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

2017-01-05张绪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冷暖手掌首诗

一、教学思路

根据“手掌的动作”——“手掌的冷暖”——“有形手掌与无形手掌”为教学引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品析、感悟、朗读,达到品析语言,体悟感情,探究写法的目的。

二、教学实录

(一)教师有层次地板书课题并发问,激趣导入。

师:(板书:手掌)这个词同学们都认识也都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全体:是的。

师:(添加板书:残损的手掌)同学们看到这个短语有哪些疑问?

生1:这是谁的手掌?

生2:这手掌是怎么残损的?

师:(添加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你又有怎样的疑问?

生3: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

师: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手掌,至于他的手掌为什么会残损,以及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请大家走近他的诗中去探寻答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诗,待后给大家分享你初读所得。

(二)初读诗歌:学生全体自读诗歌。(学生一读)

生4: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在有些地方他感受到是血和泪的凄凉,而那辽远的一角却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

生5:我也有同感。在这里请大家关注几个词语的读音。“锦嶂”的“锦”应读前鼻音jǐn;“荇藻”的“荇”应读后鼻音xìng。“蝼蚁”应读“lóu yǐ”。

师:这说明大家已经走进这首诗了,能大概把握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吗?有没有变化?

生6:前半部分要读出愤恨之情,后半部分要读出赞美和向往之情。

生7:前半部分还要读出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还要读出喜悦之情。

师:那就请同学们这一次带点儿感情试着朗读这首诗,让老师欣赏一下。(学生二读)

(三)探究“手掌的动作”。

师:诗人戴望舒到底用手掌干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个答案,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表明“手掌”动作的词语。(学生三读)

生8:“摸索”、“触到”、“蘸着”、“掠过”、“沾了”、“轻抚”、“贴”。

师:诗人的这只残损的手掌是充满动感的,这只手掌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请深入这首诗品析手掌的动作:“掠过、沾了、轻抚、贴”。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9:“掠过”表明诗人的手掌快速走过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所看到的是荒凉和凄惨的景象,诗人不忍心看下去,所以快速掠过,其痛惜之情可见。

生10:“沾了”一词写出了手掌所到之处,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说明祖国河山正饱受蹂躏和摧残,人民生活痛苦不幸。这里有诗人的痛和恨。所以我就想问:这究竟是什么时候的祖国现状呢?

师:这两位同学结合语境品析了这两个词所蕴含的内涵,还感悟出诗人的情感,真实用心深入了。尤其是XX同学还有了新的思考,真是很有价值啊。是啊,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中国呢?

请同学们看课题下小方框里的引语,从中发现。

生11:从“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中看出是日本侵略祖国,祖国大半壁江山沦陷时。

师:因此作为国民的一份子,面对小日本对祖国的蹂躏,作者对沦陷区的土地和人民的现状感到深深的痛惜,对日本鬼子充满着恨。而且诗人当时由于积极支持抗日,在香港被抓关进监牢,但是身陷囹圄斗志不灭,于1942年写下了这首诗。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替诗人抒发痛惜和愤恨之情。

生全体:朗读诗歌前半部分。(学生四读)

师:请同学继续品析“轻抚、贴”。

生12:“轻抚”和“贴”是写诗人手掌轻抚“那辽远的一角”,感受到了温暖和美好,于是用手轻抚并把手掌贴了上去,那种深爱之情、依恋之情和向往之情,都在其中,真实深情外露啊。而且那辽远的一角就是指拯救祖国未来的解放区。

师:这位同学不仅深入语境思考,而且悟性也很灵活哦。这位同学对“那辽远一角”的解读,你们同意吗?

生13:同意。结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看,能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希望曙光,并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的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

师:这位同学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老师也赞成这个发现。那么请同学们,带着深爱、依恋、向往之情朗读这部分。(学生五读)

(四)探究“手掌的冷暖”。

师: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当诗人摸索到沦陷区看到的景象和摸索到解放区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内心的感触也不一样。这只手掌不断摸索的区域不同,动作情态不同,手掌的感觉也呈现出冷暖不同的感觉,请你寻读这首诗,把能体现手掌冷暖感觉的词找出来品一品。(出示多媒体三:手掌的冷暖)(学生六读)

生14:诗人摸索沦陷区时写手掌感觉的词有“微凉、冷到彻骨”;摸索解放区时是“温暖、明朗”的。

生15:这些词语,表面上写手的感觉,实际上是诗人痛惜之情和爱恋之情的体现。

师:是啊,文中类似这样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还有吗?请看一看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二”,试着探寻答案。

生16:文中带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还有“坚固、蓬勃生春、柔发、希望、太阳、苏生等”。

生17: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还有“蓬蒿、寂寞、憔悴、苦水、阴暗、灰等”

师:谁来品析“坚固”和“柔发”两个词所蕴含的情感?

