量相对同体量的海军作战舰艇来说要少得多,意大利海军的“阿美利哥·威斯普西”号和智利海军的“埃斯梅拉达”号体积庞大,因此常驻舰员较多,均超过了250人,其余舰只一般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人。舰长级别均较高,一般为上校(外军上校基本都是校官中的最高军衔),只有印尼海军的“德瓦鲁西”号舰长为中校军衔。

“破浪”号无疑将进一步壮大“古董”俱乐部,虽然是新人,但综合素质均向各位“老大哥”看齐。从目前曝光的假想图看,“破浪”号采用的是三桅全帆装设计,即三根桅杆均挂装横帆,这样设计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纯风力模式下的高航速,最大使帆航速约18节,可算得上世界上最快的风帆训练舰之一了。至于主要指标,“破浪”号舰长85米,宽11米,标准排水量1 200吨左右,最大帆面积2 630平方米,可供50名海军学员实习,定位于中型训练帆舰,处于国际主流水准,这对于此前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空白的中国造船业来说已属不易。

要战胜敌人,先战胜海洋

与陆上作战不同,自然环境是海军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对象,即使没有敌人,复杂多变的海洋气候条件也足以给任何舰艇致命一击。如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适航性越来越好的现代化军舰逐渐隔绝了海军官兵与大海之间的联系,过度的保护感使得“只需熟练操纵各类舰载仪器即可驾驭海洋”的错误观点甚嚣尘上。风帆训练舰的存在正是为了通过直面大海、与海搏斗来强化海军官兵对海洋的真实认识和感受,锻炼最基本的海上作业能力和一名合格海军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海军学员随风帆训练舰远航,从最原始的水手工作学起,能够掌握观天象、识水文、打绳结、攀高桅等最基本的航行技能,因为这类最基本的技能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后手段。俄海军认为,科技不能包打天下,最基础、最原始的人工操作永远都是最后保障。例如,利用六分仪测量天体高度为舰船定位,是传统的海洋定位手段。战时,卫星导航等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一旦被摧毁,六分仪就会派上用场。另外,攀高桅也是一项既锻炼体能胆识,又具备一定实战意义的训练科目。由于风帆舰重心高适航性差,稳定性较现代军舰要差得多,因此训练中必须严格遵照着装要求和条例规范,稍有不慎,作为攀爬支点的软绳就可能成为夺命杀手,历史上,从桅杆上摔下来致死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能够在高频大幅摇晃的风帆训练舰上从容攀爬桅杆,那么在其它军舰上就会行动自如,这对于舰载武器和设备的操作至关重要。

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协作能力是风帆训练舰的另一个主要训练内容。美国海军“鹰”号风帆训练舰舰长曾寄语受训学员,科技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如对未知的好奇、站在桅顶的挑战、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可以在“鹰”号学到的东西。在“鹰”号上,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任何事情的,你必须融入到团队中去。试想,几十甚至数百人挤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孤舟里,必须齐心协力才能确保安全航行,这种同舟共济的意识和习惯,是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军舰很难培养的。并且,学员参加风帆舰训练的过程不仅是组织、指挥与协调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员战风斗浪、团结协作、不畏艰险的团队精神的过程。例如收放帆索具工作,训练时,由1~2名教官负责指挥,所有学员必须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上吨的帆具升降,任何人不按指令操作,或者因力量不够、动作不到位,造成索具没能到达预定位置,对整个升降帆工作都会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升降帆是全体舰员每日的必修课,通过日复一日的反复训练,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将在学员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从风帆训练舰上下来的海军新兵,适应性会变得很强,能迅速从普通船员转变为合格水兵。这种转变是深入到骨子、印刻到灵魂里的海军军魂。

当初,人类正是从风帆开始,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显然,用帆布进行环球航行和驾驶新式军舰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风帆训练舰对海军学员的磨砺是舒适的现代训练舰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风帆舰之所以没有消失,是因为它始终肩负着对未来海军官兵的警示责任,“要战胜敌人,先战胜海洋!”

