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探索

2017-01-05成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青少年教学内容

摘 要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引领下,中学体育教育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审时度势,用行动来维护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一,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第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第三,走出课堂,感受体育的魅力;第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第五,因材施教,实现多元发展;第六,以学校体育教育为立足点,促进青少年发展;第七,以创新驱动发展,成就教育人生。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体育教学 学科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高考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意见》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1]。然而,不少专家和学者在解读该《意见》时却忽略了6门选考科目后“等”字的深远内涵。由于《意见》中并没有明确地点明除指定的6门选考科目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科目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从而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选考要求时把体育划分到“等”的范围外。

可以预见,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的大教育体系中地位将更加岌岌可危,这势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那么,为了下一代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让高考改革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各地方教育部门在出台具体的方案时,就要认真地经过多方反复论证,避免产生恶性循环。作为新时期的一线体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责,面对新的高考改革政策,用行动确保中学体育教育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一、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

当前,体育虽不是统一高考的选考科目,但体育教育者也要摈弃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学校体育教育也应有意识地树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学校大力开展学科生命安全教育。

在现代社会,体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教育,而且还可以通过身体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2]。中学课堂上的体育不能简单称为“体育教学”,更应该称为“体育教育”。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的总目标基本保持一致,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代体育教育肩负着提升其价值功能的重要使命,不能背离人的生命发展需求,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计入学校体育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育中,我们要摒弃旧的体育教育理念,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充分认识生命安全教育的品性,以期回归体育教育的本真,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如体育课增加高楼失火、地震掩埋和溺水救助等逃生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倡导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侧重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经验,跟踪社会的发展变化[4]。虽然新中国学校体育一直强调要将体育教育融入生活,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我国青少年体质多年来持续下滑。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侧重于掌握知识、提升技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相对甚少。体育教育中的回归生活就是要让体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可以以一个生活的“引导者”而不是“教育者”的身份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就必须有意识地摒弃教学内容中脱离生活的素材,从生活中去挖掘有意义的素材来滋润体育教育。如在教育方法上,可以让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并结合教材中的体育知识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感悟和交往等。回归生活,就必须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当学生从生活中收获知识的价值时,他们必然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去享受体育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三、走出课堂,感受体育的魅力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两个基本目标,仅仅依靠有限的体育课堂是无法做到的。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由于缺乏对学生体育需求的尊重,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就是关起校门来开展体育,很少提供任何形式的对外交流、学习或比赛的机会。这势必抑制学生游戏的天性,导致体育教育逐步丧失了其宝贵的社会性功能。

作为中学体育教师,我们不能让这种负面影响力进一步蔓延至体育教育中,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能离校,我们可以在学校开展这些体育项目,如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足球和乒乓球比赛等。通过相关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有意识地走出课堂,又能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能走出去,可以“请进来”,如主动联系有关体育机构(如省、市体育局等),鼓励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足球名宿和优秀教练员走进学校指导和传授技艺。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创意、自己组织、自己参与的精神。

总而言之,学生只有走出教室,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才能充分体验体育的魅力所在。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新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必定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基本都是由教育部专家组来完成,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精选的教学内容也是符合当下时代发展需求的,但部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在学校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让体育课变得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平常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搜集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素材,单纯地依靠教师个体是难以完成教学案例的重新设计与编排的。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以省、市专家团为主导,以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为基础,共同进行设计与编排,并对一些经典的成功教学案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与分享。总之,高效的体育课堂必然是每一名体育教师永恒的追求。

五、因材施教,实现多元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学校体育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每名学生至少精通两个或两个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并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即可。但还有部分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体育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的同时为学校增光添彩,并为自己将来升学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不同程度和种类的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修,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可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有需要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术、战术等运动常识;此外,针对高水平的体育特长生可以集中编班,通过参加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将来进一步深造,乃至今后向高等体育院校和高水平运动队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以学校体育教育为立足点,促进青少年发展

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来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孩子们通过参与运动和游戏从而收获宝贵的知识,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几乎规避了所有具有“冒险”性质的体育活动;与此同时,我国青少年的冒险精神也就失去了有效的开发的机会,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冒险精神。然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评估危险的能力。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在安全的体育环境支持下,通过各级各类拓展训练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冒险精神,同时还能克服青少年在努力挑战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这样既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又利于自身及他人对结果的责任感。

此外,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社会价值的约束力相对较差,存在偏差行为甚至于行使暴力[5]。对于社会而言,期望学校能够加强管理,从而促使青少年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中学体育教育对于年轻一代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则具有先天的优势,即通过体育集体项目的有效开展,在活动过程中让青少年们充分融入“游戏”,通过各种社会角色的模仿,从而熟知自身在社会结构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由于任何体育项目竞赛都是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来开展的,在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队友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体育活动,通过队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个人和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学生们团队协作的意识。

再者,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健康意识的严重缺乏。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下一代快乐的基础。因此,确保及促进每一名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通过设置不同程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心承受能力;在运动过程中,有效地感受身体的应答反应和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青少年有效地稳定情绪。

七、以创新驱动发展,成就教育人生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的出路在于因地制宜地以创新驱动发展,敢于大胆地去尝试,在失败中地总结与归纳,通过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思想和理念上拓展自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指导的反思,逐步形成符合自己个体特点的教学风格和理念。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做到尽职尽责,但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却没有及时的更新,以至于与教学名师无缘。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新时期中学生的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对新的选考政策相应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想成就教育人生,不仅要敢想,还要敢于实践,具体的执行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此外,要做一名有想法的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后认真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并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理念。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要有坚定的信心去面对挑战,用实际行动让体育学科实现它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宝剑.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5(10).

[2] 马启伟.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体育教育的迁移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4).

[3] 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

[4] 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

[5] 瑞启曼,弗瑞瑟.青少年暴力的背景[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作者:成亮(1979-),男,湖北武汉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青少年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明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