生18:“坚固”一词写出了那辽远一角,也就是说解放区的军民是保护那块儿土地的坚强力量,也是对解放区的军民守护国土充满着自信。“柔发”写出了诗人对辽远一角的依恋之感,充满着美好的期待,有一种温馨的亲切的感觉。

师:看来我们细细品味词语的言外之意慢慢读懂了诗人的内心,那谁来在品析“寂寞地憔悴”?

生19:“寂寞地憔悴”既写出了荔枝花盛开而没人欣赏,冷清地凋零,又暗示了诗人内心此时是忧伤的、心痛的,惋惜的。

师:词真情深的诗,字里行间总是情浓意浓,“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写景实际含情。诗人用这些冷色调的词和暖色调的词,爱憎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实在是写作的精妙之举啊。

(五)探究“有形的手掌”和“无形的手掌”。

师:老师有个疑问:深处监牢的诗人能用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吗?

你怎样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讨论一下。

生20:这里“残损的手掌”是诗人真实的手掌,而“摸索”则是想像出祖国的版图,并想像手掌在摸索。

师:那到底是什么在摸索祖国大地?

生全体:思绪。

师:诗人由眼前真实的残损的手掌,生发出了一种思绪,让这只手掌去充当这种思绪跳跃的载体,回忆了祖国沦陷地区的惨状,继而畅想了解放区的光明和生机勃勃的现象,从而条理分明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以及对祖国未来美好前景的期盼。这就是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啊。

师:(出示多媒体4)

残损的手掌与

无形的手掌

师:诗人戴望舒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这种景语皆情语的的流露,这种真实与虚幻结合的思绪,在他的诗《狱中题壁》也有所体现,请阅读该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狱中题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的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的地牢里,

你们应该永远的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举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生21:这首诗和课文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之情。而且也都运用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写法,如:“在日本的土牢里”、“他伤损的肢体”是真实的,而“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举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是想像的情景。

生22:这首诗还能看出诗人的身残志坚,对信念的坚守。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每个受践踏的中国人内心都刮着激怒的风,澎湃着抗争的潮。诗人,用手中的笔作斗争的武器,留给我们的除了诗歌的浪漫,还有民族的使命感。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吟诵出诗人心之战歌吧!(学生七读)

四、课例分析

自从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观后,一直在教学中琢磨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是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在兴趣、方法和过程等方面的引导,至少让学生能享受探究的情趣所在,学生才喜欢去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激起学生的阅读、理解、探究、感悟的兴趣的,尤其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进行师生对话,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和驾驭的智慧的,是需要一种情趣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

1.边引边悟。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对诗歌教学进入文本切入点的探索。《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就是笔者在历经一个周的时间去解读教材,解读诗歌的教学目标,才拟定了“探究手掌的动作”——“探究手掌的冷暖感觉”——“探究有形手掌和无形手掌”的教学思路,达到品读语言,感悟作者情怀,学习写作技巧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整个教学主线的设计还是做到了以语言为抓手,在读中找,在找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感受诗人情怀的教学目的。

2.边品边读。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探究话题的框架引导,很投入地寻读,引导学生七次阅读,真情实感地品析词语蕴含的深意,在零碎的语言品析中慢慢走进作者,想像那些苦难的岁月中人们爱国情愫之痛苦的失望与执着的向往之间的纠结。老师想要讲的,学生自己都说出来了,这样探究学习才有了效果,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边问边思。堂上学生探究气氛浓烈,还是因为这一教学主线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笔者在开始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他的手掌是怎么残损的?”、“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这样引领学生生发疑问,就是为了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后面的寻读和品读制造了悬念,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边找边探。在“探究手掌的动作”的活动中,通过找动词,品深意,简单的一“找”,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疑惑——为何要找?就用这样的悬念推动学生进行品,品出意蕴后再去朗读,使学生有感而发,避免无感而念念有词。紧接着的“探究手掌的冷暖感觉”,巧妙地将作者运用冷暖色调的词来抒发感情的写作妙计,渗透在学生感受手掌的冷暖的体验中,教师在学生已经形成感受的基础上,轻轻一点拨,学生就豁然开朗,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妙笔,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这样一来,在“探究有形手掌和无形手掌”,感悟虚实相结合的写法上,教师就不费多少口舌,还是轻轻一点拨,学生就明白。可见,富有情趣的切入文本,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自然表现出来,学生的内在的品悟能力就自然爆发出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就热辣辣地呈现出来了。

由此明白,教学的预设,要体现教师的无痕引导,实在是对教师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的智慧的挑战。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深入地思考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找到探究文本的情趣点,才能巧妙地为学生营造品读与感悟、表达与争鸣的氛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教师能做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情感,擦亮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火花。这就需要巧妙地教学预设和课堂上自然地铺垫和真实地扶助。预设的精巧,才有课堂生成的精彩。

张绪凤,教师,现居陕西安康。

猜你喜欢

冷暖手掌首诗
《上课没人抢》
这个恶人我来做
冷暖对比,让照片活起来
交织冷暖
摊开手掌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考拉吧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乌贼吧
何维健:冷暖“分生”魅力破解每一个可能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