买不来的战斗力

在军事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武器装备在影响战争胜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人始终是决定因素。这不仅是因为人决定了武器装备如何使用,更重要的是人的作战精神往往是逆转战局的关键。那么,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必然需要一个现实的载体予以传承和展示,风帆训练舰正是用来传承和展示海战文化的载体。

从世界现役风帆训练舰的地理分布中不难发现,尽管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近年来开始建造并装备风帆训练舰,但这一舰种主要还是集中在欧洲和美洲,究其原因,与欧美国家对海军文化传承的重视有关。

从历史上看,正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和大航海时代的风帆战舰使各国联系逐渐紧密起来,毫不夸张的说,是风帆舰开拓了海洋,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格局。而西方国家海军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基于帆船时代的海上鏖战。因此,风帆舰对欧美各国意义重大且深远。澳大利亚原总理罗伯特·霍克曾为澳皇家海军“青年奋进”号风帆训练舰献词:这艘帆船把库克船长在伟大的发现之旅所用不朽的船名“奋进”号连结在一起,又象征着我们国家很多具有雄心壮志的传统精神。当然,保留发展风帆训练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承海军文化激发部队战斗力。所以,暂不论英法等西方海军强国,就连乌拉圭这样的弹丸小国也保留了风帆训练舰。

实际中,这些国家也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利用风帆训练舰来弘扬它们的海军文化和传统。例如葡萄牙海军用“萨格雷斯”来命名风帆训练舰,以纪念历史上亨利王子在萨格雷斯城组织地理研究与航海探险,使葡萄牙成为15世纪海上霸主。而罗马尼亚海军风帆训练舰“米尔西”号上,则会为每名即将结束训练的海军学员举办水手仪式,象征着从“dead fish”向“seaman”的进化。此外,欧美各国风帆训练舰基本每年都会进行环球航行,用最原始的方式让海军学员感受几百年前先祖开拓海疆的豪气。

毫无疑问,海军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百年海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对于西方传统航海强国从大航海时代一脉相承的航海文化和传统,中国并没有能够将以明代郑和宝船为代表的古代航海文化完整继承下来,甚至因为近代以来遭受的侵略战争和实施的海禁政策,传统航海文化被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中国海军还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因此,中国海军在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培育精神文化。一个对海洋陌生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拥有和正确使用海军的,因为最先进的战舰可以买来,但海洋意识和海战精神却买不来。风帆训练舰正是用来补上这一课,“破浪”号责任重大。

天然无害的海上外交官

大洋的广泛连通性决定了海军与生俱来的“国际范儿”,派遣军舰远航并停靠在他国港口进行访问是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取的国际交流方式。但由于作战舰艇,特别是先进作战舰艇攻击性强并且涉及本国核心技术多,不仅受访国家对此比较敏感,而且自己也不希望将最先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这种尴尬的背景下,风帆训练舰的“落后”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与海军作战舰艇相比,风帆训练舰装备“简陋”,只配备有少量防卫武器,毫无秘密可言,是天然无害的海上外交官。

对此,中国民众并不陌生。截止到2015年,共有智利、西班牙、哥伦比亚、墨西哥、阿根廷、瑞典和印尼7个国家的风帆训练舰共访问中国23次,葡萄牙海军的“萨格雷斯”号风帆训练舰更是先后访问了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港口,外交履历非常扎实。此外,在远航期间,一般都会邀请沿途国家的海军官兵上舰一同训练,由于基本不存在保密的内容,因此这种以训代交的方式显得毫无障碍。实际上,各国海军都非常欢迎他国海军官兵登舰同训,一方面能够感受本国海军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宣扬本国海洋理念的机会。智利海军的“埃斯梅拉达”号风帆训练舰在2008年的全球航行期间就邀请了10个国家共34名海军军官随舰远航,其中就包括一名中国海军军官。截止到目前,中国海军已有多名军官受邀登上他国风帆训练舰进行远航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风帆训练舰已经成为一个另类的军事外交平台,效果或许比某些正式会议更好。

起步阶段的必需品

相对于现代化大型综合训练舰,风帆训练舰具有效费比较高的优势。一方面,其建造成本和标准更低、难度更小、周期更短;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时候采用风帆作为动力,使用成本极低,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需求也不大,进一步降低了训练费用。有鉴于此,对于海军规模较大的国家来说,风帆训练舰在装备数量上可以多一些,以缓解海军教育资源的紧张。

那么,风帆训练舰是否可以完全取代综合训练舰呢?答案显然是不。尽管从海军官兵能力素质培养和海军文化传统培育的角度来讲,风帆训练舰是海上军事训练的必需品,但由于技术条件较为原始导致实战性稍显欠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化大型综合训练舰为海军学员提供高科技装备的实践机会。从理论上讲,风帆训练舰应该和综合训练舰结合使用,形成高低搭配的训练平台体系,建立完整的海军学员海上实践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塑造既能适应现代化海战,又具备扎实航海技能的全面人才。这与飞行员的训练过程比较类似,风帆训练舰相当于初级教练机,而综合训练舰则相当于高级教练机。

猜你喜欢

活化石风帆海军
以风帆之名,展城市魅力
以风帆之名,展城市魅力
洁白风帆的集合体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