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英语教学所涉文化知识类别及其呈现

2017-01-05胡明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交际意识

摘 要

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文章分析了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在文化定义的基础上对中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类别进行了界定和补充,并结合实例探讨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被忽略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危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融入文化知识内容,并经常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达到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知识类别 文化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历史的投射和表现,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陈毅平、秦学信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言特征之一:文化传递性。语言的文化传递性认为人类的语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语言,不是遗传而得,而是在自己所生活的文化中通过教与学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的。因此,语言学习必须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进行,而且讲授者和学习者必须具备文化意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描述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是英语学习最终要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全面发展。《课标》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具备文化意识不仅有利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且能够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2]。由此可见,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几轮课改,教师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对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还不是很重视,把文化意识的培养当作可有可无的技能,而且也不太清楚哪些内容属于文化知识,教材中即使有关于文化知识和文化内容的阅读篇章,教师也只把他们当作普通阅读材料处理,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词汇和阅读技巧。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累文化知识,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涉及哪些文化知识?文化有没有不同的类别?教学是否关注到了所有的文化知识?对于这些以及其他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中学教师的理解和回答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长远看更会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中学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文化类别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包括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赵贤洲从外语教学角度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3]。张占一在赵贤洲分类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对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4]。这种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是“交际文化”。吕必松对交际文化的阐述更加具体,他定义交际文化为隐含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5]。

此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年版)》都对文化意识进行了分级描述。对这些分级描述加以归纳,可以得出中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方面所涉及的文化应该有三类,除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外,笔者认为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文化。其中,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宗教传统、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是要求学生拥有“知识文化”;而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手势、表情等)、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和交往习俗、了解和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称呼、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语言行为做出恰当的反应,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此类语言行为、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以及英语交际中常用的典故或传说等,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交际文化”。此外,关注中外文化异同、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以及外国人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等则是逐步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文化”。

就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而言,获取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最为便捷的途径应该是使用教材。在我国现行的英语教材中,无论是初中阶段的《牛津英语》或《新目标》,还是高中阶段外教版或人教版的《英语》,编者都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都输入了一定量的文化内容。以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为例。无论是对话、阅读短文、还是任务活动内容都蕴含有大量的“知识文化”。例如,八年级英语(下)第八单元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中,从英语小说《金银岛》入手,介绍了《小妇人》、《鲁滨逊漂流节》等英语文学作品;在第九单元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中能读到对新加坡的介绍以及迪斯尼乐园的相关知识。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更多的知识文化。例如,外教版的高中《英语》有Cultural Corner版块,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医疗体系、教育体系、语言、节日、城市等。

除了知识文化,初高中英语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交际文化”。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以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强调交际中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话题为线索,把语法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不仅教授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教学中更要突出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语用和交际能力。例如,初中教材从第一册就开始有打招呼、寒暄、感谢、道歉、表达禁止和许可、描述、问路、提建议、表达请求等功能。高中英语内容中仍然重复和强化主要的语言功能,有给建议、表达许可及禁止和关心、表述喜好和赞同、陈述理由,等等。此外,初高中英语教材中,无论是会话模式还是篇章结构,都努力地呈现英语的“思维方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主题如何表达;句子如何衔接等。这些都是英语的交际文化内容,掌握与否影响着学生交际概念的认识和交际能力的达成。

此外,现在的教材编撰者们都关注到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初中英语教材还是高中英语教材都有一些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习俗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有关于“美猴王”、“珠穆朗玛峰”等内容,高中教材中有关于中国学生对自己学校和老师的描述、有对孔子等古代圣贤以及现代中国航空人的介绍、有对三峡大坝的表述和看法等。更难得的是,当高中教材中出现有关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时,“文化角”就会提供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内容,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和掌握跨文化语言表达。

