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德育的功能与建构路径

2017-01-05王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约束道德德育

摘 要

制度德育具有优化德育环境、提升德育效用、保障德育实效等功能。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提出了以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心理诉求为核心抓手,以制定考评奖惩制度、落实德育约束细则为基本保障,以鼓励学生参与建构、挖掘德育主体潜力为力量源泉,以动员社会基础支持、发挥德育的体制力量为持久支持的制度德育多维建构路径,旨在促进制度德育的完善。

关键词

制度德育 核心抓手 基本保障 学生参与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制度。诺思作为制度学派的代表提出“制度是整个社会都应当遵守的学习规则,它设定了制约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我国学者在制度学派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制度和德育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制度德育的创新德育理论。制度德育是一种寓道德于其中,又站在道德之外培养道德个人的德育方式。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色彩,能够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处于一定规则内。回顾我国制度德育十几年来的研究历程发现,缺乏行动支撑是导致制度德育低效的“罪魁祸首”[1]。如何真正制定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制度,将德育工作落实、落细,如何发挥学生在制度德育中的主体作用,这些都是我国制度德育实施中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制度德育诞生的前提

制度与德育作为两个独立的现象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制度是以规范与约束人的思想行为为目的而产生的,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整合与凝聚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指的是培养道德修养,其目的也是约束人的思想行为,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与和平。而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概念,最早是在2000年由杜时忠提出的。制度德育,顾名思义就是专指通过制度来培育道德。制度德育的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制度促进社会道德;第二,通过制度培育个人道德。制度作为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运用,是培育道德的优良途径。另一方面,制度本身又为道德培育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2]。将制度与德育相结合,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制度德育又是如何得以产生的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制度与德育相互依存、存在理论关联

任何概念的产生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制度德育也不例外。制度德育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制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思想的同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精神,因此用反映思想道德的制度来进行道德的培育活动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途径。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角度分析,制度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德育的本质是促进人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制度与德育是紧密相连的。再次,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制度下进行,它是一种制度性的教育活动,德育与制度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从人的德行形成规律的角度分析,人的德行是通过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这一过程而形成的,他律是人的德行形成的开始,因此德行应以制度为起点开始培育。以上这些理论阐释充分说明了制度和德育之间“剪不断”的内在联系,为制度德育的建构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

2.制度和德育同根同源、存在共同追求

制度与德育不仅存在着密切的理论关联,它们还存在着相同的起源与共同的目标与追求。首先,制度与德育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类之间无法避免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当这些矛盾与冲突普遍存在时,就需要制度与道德来约束和调和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3]。其次,制度与德育也拥有着共同的目的,即为了社会能和谐发展,人类之间能和平共处。制度与德育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相处的问题,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下去,如果本身没有利益冲突,也就不需要制度与道德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们可以自由行动任其发展,但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我们需要制度与德育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解决冲突。

3.制度和德育相互渗透、可以互相支持

制度与道德还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关系。一方面,制度所约束的行为,都是道德上所不允许的行为,反之,大部分的道德规范最终也都成为了制度准则。虽然不能说道德就是制度、制度就是道德,但二者是唇齿相依,不容分割的。唇亡齿寒,没有制度,德育的效力也就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制度与道德在约束人类的行为上是互相支持,缺一不可的。制度作为一种强制约束,如果没有道德的补充,就会显得不近人情,有可能诱发无法预料的恶性后果,从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服众。反之,道德作为一种软约束,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就会失去一种维护秩序的保障,难以律人。

二、制度德育三大主流功能

与其他德育方式相比,制度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约束性上,因为有了约束,德育的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良好的德育环境里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教学的实施都将得到保障。概括而言,制度德育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

1.德育环境优化功能

德育是培养道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而制度则是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环境,它给德育活动提供前提环境,又给德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引导德育活动向积极地方向发展,而一个差的制度,则会给道德教育增加层层阻碍。所以制度的好坏是影响德育的关键。在一个不合理、不公正、不规范的制度面前,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对这制度进行改善,一般人即使对制度质疑也无法改变什么,所以大家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地向制度的漏洞靠拢,直到由制度缺陷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后果时,才会考虑对制度进行修整。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同时也可以让好人做坏事。因此,一个合理、公正、规范的制度可以优化道德教育的环境。对学校德育来说,好的德育制度能够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德育效用提升功能

