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行本起经》数词探析

2017-01-04何荣王玲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虚数序数词数词

何荣,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修行本起经》数词探析

何荣,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修行本起经》中的数词分为三类:基数词、序数词和虚数词。据笔者统计,基数词在《修行本起经》的使用占数词总量的63%,序数词占9%,虚数词占28%。《修行本起经》中基数词使用具有确指性的特点,序数词使用具有增强条理性的特点,虚数词的使用具有模糊强化的特点。《修行本起经》中几个重要数词“一”“三”“四”“五”“七”蕴含着佛道思想的文化意义。

《修行本起经》;基数词;序数词;虚数词

数词在一种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译佛经中有很多数词,它们在佛经语言中有很多独特的作用。《修行本起经》是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共二卷七品,讲述了佛陀诞生、成长、出家、传道的经历,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覆盖面,采用的语言具有通俗性的特点,这对窥探汉译佛经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有较大的作用。目前对《修行本起经》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佛教传入与中土词汇的关系方面,没有单独对其中某一类词汇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数词着手,来探析《修行本起经》中数词的使用情况、特点及几个重要数词的文化意义。

一、《修行本起起经》中数词的使用情况

《修行本起经》中的数词主要分为三类:基数词、序数词和虚数词。

(一)基数词

这里所说的基数词是指表示准确数目的词语。基数词又分为单纯基数词和合成基数词两类。“单纯基数词是指由系数或位数本身来表示某确定数目的数词。”[1]17“系数词,是表示个位数和充当系数的基本数词。单纯的系数词从古到今都只有9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2]在《修行本起经》中,使用系数表示确定数目的情况较多,如:

(1)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2)欲令解脱。即化二城。(《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3)咒愿福无量。令女归三尊。(《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4)四神接举足。令脚不著地。(《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5)四禅具足。获致五通。(《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6)今在树下六年。身羸形瘦。(《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7)地出七宝向水。水出七宝向山。山出七宝向石。石出七宝。(《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上述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是具体表示确定的对应的数目,用来计数的。在上面的例句中,表时间的结构都是以“系数+名词”的形式出现的,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7个例子中只有(6)中出现了一个表示时间长度的时间量词“年”,其他的例句中系数词和名词之间都没有出现量词。我们知道,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量词,先秦汉语中已经有数量不少的量词了,不过,量词的大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3]44,所以,《修行本起经》中出现的量词较少,是与量词的发展历史基本符合的。

位数词,又叫等位数词,指:十、百、千、万、亿[3]6。在《修行本起经》中,直接用位数来表示确定数目的基数词较少,主要见于下例,如:

(8)先安铁鼓。十里置一。(《修行本起经》卷上,试艺品第三)

(9)其智明审。是为佛十神力也。(《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例中的“十”指的就是确定的“十”本身所代表的数量。

合成基数词是指由系数和位数之间的相互组合来表示确定数目的数词。《修行本起经》中合成基数词中使用的位数有:十、百、千、万、亿这六个,这六个位数词和系数组合搭配成为合成基数词。如:

(10)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1)佛为於树下六年得道耶。十二年得乎?(《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2)甘露净王。及迦维罗卫九亿长者。名从官属。一时来会为佛作礼。(《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3)从比丘众六十二万。游行世界。(《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4)梵志徒众。八万四千人。(《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5)四十里外。忽然落地。(《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10)、(11)是位系组合,如(10)中,位数词“千”“百”“十”和系数词“五”“二”组合成为“千二百五十”,(12)、(13)、(14)、(15)是系位组合,(12)中系数词“九”和位数词“亿”组成合成基数词“九亿”。

从表1可以看出,基数词中单纯基数词占的比例比合成基数词占的比例大,单纯基数词中使用系数来表示确定数目占了基数词中绝大多数的比例。

表1 《修行本起经》中基数词的分类统计

(二)序数词

序数,“表示次序的数目”[4]。“序数,所以第事物之序也。”[5]《修行本起经》中的序数词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普通序数词和时间序数词。

1.普通序数词

这里的普通序数词就是表示顺序的词,是《修行本起经》中除了表示时间顺序的时间序数词以外的序数词。《修行本起经》中出现的普通序数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类型:

