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域下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构

2017-01-05王纯磊李池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模态交际语言

王纯磊++李池利

摘 要

大数据的普及、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二语习得方式呈现出多模态化,教育部《国家外语课程标准(讨论稿)》也对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反思单一模态的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在多模态学习视域下重构新型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基于实践的一般化操作方式来促进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信度与效度的提高。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多模态 合作学习

大数据的普及、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二语习得方式呈现出多模态化,教育部《国家外语课程标准(讨论稿)》也对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导修导学模式的低下、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的滞后等方面都不断地制约着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方式并进而影响学生语言的学习效率。传统课堂上,以语言单模态为主的课堂生生合作与师生互动限制了学生和教师课堂活动能力,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反思单一模态下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多模态学习视域下重构新型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理论和基于实践的一般化操作方式。

一、多模态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

1.多模态学习理论

韩礼德(Halliday)提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是一种意义资源(或称意义潜势)。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我们把多模态话语定义为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知觉,通过语言、声音、动作、图像等多种方式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一种话语现象。随着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过去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交际模式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媒体技术为平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来接收和传递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共存互动的交际过程。

早在十几年前,欧美学者便开始将多模态话语应用于教学领域。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其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已经趋于成熟。Stein,Kress,Royce是其中做出较为突出贡献的研究者。由于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外语教学过程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西方国家多模态教学研究带动了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加之国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多年积累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多模态与外语教学相关联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多模态外语学习模式表现为课前教师之间多模态互动备课和学生之间互动预习、课中学生之间的多模态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模态互动等过程(学生之间的多模态口头语言讨论、多模态电影配音合作、多模态课件报告展示、师生多模态互动、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课堂多模态游戏等多种形式)、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互动过程等。

2.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目前,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视其为法宝。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英语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

学生英语课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话题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只需要学生口头语言单一模态讨论,方式太过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造成了“冷场”现象;此外,话题的不可控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场面尴尬,学生鸦雀无声,这时合作小组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优势也就无法真正发挥。二是课堂学习缺乏深究精神和多模态合作过程。学生在遇到无法表达某种意义以及某个单词如何发音的时候,懒得主动运用词典工具去查出单词的用法和读音,不会运用听觉模态去发现单词的正确发音,也很少用嘴巴反复朗读单词,合作中更缺乏同学之间语音、语调、拼写的互相纠正,即学生课堂合作学习过程缺乏多模态化。

(2)英语课堂中教师引导和评价语言的单一性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英语教师特别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任务能否及时完成,所以在任务完成为先导的情况下,小组合作活动变成课型内容的补充而非主导地位,教师更没有给予学生多模态、多形式的指导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直接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机会,他只是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教师则选择了呆在其中固定的一个小组中,放弃了对其他组的指导。有的教师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小组活动完毕后,对互动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估往往流于语言形式,主要表现方式是语言匮乏,教师仅凭一些体态语或者常见口语“good,great,youre clever”来草草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缺乏多模态化,即没有在面部表情模态、手势模态、身体动作模态、语气模态上充分表现出老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肯定和关怀,是学生觉得老师言不由衷、敷衍了事。简单的口头语言模态评价不能有效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教师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3)小组互动合作任务形式单一化

英语课堂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口头讨论,还表现在课内外进行多模态、多任务的合作,而事实上,课堂老师布置的合作任务大都为导入环节的问题讨论,在各种知识点讲解、课文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中缺乏具体的合作形式。即使有,大多以口头讨论为主,缺乏同学之间运用听觉模态、视觉模态等多种模态互动来完成的多形式任务。单一的合作模式势必造成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是必然的。课外合作任务布置也缺乏多模态化,如果让学生课外根据某个教学内容自己去制作一个包括声音、图像、视频等试听结合的多模态多媒体课件,学生会非常乐意去寻找各种学习模态资源。电影配音、话剧表演等多模态合作形式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是少见,原因在于这样的学习合作形式耗时费力,会占用学生和老师课堂和课外大量时间,不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但该做法的代价却是欲速则不达。