德育是一项教育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活动,都是需要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德育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制度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给德育活动提供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看重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方面。通过制度的约束可以保障德育所需的财力物力等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及社会对德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障德育的开展。制度同时还能为德育活动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率。比如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保证德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减少学校各机构间因管理无序或信息落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3.德育实效保障功能

其实,制度与道德的本质都是约束与规范人的行为。制度作为一种强制约束,主要强调的是他律的思想,而道德作为一种软约束强调的是自律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拥有极强的自律性,任何制度对他来说都是形同虚设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严格的自律,此时就需要制度来约束个人的不道德的行为。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让人们知道某件事情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制度为德育提供了重要的实效保障。

三、制度德育建构路径的多维考量

1.核心抓手: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心理诉求

在制度德育的构建中,传统的方式是学校或社会自行制定规章制度,并强行要求学生去遵循。这样的制度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对学生而言是强行的束缚,只会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并没有真正的把制度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当成自愿做的行为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制度只是他们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比如,部分学生会为了制度中的各种奖励而去完成制度中所要求的行为,或者是为了赢得长辈的夸赞而刻意去做某些事。反之,如果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制度、遵循制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制度中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在德育制度的建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制度中所要求的行为准则的道德意义。

2.基本保障:制定考评奖惩制度,落实德育约束细则

传统的道德培育基于两种模式:一是道德标榜,即树立道德模范与榜样;二是要求个人提高道德修养,强调的是个人自主地进行道德培养。这两种模式都在道德培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道德培育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在于过分依赖自律。而如果只依靠人们对道德的自律,是无法约束人们的不道德行为的,只使用道德这个软约束力,是没有任何实效性。对于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利益的驱使会让人们从自律走向不道德。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制度,将道德规范具体到详细的行为准则中。

3.力量源泉:鼓励学生参与建构,挖掘德育主体潜力

制度德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制度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制度德育本身是教育活动。任何教育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因此制度德育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并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多举措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首先,制度德育构建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第一步,就是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制度建立之初,让学生充分了解制度对培育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和制度对维护学校秩序、保障社会秩序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制度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制度构建中的积极性。在制度建立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让学生积极讨论制度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最后再认真考虑学生所提出的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订制度。

(2)多思路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除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外,为保障良好制度的建立,还应加强学生对制度的认知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在认识到制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制度的特点、要求和流程等各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与多方面能力,才能在制度的制定中保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制度的合理性。

(3)多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效

在学生参与制度德育构建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首先,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所有的制度制定过程中,因此为了实现制度德育的教育目的,应有效选择具有有能力且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到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德育制度中。其次,在学生的选择上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针对不同的制度选举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保证制度能真实反映学生需要。最后应让学生选择性参与到制度制定的不同流程中,比如在设立奖惩措施时,学生的参与能够让制度更有针对性,更实用。

(4)持久支持:动员社会基础支持,发挥德育的体制力量

任何一个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一个好的制度,要想顺利运行、充分发挥作用、并得到好的成效,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德育制度的成效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我国近几十年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水平却在不断下降。人们过分关注经济利益,看重功利主义,而忽视道德培育,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诚信,应有的正义感也逐渐消逝。要想德育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应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改善和调整。因此,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基础力量,为制度德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制度与德育在理论上是紧密相连的,在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制度是德育的资源,也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能够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然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制度德育仍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让制度在德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何构建制度德育才能达到优良的成效,除了本文中的几种途径之外,还应继续探究更多的方式。在制度德育的建构中,也应结合环境德育等其他德育模式,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军.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

[2] 李伟,杨英.“制度育德”的教育学立场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

[3] 刘天娥.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4] 张忠华,朱梅玲.我国制度德育研究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

[作者:王英(1979-),女,河北涞水人,河北经贸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约束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等式约束下AXA*=B的Hermite最小二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