只用基数词表示:

(1)何等为七。一金轮宝。二神珠宝。三玉女宝。四典宝藏臣。五典兵臣。六绀马宝珠[肆-聿+葛]。七白象宝珠髦尾。(《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2)即复为娉妙女。一名众称味。二名常乐意。(《修行本起经》卷上,试艺品第三)

(3)一无失道。二无空言。三无妄志。四无不净意。五无若干想。六无不省视。七志欲无减……十八揽众意行化始所知。(《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4)知众生或五阴自弊。一色像。二痛痒。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识。(《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5)诸名射者。其箭力势。不及一鼓。(《修行本起经》卷上,试艺品第三)

这里的基数词都是直接表示顺序。

“基数词+者”搭配表示次序:

(6)唯有七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意所欲。(《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7)一者地为大动。丘墟皆平。二者道巷自净。臭处更香。三者国界枯树。皆生花叶。四者苑园自然生奇甘果。五者陆地生莲花。大如车轮。六者地中伏藏。悉自发出……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礼侍。(《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第+数词”表次序:

(8)慈心慜伤。即於树下得第一禅。(《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第三)

“基数词+中心词+也”:

(9)是处非处。明审如有。一力也。佛悉明知来今往古所造行地。其受报处。二力也。佛悉分别天人众生彼彼异念。三力也。佛知众生若干种语及度世语。四力也……是为佛十神力也。(《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数词+为”:

(10)何谓三十七品。一为四意止。二为四意断。三为四神足。四为五根。五为五力。六为七觉意。七为八直行。(《修行本起经》卷上,出家品第五)

上面五种都是表示次序的序数词结构。

2.时间序数词

《修行本起经》中出现了一些记月和记日的时间序数词,没有出现记年的时间序数词。

记月:

(11)用四月八日。夫人沐浴。涂香著新衣毕。(《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12)到四月七日。夫人出游。过流民树下。(《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纪日:

(13)到四月七日。夫人出游。过流民树下。(《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14)神珠宝者。至二十九日月尽夜时。以珠悬於空中。(《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表2 《修行本起经》中序数词的分类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只用基数词来表示次序的用法占了序数词的一半,其他的几种表示次序的用法比较少。

(三)虚数词

“虚数是表示夸张的数字,不是实指而是虚指”[1]40。虚数词和基数词的不同在于,基数词表示的是确定的数目,而虚数词表示的是不确定的数目,或者和实际数目相距甚远甚至无关的数目,在表达上有夸张的意味。

《修行本起经》中的虚数词大概分为两类,分别是极数和全数。

1.极数

“极数是表示最多、极限意义之多的虚数。”[1]40《修行本起经》中多用极数表示极多的数目,没有出现表示极少数目的虚数词。

单用系数词,表示数目多:

(1)有女名裘夷。端正皎洁天下少双八国诸王。皆为子求。(《修行本起经》卷上,试艺品第三)

(2)悬在空中,去地七仞。(《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3)以一其意而起护心。欲度五道八难众生。(《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单用位数词,表示数目多:

(4)於时集至梵志相师。普称万岁。(《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5)七肢平跱。力过百象。(《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6)手足轮相现。其好有千辐。(《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7)是故法久长。千岁在世教。(《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8)阿夷猛力。回伏百壮士。(《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9)未及城。无数千人。华香奉迎。(《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第三)

用合成基数词表示数目多:

第一种是系数和位数组合表示数目很大:

(10)光照三千大千刹土。莫不得所。(《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11)尔时人民。寿八万四千岁。(《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第二种是位数和位数组合表示数目很大:

(12)欲得几种兵。若千若万。若至无数。(《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3)作百作千。至亿万无数。复合为一。(《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14)一世十世。百千亿万无数世事。(《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15)人物初兴。能知十劫百劫至千万亿无数劫中。(《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2.全数

“全数是表示‘全部、所有、一切’等”意义的虚数。它侧重的是虚数中范围性语义内容,是人们对社会性数系中的最高数位从范围角度感知的结果。”[6]