二、多模态学习视域下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多模态化:操控方式的单一、话题语境的模式化等方面都缺乏多模态运作方式。英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有待提高。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的合作学习应该体现在听、说、读、写、译多模态化和教师多模态指导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些技能包括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合作话题,创设英语课合作学习多模态语境,培养自我多模态认知能力,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等等。上述问题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相对薄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它阻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多模态学习视角下重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前的多模态互动协作

课前多模态互动包括教师之间多模态互动备课和学生之间的多模态合作预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网络普及、移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异地的同步或者异步交际已经得以实现。因此,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课前的教师合作备课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预习已经成为现实。除了面对面互动合作,教师合作备课和学生的合作预习可以采用网络交际模式。教师的多模态合作备课在于运用通信媒体,如电脑和手机来传输包括视屏、音频、文字、超链接等多模态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构建网络讨论组,针对即将授课的内容,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师之间的多模态互动交际。该交际过程包括视屏交际、语音交际、远程控制、文字或语音留言、图片传输等多种模态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多模态互动预习在于对老师提前发布的预习内容(该内容包括课件、微课视频、课本内容等多模态资源)进行多模态合作预习,学生多模态合作预习模式类似于老师,但基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的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在学期前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标准可以按照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灵活调控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际社区在各自小组内进行多模态合作预习,形式为语音、视屏、图片、超链接等多种模态的交际合作。

2.课堂的多模态互动合作

课堂多模态合作可以基于现实互动合作为主,同时兼顾网络虚拟互动。课堂多模态合作是对课前多模态合作备课和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解决和计划的实施过程。学生课前多模态合作预习必然会产生需要由现实课堂来解决的问题,课堂问题解决方式可以采取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两种形式。课堂生生互动表现为不同小组之间关于交流互动,课前小组预习产生问题通过小组之间语言互动交流和小组报告等多模态方式来尝试解决。师生之间的多模态互动合作在于教师对生生之间问题解决讨论结果的评价,该评价过程可以是教师对该问题的多模态解决过程,如通过多模态课件或者微课视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模态互动辩论过程来实现。课堂多模态合作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呈现模糊化特征,教师既可以是引导者,也可以是参与者;学生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提出问题的引导者。即多模态互动合作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平等参与表演的舞台,最终以实现问题解决、师生获得共同发展为目标。

3.多模态现实课堂与多模态网络课堂互动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交互。该交互性恰恰与语言教学的异地、异步或同步性特征存在高度一致性。课堂多模态互动教学以教师、学生、多媒体设备之间的多模态话语互动为主要特征。多模态网络课堂是以虚拟的教师、学生、大量多模态英语学习资源之间多模态互动为主要特征。现实课堂的面对面多模态互动可以弥补目前网络虚拟课堂互动性较弱的弱点,而网络课堂可以容纳大量学习资源、对思考时间要求较少、课堂氛围宽松等优越性恰恰是现实课堂无法比拟的。因此,虚拟与现实两种课堂的互动互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网络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互动可以创建更加浓厚的英语学习情境和氛围,可以克服学生课堂焦虑心理,实现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问题交互解决,学生线上问题可以在线下得以解决,同样线下问题可以在线上得以回答,实现了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英语课堂成效的界定是复杂且多元的,但其本质是学生的参与度。语言与天赋、智力、思维、心智等各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颠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合作学习日渐成为新颖的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然而本文研究的话题最大功效的发挥还必须依赖一个更细致科学的课堂实践,就合作学习而言,英语教师还需要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层的认识,尤其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Johnson,D.W.& Johnson,R.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1989.

[2] Johnson, D.W.& Johnson,R.T.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J].Theory Into Practice,(38),1999.

[3]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ition)[M].London:.Arnold,1994.

[4] Sharan,S.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 [M].New York:Praeger.1990.

[5] 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90.

[6] 王纯磊. 泛在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的建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 王纯磊.以发展性评价为价值取向建构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4(30).

[8] 耿敬北,陈子娟.网络社区多模态话语分析———以QQ群话语为例[J].外语教学,2016(3).

[9] 王纯磊.建构多模态的英语学习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2(30).

[10]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王纯磊(1977-),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李池利(1980-),男,湖北咸宁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模态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