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作文对本真的回归

2017-01-07陈悦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性情本真童心

陈悦

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重能力轻素养,重技法轻人文,重浮华轻心性。这些痼疾的解决,有待于语文教师的深刻反省,有待于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有待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一、“本真”的失落

作文的写作初衷是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用“我手写我口”,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言之无物”。写记叙文,选材不是雨中送伞,就是路遇乞丐;写议论文,援引的论据不是屈原、苏轼,就是司马迁、陶渊明,写作素材严重匮乏,“自我”缺席情况突出。

另外,语言表达华而不实。一些文字,从表面看,似有高深玄妙之感,静而观之,擦去表层的脂粉,看到的就只是一副枯骨。空洞无味的文章,只能让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除了内容匮乏和语言苍白,作文中“真情实感”的表达也很无力。习作中有不少学生为文造情,失去真心,作文中有意识的媚俗和无意识的娇情交替出现。这类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思想的光辉,走向“假大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没有张扬的个性,剩下的只有虚空的假我。

二、“本真”是什么“本真”的失落,让人堪忧。为什么学生在最纯真的年纪写不出最真实的文章,违背写作的初衷,体现不出“本真”的要求呢?就外因而言,长期的作文评判标准统一化、格式化,让教师和学生似乎都有套路可循,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教学谁也不愿意轻易去打破这样一种“稳步”得分的“制造模式”。另外,在一线任教的语文教师还脱离不了文以载道的路子,摆脱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学中盲目追求学生作文的发展等级,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生存状态。

就内因而言,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写作源于生活,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无视”生活,没有“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契机;扎根在繁重的课业中,没有“仰望星空”的心情。写作源头的枯竭造成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一味宿构、套构、袭作,甚至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把真正的思想、内容丢掉了,作为创作主体的“我”早已不知所踪。

那么,作文中的“本真”到底在哪里?明代文学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后袁枚在他的“性情说”中也谈到“性情之外本无诗”(《寄怀钱屿纱方伯予告归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作诗不可无我”(《随园诗话》卷七)。

此二人的文学主张与我们现在倡导的作文理念不谋而合,即创作富含真情实感的“有我”之文,唯有“真实”和“自由”地反映内心思想的文章才能感动他人。所以,现在的中学生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这样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生命力的“心”在作文方面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三、“本真”的回归

现状如此,教师如何应对?回归自我、回归本真是根本途径。

学生是作文写作的主体,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作文是表达自我的,是一个人个性、气质、情感、思想的外化。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作文的写作也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只要真切地表达了自我,作文中有一个“我”在,那么独创性就无需刻意追求,因为它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袁枚在《寄奇方伯》中说:“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则一也。”要的就是“不同”,“不同”才是我之为我的关键所在。

“我”从何处寻?“我思故我在”,要培养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仍离不开阅读和思考,以及把思考的内容笔之于书。中学生通过阅读与现实生活相印证,是一种锻造思想、找到自我的捷径。当然,阅读并非随意不加选择地读,而是找到与自己性情相契的经典深入研读,沉潜反复,含英咀华,慢慢体悟,把经典的内容化入自己的血肉,与灵魂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触境而发,且左右逢源。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有时也会出现因一家之言扼杀天赋之作的可悲行为。因此,教师不能总是就题论题,总结一些万能的写作“公式”,应该在文章中读到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智慧穿透文章,发表对文章的独到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章、印证思想,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欲望,挖掘出写作潜能。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才有个性,才有生命,才有感染力。为文即为人,文中有“我”、本真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是一种“人”的确证。我手写我心,本真无拘牵,高中生能够在作文中回归本真,写出真我,就可以将社会中高尚的情操与世俗的欲望、深邃的思想和浅陋的见识糅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人性中坦荡的胸襟和萎靡的精神,勇敢坚定与胆怯退缩和盘托出,用最原始的情感反映出最真实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226200)

猜你喜欢

性情本真童心
时间的性情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