(16)勇猛精进。一心思微。学圣智慧。(《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7)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18)时未至城门。路侧神庙一国所宗。(《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一”用在名词“心”、“国”之前,总括了“心”和“国”的全部,意为“整颗心”、“整个国家”。

(19)於是王深知其能相。为起四时殿。春秋冬夏。(《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第二)

“四时”指的是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包含的是自然界的所有季节。

(20)风雨顺时。五谷熟成。(《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这里的“五谷”并不仅仅是确指五种谷物,而是指全部的农作物。

(21)堕三恶道。受六畜形。(《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第五)

这里的“六畜”也是指的是全部的“畜”。

(22)是时国中。百官群臣。谓佛大众来攻夺国。(《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

“百官”不是表示明确数量的官员的数量,而是虚指国家设置的各种职位上的官员,指全部的官。

表3 《修行本起经》中虚数词的分类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在《修行本起经》中使用虚数词的情况中,使用全数占绝大部分的比例,使用极数的频次远远低于使用全数的频次。

二、《修行本起经》中数词使用的特点

(一)基数词的使用具有确指性特点

基数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确指性,它能明确表示客观世界中数的确定关系。在基数词的使用上,从上面的统计可以发现,《修行本起经》中采用了大量的系数来表示数目,这与其作为汉译佛经本身具有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修行本起经》作为佛经,面对的是各个生活层面的受教民众,自然要运用民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明佛理,系数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其表示的明确的数目一直没有改变,其代表的明确的数目是人人可知、清晰可见的,这种数量的明确为受教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场景想象,对于了解佛陀的种种经历也很有帮助。此外,基数词中位数词的使用较少,合成基数词的使用也同样具有明确数目的特点,这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理,对于佛教的传播都是有利的。

(二)序数词的使用具有增强条理性的特点

序数词的使用能使作者的表达更加有条理,使文章更有层次感。《修行本起经》中表示次序的序数词,大部分都是直接用基数词来表示次序,其他表示次序的结构如“基数词+者”、“基数词+中心词+也”等这样的搭配则出现得很少,说明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表示次序的用法大多是直接用基数词来表示的。

(三)虚数词在使用上具有模糊强化的特点

《修行本起经》中大量使用虚数词来表示数目,用虚数来表示一个模糊的大数,用极数和全数来极言其数目的众多,这也与佛经本身的性质有关,这种带有明显夸张的修辞意味的用法,强化了“佛法无边”的思想。十分灵活的组合形式,大量地堆砌数字,是虚数词在使用上最大的特点,这样的使用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运用手段。

三、《修行本起经》中数词的文化意义

“数字原本是一种为了计数方便而发明的符号体系,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计数的需要”[7]。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字已经从原始的计数功能发展到被赋予了很多文化方面的意义,承载着很多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修行本起经》中数词的统计可以发现,尽管在《修行本起经》中使用的数词比较多,但是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各个数词使用的频次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在系数词的使用中,通过统计我们就发现“一”“三”“四”“五”“七”这几个数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4 《修行本起经》中高频次系数词“一”、“三”等的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一”“七”“四”“三”“五”这几个系数词使用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由此可见,这几个数词在汉译佛经中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一”,“一”在《修行本起经》中的使用有作为基数词表示确定数目的意义,还有作为序数词表示“第一”和作为虚数词表示“全部、所有、一切”的意思,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其作为虚数词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词源》和《汉语大字典》的开头就是“一”,表明“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一心”在《修行本起经》中出现了8次,意为“专心一志”,所要表现的是佛陀在修行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可见,“一”的背后隐藏着“全、满”之意。“《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8]1“一”在创世神话的思维里被看作是天地未分化之前的象征性意象[9]42。“一”是万物之祖,自然就具有无所不包的胸怀。

“三”,“《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8]4老子说“三生万物”,经过后人的沿用,人们赋予“三”无限大的地位,“三”变成了一个代表万物的存在,“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代表了天、地、人的抽象概念,表明了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修行本起经》中“三”作为基数词和虚数词来使用,如“三神”“三毒”“三尊”“三恶道”等,用“三”来表明数目,或者用来囊括一类的概念,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人认为“三”能反映万物、代表万物的思想,用“三”来宣扬佛法的无边。

