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关系的解析与融合

2017-01-05张淼辛巍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校园

张淼++辛巍巍

摘 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多维关系有着一定的逻辑指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存在着价值主导上的指向性,学校校园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常态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要实现二者的多维共生与融合,需要在理念、内容、载体、保障、人性等多个层面上实现对接,以使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关系解析与融合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又体现学校内涵精髓。校园文化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而在这些层次之中,最核心的依然是体现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心理意识状态、人文精神的内容,其规制着校园文化发展的内涵和方向。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普及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魂,二者相互交织与互融共生着学生精神的成长与成熟。尤其是在当前,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权减弱,经受着来自多重领域的冲击。在新时期,学校思想教育中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将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一、学校校园文化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主导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在实施之前有确定的预设内容和目标,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软教育”,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所规定与倡导的价值进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既有明确的主动嵌入性,也有潜在的要素渗透,其长期形成的规律性经验及优良的传统对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作用力,从而确保校园文化的实施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触角已经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的各方面,经受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意识冲击,其中夹杂着很多偏颇或错误的政治倾向。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参与最广泛、兴趣最浓厚的教育途径,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学生真正具备基本的政治观念和理论素养,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正确地认识与分析我国政治领域面临的各种困境与挑战,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爱国情感。而校园文化所要具备的这些功能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辅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进行介入与渗透。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着校园思想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在道德层面的负面影响有蔓延与扩散的趋势。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得学生群体成为当代社会道德变化的直接受众,其对校园思想的冲击同样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影响。校园文化要展示出其在校园思想创造、凝聚与包容上的功能,不断抵御与抑制外来负能量的破坏,就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之中的作用,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价值倾向来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扬弃,从而净化校园的思想。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既是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校园的凝结,又有着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现实适应力和转换变通力等特点,是现代学生精神以实践形式的展示的烙印,而且校园文化还体现现实性,能够与时俱进地将时代精神和当代文化精华包含进来。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起到媒介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平台将校园文化向外扩张,而且这种传播的速度与效能由于有硬性政策的保障,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学校校园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常态性

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其既有社会文化在校园的辐射,又有其独特的气质,在社会文化的类型、属性及内涵上,有共通的地方,也有自成一体的特色。总体上来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方式文化构成,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在校园内的存在是常态化的,它所蕴含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规范、道德范式及行为取向,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1.物质文化承载着学校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是多种景观元素与人文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其传达的是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其标志性的物质形态蕴含的是学校的精神要素。校门、校徽、学校建筑、校园内的雕塑、校史馆、校园景观等校园所有的物质形态,基本上都彰显着学校的精神和品味,它是一种置身其中能够使人感受到的人文气息,是一种能够被解读、被传承的思想。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个人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可以比较便捷地将学校内部的物质资源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它们最初所设定或衍生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认知能力,从而使“硬文化”转变为“软能力”。

2.观念文化承载着精神疆界

“校园观念文化是特定学校环境中校园人头脑中所拥有的信念、观念体系,内含情感价值观、道德、习惯、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理想等等成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而校园观念文化的形成与扩散,是学校在社会发展中基于社会价值需求自发生长及人为导向双重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学校教师及学生专注于教学、科研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交流,共同创造出的学术氛围蕴含着对国家、社会的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及展示当代知识分子情怀的一种未来预期;另一方面,学校长期酝酿、传承而生的校园精神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充分挖掘及弘扬其内在的价值将创设出既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形式和手段。

3.制度文化承载着价值规范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规范、有序、科学运转的程序性文化,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合乎国家导向的规范与价值,又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脱轨、不遗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表面上看是学校寻求适应教育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应变,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育人体现,它不仅能够规范化、渐进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且自身所蕴含的育人功能是长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与表征,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4.方式文化承载着生动活力

校园方式文化是学校文化所寄载的各种软载体,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有不同的种类,从形式上看,其有宣传栏、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手机报、QQ群等;从组织上看,有各种社团、学生组织、沙龙、半社会性质的学术团体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多样性的,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载体,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活动范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融入社会与锻炼才能的广阔舞台,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素质,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和预期。同时,由于校园方式文化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它能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接,其参与到校园文化中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内化,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多维共生的融合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多维依存关系的现实性,决定了必须要善于促进二者的共生与融合,既要发挥学校思想教育的多维政治的导向功能,使校园文化的开展与实施始终保持在国家、社会所预期的轨道上;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维承载功能,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理念、内容、载体、保障、人性等多个层面上实现对接,以保障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育人合力。

1.建构理念契合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总体上仍然分属于不同性质的教育内容,在实施的理念与具体的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区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政治认知和人格,能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政治认识上保持与党和国家政策的一致性。而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但两者由于在很多层面上存在着共通性,因此,在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寻找两者之间互通有无的契合点,力争在保持它们自有功效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作用于对方的功能最大化。

2.整合内容衔接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及一些重大理论政策的解读等等,而校园文化承担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的阐释与传播,两者在宏观定位上虽有差别,但在具体教育内容上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育内容的界定上,要尽可能地梳理两者直接或间接对接的框架与体系,在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时应充分明确其存在的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从而做到“一箭双雕”。

3.促进载体共用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实施的载体和途径越来越丰富,既有传统的工具和手段,也有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兴媒体,但在载体的共用上,还存在着分割,即各行其道,两张皮运行。学校当前所用的各种载体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校园网、广播电视台、心理咨询室、宣传栏、校园社团、飞信、QQ群、微博、微信等等,而这些载体基本上处于散乱的状态,对于他们的整合及分类目前学校还做得比较少。其实归结起来,其可以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谈话与咨询载体等类别,在对这些载体进行分门别类管理的同时,基于资源的稀缺和共用性,不但可以提高这些载体的真实价值和功能,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学校还要善于不断创新载体形式,本着系统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创造出更多既体现时代特征,又能够被学生所普遍接受和欢迎的新载体,从而使载体的应用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4.增强保障供给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由于其价值的滞后性和即时效应相对微弱,在学校往往被置于表面重视而实际轻视的境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与供给上,很多学校捉襟见肘。但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来看,其对于未来社会所产生的“涟漪效应”将会成倍放大。因此,对于国家规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一些硬性规定,相关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与检查,不但要设置数量上的门槛,还要设置质量上的标准。同时,要建立和时代发展变化相对应的增长机制,以确保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5.围绕人性核心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主要指向是学生这个群体,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和新兴媒体繁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体验的能力越来越强,对来自外界信息的判断与识别能力与日俱增,已经逐渐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甄别与筛选。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实施必须要更加注重人性化,一方面,要正视学生个体成长的环境与时代背景,采取形式更加新颖、方式更加灵活、学生更加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介;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承认他们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逐渐抛弃传统僵硬的灌输与强制性导向措施,采取更加柔性的方法,引导他们参与与接受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 胡芝.校园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设与思想教育,2013(3).

[作者:张淼(1982-),女,河北定州人,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辛巍巍(1981-),女,河北文安人,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载体校园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