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7-01-05邵红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篇目实词文言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枯燥乏味、高耗低效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广东省高中语文教材和广东省高考语文大纲文言文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寻求导致学生厌恶文言文的原因,并且对其解决方法进行探求。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 文学性 文化性 抒情类文言文 叙事类文言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因此一直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成为他们的教学重点,但其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课堂上,在正式学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之前,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王勃的生平。当讲到王勃英年早逝之际,语文老师情不自禁地感慨天妒英才,并询问学生们是否有同感。学生们的答案却出人意料。“老师,幸亏他早死了,不然还不知道他要写多少文章和诗歌来折磨我们呢。”虽然这也许是玩笑话,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今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深恶痛绝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低下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占语文学习总时间的比例最大。以语文早读时间为例,从高一到高三,语文早读的半个小时,几乎都是用来给学生背诵文言文,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远远达不到预期。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看不懂课外文言文;第二,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在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很低。

“文言文读本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古代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所有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一切特征。”[1]由此可知,文言作品不仅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它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具备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发展的价值。文言文作品本身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是我国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寻找学生厌恶学习文言文的原因,寻求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势在必行。

二、原因分析

1.议论抒情类的文言文篇目总数远大于叙事类文言文篇目总数

下面是以粤教版高中语文五本必修教材为统计对象所得到的数据:

在统计中,文章总数只包括教材中基本阅读、参考阅读及扩展阅读三个部分中的所有文章篇目。同时每一篇独立的文章(或诗词)都以一个单位计入总数,比如教材必修三第14课《唐诗五首》,就以五篇文章(五首诗歌)计入总数。“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文人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2]根据这个定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比如说教材中的《宝玉挨打》和《失街亭》等篇目都不属于文言文的范畴。但是鉴于此类篇目的语言对于今天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作者将此类篇目依旧划入了文言文范畴。通过分析表1可知,高中五本必修教材中文章数目总共为129篇,文言文篇目总数为49篇,所占比重约为38%。

由表2可以看出,文言文总数为49篇,其中议论抒情类篇目数为36,所占比重约为73.5%;叙事类篇目数为13,所占比重约为26.5%。后者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前者。对于在白话文环境中长大的当代学生,这样的内容设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一,从字词的层面来说,学生和文言文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文言,简而言之,是中国古代文人所使用的书面语。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普及白话文以来,文言便逐渐退出了社会日常生活。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是陌生的。其二,从文章体裁的层面来说,抒情议论类文言文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学懂此类文章的难度更大。其三,从思想内容的层面来说,议论抒情类文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词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古代文人那种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悲凉凄恻与豁达淡然对于未经世事的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深奥。

2.语文高考偏重于对单个文言字词的考查

下面表框里的内容是广东省高考大纲之语文大纲中关于文言文的考纲。

从考纲的要求来看,理解部分主要是侧重对文言文个别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考查。作者分析了2012、2013及2014三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发现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固定为22分。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5题和第6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特殊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第7题和第8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大意的理解。试卷第9题的设置近两年发生了一点改变,由翻译三个句子的模式变成翻译两个句子加一个问答题的模式。由于试卷第9题的得分点都设置在被翻译句子中的个别字词及句式上,所以该题也可视为是为了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而设置的。由此分析,考纲中理解B部分的分值高达16分,占总分值的73%。虽然从2013年开始,试卷第9题试题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加入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试题。但是其总分值依旧居高不下。从高考试题的分值比例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过于侧重对单个文言字词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将整体的文言作品零散化,而且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零碎化和文言文教学文学性和文化性的缺失。

3.零碎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忽视了文学文化的教授和传播

某种程度而言,零碎化的教学方式是由语文文言文考查的方向决定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反复讲解常见实词的意思、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如何翻译特殊句式等零散化的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第一,零散化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整体理解。其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实词往往有多重解释,一个虚词也常常有多种用法。记忆这些重点虚、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耗时间的任务。当今文言文教学过于侧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授与考查,学生很难再分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文言作品的其他问题。其二,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不会主动去探讨整部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零散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暗示着学生,他们只要记住这些实词和虚词就已经算是学好了文言文。第二,零散化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说文解字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死记硬背实词与虚词更是一项毫无趣味可言的任务。而且,由于文言实词,尤其是虚词,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学生很难对其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学生一旦丧失了对文言文的基本兴趣,就不会再去自主研究文言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三、解决对策

1.增加叙事类文言文的篇目数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叙事类文言文的篇目数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第一,叙事类文言文本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小说和戏剧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两大类。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瑰丽奇幻的新世界,都是吸引读者,尤其是正处在青春年华的青少年们的法宝。

第二,叙事类文言文学习难度更低,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有的水平,即学生独立自主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获得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的难度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相比议论抒情类文言文,叙事类文言文更加符合这一理论,更加适合中学生学习。

第三,叙事类文言文能够承担起思想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所以思想教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传统不仅渗透在散文和诗歌中,也渗透在小说中。相比散文和诗歌,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等叙事类文章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极强烈的热情。在阅读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想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间接的教化比抽象空洞的说教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2.强化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和文化性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赋予了文字特殊的意义。因此,注重文化常识的教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文字和文章的理解。以中国汉字“武”为例,“武”的基本意思是“武力”,可是将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止”加“戈”,意思就是停止争执和战争的意思。这不是和“武”的基本意思相违背的吗?但是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不崇尚武力的民族,明白中国古人采用武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平,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透这个字的意思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吸收祖国语言文化这份宝贵的遗产,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教学文言应处理好词句和文的关系。”[4]

3.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兼顾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文化的双重传播,大部分语文老师认同这一说法。中国古代很多杰出的文人都强调“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而综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例,作者王安石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慎取之也”的治学道理,对于身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警示意义。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浓缩的精华。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才能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实现文言作品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文兰森.中学语文教育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 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作者:邵红梅(1972-),女,河南夏邑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篇目实词文言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军事志的篇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