“四”,“宗教尤其是佛教对汉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反映在数字上就是故人重四喜四。”[10]13“天圆地方”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四”以前的字形有点像“口”的形状,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四”象征着安全、平稳、周全、称心如意[11]。佛教重四,《修行本起经》中的“四大”“四大中”等等都与古时候的宇宙观念有关,“四大”成为佛教宇宙观的核心。在《修行本起经》中还有很多“四”起头的词语,如“四恩”“四佛”“四王”“四空”等,都与佛教中渗透的宇宙观念有关。在汉语中“四”的表达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与“四”有关的表达,例如“四大发明”“四大美人”“四大名著”等,并且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足见“四”被世人所偏爱。

“五”也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五行”是世界的本源,所以“五”也因此成为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数字[9]45。《修行本起经》中经常出现的“五道”“五谷”“五毒”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的“五”已经不单只有原来表示数目的意义,如“五谷”原来指的是五种农作物,后来“五谷”更多地用于表示一切粮食或各种主粮,“五毒”也是,后来的“五毒”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数量的增加,但是名称仍然没有改变,这与古人喜欢运用“五”这个数字的文化心理有关,“在将许多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具体事物进行统括时,往往将他们归并为五类,或者从中选取五种”[10]6,直接用“五”来总括事物,多于五或者少于五都可用五来说,表明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特殊的地位。

“七”,“七,阳之正也。”[8]1《修行本起经》中是“七”多表示虚数,“七宝”“七日”等表达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古人对数目的认识认为“七”就是数目的极限,《周易》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意思是“七日”是天道循环往复的周期数[12]。《修行本起经》多用“七”来表示时间,或者用七的周期来表示时间很长,如文中的“七日七夜”“七日”等,用来表现佛陀修行经历的时间之多。还有文中多次出现的“七宝”等,极言佛陀受众人膜拜的壮观场面。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七”带有复杂的心理,同时存在着对“七”的崇拜和忌讳,在用“七”表示数目众多的同时,“七”又是禁忌数字,常和死亡等不吉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以“七”为丧葬祭祀活动的周期,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也与“七”有关,据有关考证,这主要是佛教玄数“七”对中国数语言文化影响的结果。

《修行本起经》等东汉佛经对于研究中古时期语言文字的使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修行本起经》中数词使用情况的梳理,描述了东汉时期汉译佛经中数词的概貌。总的来说,《修行本起经》中数词的大量使用,与弘扬“佛法无边”的佛教思想相契合。

[1]潘景.《魏书》数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萧国政,李英哲.汉语确数词的系统构成、使用特点和历史演进[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2):34-44.

[3]王希杰.数词·量词·代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晁继周,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39.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4.

[6]郭攀.汉语涉数问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8-179.

[7]刘胜男.基数词的非数目意义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0.

[8]本书编写组.汉语大字典[M].2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9]代颖颖.汉语数字吉祥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10]甄香兰.汉语数字的文化内涵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倪培森.“不三不四”杂议[J].文史杂志,1994(4):39.

[12]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91.

(责任编辑:董应龙)

On the Numeral in Xiu Xing Ben Qi Jing

HE Rong,WANG Lin-j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numeral in Xiu Xing Ben Qi Jing:cardinal number,ordinal number and vague number.Based on analysis,among all the numeral,there are 63%cardinal numbers,9%ordinal numbers and 28% vague numbers.The cardinal numbers in Xiu Xing Ben Qi Jing have definite references.The ordinal numbers are used to make the scripture more logical while the vague numbers bring vagueness.Besides,the important numbers "one""three""four""five"and"seven"in Xiu Xing Ben Qi Jing are of Buddhism connotation.

Xiu Xing Ben Qi Jing;cardinal number;ordinal number;vague number

H131

A

1673-1883(2016)04-0118-05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28

2016-09-22

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3YJA760047);2015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015YBYS089)。

何荣(1992─),女,四川仪陇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虚数序数词数词
复数章节小测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
数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