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2017-01-07王佳

出版广角 2016年2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学术期刊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知识爆炸带来的公信力下降、急功近利带来的心浮气躁等不良现象不可忽视。学术期刊编辑应以工匠精神为基石,用创新精神在学术期刊行业默默耕耘,使中国学术期刊屹立于世界期刊之林。

【关键词】“互联网+”;工匠精神;学术期刊;编辑

【作者单位】王佳,长安大学杂志社,长安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工匠精神”首次用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堪称2016年最热词。工匠精神广义是在工作和制造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学术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前沿知识文化的社会责任,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互联网+”时代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外在表现为“互联网+学术期刊”,内在表现为“互联网+资金”“互联网+发行”“互联网+内容”等模式。互联网为学术期刊编辑约稿组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提供了巨大便利,但知识爆炸带来的公信力下降、急功近利带来的心浮气躁等不良现象不可忽视。

学术期刊的质量可以从论文质量、作者质量、编校质量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考量,因此,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论述“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一、论文质量

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是决定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关键,也决定了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和影响力[2]。对各类核心期刊而言,论文质量能够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期刊影响力又能够提升高质量论文的投稿率,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对非核心期刊来说,缺乏影响力的期刊影响力难以吸引高质量的论文,低质量的论文又会进一步削弱期刊影响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对任何期刊而言,天上都不会掉下好稿子,学术期刊编辑绝不应坐在办公室“等、靠、要”,而是要另辟蹊径,广开稿源,创造性地发挥工匠精神,从各个方面提高论文质量。“互联网+”时代为学术期刊编辑的约组稿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首先,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关注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经常和重要项目领头人交流,主动约稿、组稿。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知识,随时了解各学科最新前沿动态,这有利于在初审阶段对稿件质量做出初步判断。再次,学术期刊要注重发挥审稿专家的作用。在实践操作中,论文的质量主要由审稿专家来把握,审稿专家的判断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因此,学术期刊应扩大审稿专家库的范围,尽可能地将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纳入专家库中。鉴于目前学术研究存在跨学科、跨专业的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论文的参考文献作者中寻找相关的审稿专家,利用各种方式与之沟通和联系。一般来说,参考文献与论文具有高度相关性,利用此法联系的审稿专家往往对该领域非常熟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作者质量

“名家名气大,能够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名家气场强,能够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名家易形成名家圈,拓宽学术期刊人脉资源;名家稿件能满足读者需求,导引学术方向。”[3]因为向名家约稿存在上述诸多好处,所以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把向名家约稿作为提高作者质量进而提高期刊质量的着力点。

向名家约稿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参加学术会议当面约稿。这是最直接也是取得成效最大的约稿方法。第二,通过电子邮件约稿。编辑通过电子邮箱给专家发送约稿信表达约稿意愿,并详细介绍期刊情况,专家在浏览电子邮件时可以初步了解学术期刊的载文方向和刊登的论文信息。第三,通过审稿的途径约稿。这是被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忽略的约稿方法。一般来说,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都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们不愿意接受贸然的约稿,那么可以先邀请他们作为期刊的审稿人。审稿人通过审理稿件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对编辑部的工作作风表示认可后,编辑再向审稿人约稿,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此外,更为可行的方法是培养潜力作者。在学术期刊编辑部收到的自投稿中,占比最多的是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高校讲师的投稿,他们的稿件往往被一些核心期刊忽视。实际上,一些受欢迎的名家并不珍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而那些正在求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高校讲师却很看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他们虽然学术经验较浅,学术知名度低,但是精力旺盛,富有学术热情,发掘与培育他们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作者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应发挥工匠精神,像雕琢璞玉一样精心打磨年轻作者及其稿件,以培养学术新秀为目的帮助他们培养学术思维和进行学术论文创作。

三、编校质量

编校质量是对论文的再创造过程[4]。如果说稿件质量主要依赖作者来完成,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则是决定编校质量高低的关键。由于学术期刊大多是编校一体,这给学术期刊提高编校质量增加了难度。

传统校对工作主要是“校异同”,但“互联网+”时代,校对工作不是简单“校异同”,而是以“校是非”为主。“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开展编校工作,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这给编校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例如在校对一些古诗词时,由于版本不一,通过网络查询到的个别字词用法不一致,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静下心来查阅作者引用的书籍版本。编辑在查阅资料时还是应该以纸质媒体为主,以网络媒体为辅,发扬“啄木鸟”精神,才能提高准确率。

学术期刊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肩负着帮助公众鉴别真伪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信息来源必须准确,避免编校差错。以纸媒形式出版的学术期刊更应该避免出现重大差错,以免对其学术声誉和公信力造成损害。在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中,除杜绝显性错误外,还要注意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和口语化差错等隐性错误。这一切都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也是工业流水线上各种校对软件所不能比拟的。

四、传播效果

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传播效果。精美的印刷装帧有利于树立学术期刊良好的外在形象。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物的规格、开本、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因此,学术期刊纸质出版物应版式设计美观大方、科学合理;印刷清晰,墨色浓淡适宜、均匀,无污迹;无装订差错,装帧整齐、规范、坚固等[5]。二是电子出版物的传播效果。“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正在进行“互联网+学术期刊”转型,除与商业数据库合作实现对内容的集成、分类与销售的传统数字出版模式外,还推出自办公众号模式,两者都是传统学术期刊在传播渠道上的有益扩展。

学术期刊在与商业数据库合作过程中,除了签订《网络电子版合作协议书》,还要重点关注与作者的电子版权纠纷,必须在经过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将其作品的数字版权转授给数据库。因此,学术期刊应与每个作者签订细致的版权协议,而并非通过刊登“版权声明”来获取数字授权[6]。在自办公众号的传播模式中,学术期刊应发挥公众号的各种优势,策划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选题,对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二次加工,让推送内容达到学术性和趣味性统一[7-8]。无论哪一种传播方式,都需要发挥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程郁缀,刘曙光. 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娟. 学术期刊名家约稿策略[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

[4]罗海丰. 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及其实现路径[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王佳,赵文义,孙守增. 学术期刊与数据库良性发展模式探讨[J]. 编辑之友,2015(7).

[6]王佳. 高校社科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6(17).

[7]陈红燕,马勇,魏雅雯.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8]陈磊,王磊,赵文义. 国家利益下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热潮反思[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学术期刊互联网+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