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2017-01-05王以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建构师生

摘 要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型 师生关系 构建

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时期的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特征。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师生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仍过多强调“师道尊严”,确立的仍然是教师支配性与学生服从性的定位[1]。这种传统师生观不仅不利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构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 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 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4] 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作者:王以雷(1984-),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建构师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