三、英语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内容

三类文化内容相比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类别是“交际文化”。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而言,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他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知识和内容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非常关注“文化”,遇到文化知识会主动介绍并提醒学生学习。但还是有很多学者和教师感觉到教学中文化意识仍然不足。从内容上看,老师们关注到的文化更多的是“知识文化”,正如刘安娜在其文章中提到的:“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对文化的重视不够。英语教学只是语言教学,只是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只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犯文化错误。”[6] 由于笔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在大量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中也发现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知识被忽略的情况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就某一话题教学时,能注意到谈论这一话题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信息,却往往忽略语言形式所承载的语言功能。例如,使用外研版高中英语学习“Traffic Jam”的话题时,很多老师都不注意题目底下有一行英文写着“Task: Completing a poster giving advice to visitors to your city/hometown”,即使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也会把关键词定位在“做海报”,而不是“给建议”。因此,很多老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本单元的阅读篇章“Getting Around in Beijing”时,除了学习词汇和关键句型结构,还能很全面地把游览北京须乘坐的各种交通工具之优劣用图表清晰列出,却独独看不到大多交通工具介绍完后,有“You should;make sure”等建议性话语。同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这样的忽略也存在。例如,Go for It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话题是“Dont eat in class”,其中有很多类似结构的句子“Dont...”。很多老师在处理本单元时能很清楚地给学生讲“祈使句否定”式的结构和用法,但却总是忘记告诉学生“Dont...”的功能,以至于学生学过之后还是不知道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可以使用“Dont...”结构。

第二,在学习一些交际文化知识时,往往忽略与相关的汉语语言功能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见面时的招呼语时(greetings)”,能注意到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是“How are you doing?”“How is it going?”“Its a nice day,isnt it?”等话语,但不与汉语中的打招呼方式“你吃饭了吗?”“去哪里?”等进行比较,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此外,在讲授诸如“赞扬”、“表达感谢”等语言功能时容易忽略与汉语相应功能方式的对比,造成学生在听到英语的夸奖时,一时语塞,不会用“Thank you”回答,或会直接用汉语思维式的“No”来回答。

第三,忽视对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吕必松认为交际文化也包括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思维方式。这个观点提醒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无论是教授词汇、句子,还是语篇,都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它们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但在我国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老师讲词汇、句子和篇章时更多关心的是意义,往往忽略掉文化内涵的解释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为什么汉语说“先生们,女士们”,而英语却说“Ladies and gentlemen”?汉语中的“先男后女”和英语中“女士优先”语言表达背后的文化根源是什么?汉语为什么说“东北”,而英语要说“northeast”?此外,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词外延意义一致,但是内涵意义差别很大,而且内涵意义多与文化有关。例如,dog一词,英语初学者刚听到自己被称为“a lucky dog”时会感到不自在,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狗”总是有贬义,例如“走狗”和“狗仗人势”等。但是在英语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之类的表达。英语中有很多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汉语不同,例如颜色词汇、动物词汇和数字等,教学中应该加以对比和说明。

句子的学习中也应通过对比句子结构来理解英汉思维差异。例如,为什么汉语句子“他进来,关上门,坐下。”是正确的,而英语句子“He came in,closed the door,sat down.”就不对呢?因为汉语的句子结构是“并置结构”,通常在两句甚至更多的话语间用逗号隔开即可,而英语是“连接结构”,话语间,特别是最后一部分与前面的句子间不使用连接词而只用逗号就是错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这种不同结构的比较,结果就是学生在写英语段落时不会使用连接词,而只会“一逗到底”。

最后一个能充分表达英语思维方式的内容是篇章结构。但是,很多英语老师在处理对话和阅读篇章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词汇和句子意义的处理上,很少能关注到整个篇章的结构以及结构特征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对比汉语篇章“螺旋式”模式和英语篇章“直线式”模式的异同和特征、不观察主题句的写作方式和位置、不分析段落主题句和其他句子的关系、不欣赏句子之间的衔接方式,等等。教学中对这些文化内容的忽视只能说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不到也输不出地道的英语,进而影响他们的交际质量。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且能清晰把握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内涵和类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教语言也是在教文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审视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时常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并不断促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存在和作用,英语教学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毅平,秦学信.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4] 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5] 吕必松.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6] 刘安娜.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作者:胡明珠(1964-),女,山西和顺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交际意识
情景交际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