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只是几个“钱”吗?

2017-01-05崔益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毡帽大钱夏洛克

让我们首先来看这样几段文字:

①巴萨尼奥 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 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②“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鲁迅《孔乙己》

③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④我再次请他指教。“许多美国人,”他说,“在英国交不上‘朋友,但完全可以雇人送行。送单身旅客的费用仅仅英磅或二十五美元,送两位或更多人就收八英镑或四十美元。他们到社交处付钱,留下动身日期和外貌特征,以便送行员在月台上认出他们。然后嘛,然后他们就被送行了。”

——比尔博姆《送行》

⑤“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⑥“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

“先生,就是去年的老价钱,七块半吧。”

“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大家从以上的这几段文字里面,应该都看到了一个共同的字眼——“钱”,是的,不错,是钱,但透过这“钱”的背后,你看到的就仅仅是钱吗?很显然,它并不完全是。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想就苏教版教材中的这个话题跟广大的语文界同仁来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够与广大的语文界同仁达成共识。

一、“钱”,所彰显的是人性

谁都知道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犹太人夏洛克的形象。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资本家的代表,一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理应对钱财极为看中,但是一向嗜钱如命的夏洛克却在《威尼斯商人》这出剧的开头一反常态,竟然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执意坚持只要一块无用的人肉。这又是什么原因?

其实,谁都懂,一块无用的人肉,对夏洛克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对于安东尼奥来说,分明就是要安东尼奥的性命。由此可见,夏洛克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本性。

然而,当他败诉以后,他又是一反常态,索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守财奴的本相再一次暴露无遗。所以,钱不只是一个钱,也不是话剧剧本中所呈现给大家的一个简简单单的道具,它彰显出来的是夏洛克全部的人性。

我们再来看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的这几段文字,小说从写“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开始,到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结束,中间重点描写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两次喝酒的情形,并四次反复写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透过这几个数字,我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更是看到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说得直白一点,孔乙己的全部身价可能还不如“十九个钱”呢。而造成孔乙己如此悲惨的命运,与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他的毒害和摧残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就没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吗?“钱”正是他堕落的体现,也是他全部人性的体现。我们不妨以“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一个“排”字,尽管能够表现出他诚实而又迂腐的性格,但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并不是这一点,恰恰是他此时此刻在“短衣帮”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几分炫耀。所以一个“排”字,就精妙绝伦、入木三分地把孔乙己这个拮据窘迫而迂腐穷酸的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逼真。

二、“钱”,所承载的是情感

在不少人的眼里,“钱”的确是个敏感的话题,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再来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这个人物,他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天真单纯、涉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海外归来叔叔于勒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叔叔于勒,他也希望叔叔于勒能够把他们一家人从贫穷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尽管当父母知道了一切之后,丝毫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但他始终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我”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与于勒叔叔。

“十个铜子”,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但是对于贪婪、势力的菲利普夫妇无疑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就是这小小的“十个铜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若瑟夫纯真、善良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孩子所承载的对于勒叔叔的情感,而这一切,恰恰又与势利、刻薄、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者就是通过塑造“我”这样一个人物,来寄托着自己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就是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我们再来一起分析《送行》中的这段文字,勒罗以送行为职业,刚开始时可能确有逢场作戏的成分。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同样是一个关于钱的问题。

钱,对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勒罗来说,却是大问题,因为“送行”是勒罗当下谋生的手段,而这钱正是勒罗工作的报酬,也是对勒罗工作的肯定。但是作为具有仁爱之心、诚实善良的勒罗(依据是: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在无数次的送行过程中,勒罗逐渐发现了钱对他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他更发现了人们对感情的渴望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迫切。

所以,他一直在想怎样才能物有所值,也就说怎样才能让付给他报酬的人真正不感到孤独。正由于如此,所以勒罗在车站上的送行是真挚的,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他不会“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他更不会“泪水盈眶”。尽管文章最后还交代了勒罗以教授“送行法”谋利,但是以此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三、“钱”,所折射的是社会

前面我们列举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段文字:“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这是祥子在暴雨中拼着命挣扎着将一个客人拉到目的地后的情景。我们知道,祥子是在疯狂的烈日和暴雨下,在其他拉客的都不愿意拉客的情况下,拼死了命将这个客人拉到目的地的,不仅中途不容许他休息,甚至连“一个铜板都没有多给”。这事情不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冷酷无情,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祥子的悲剧命运其实就是整个“钱”的社会的缩影。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这段文字。

当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将丰收的成果“摇摆”到万盛米行准备粜出时,得到的消息让他们十分惊愕,他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一“沉”一“呆”,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希望落空时的心情和呆板滞钝的神态。

文章中间穿插了一段旧毡帽朋友要现洋钱,不要钞票这一情节,看似多余,其实不仅充分表现了旧毡帽朋友对钞票的不信任,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的不信任。正是借助于这一点,作者进一步揭露了米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丑态。“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米商所以这样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国民党反动派做靠山,主奴狼狈为奸,共同剥削农民。添上这一笔,就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暴露了当时政局不稳、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从而尖锐地指出农民身受官僚资本剥削的事实。

综上所述,不同的人,对钱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对钱的使用价值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透过以上这些内容的分析,我始终认为,钱只是一种手段,绝不是什么目的,如果把钱当做目的,那么你就会陷入钱的泥潭,你也就会成为钱的奴隶。我们不希望出现“孔乙己”,不希望出现“旧毡帽朋友”,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若瑟夫”,去关心那些当今社会需要关爱的人,以最大极致,发挥钱的正能量作用。

尽管“钱”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东西,但是我们透过这“钱”的背后希望能够看到的满满的温情!

相信,未来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分钱都会承载满满的正能量。

崔益林,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毡帽大钱夏洛克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戴毡帽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
天生我才
挣不到大钱怎么办?/挣到大钱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