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2017-01-03张丹华

科技传播 2016年16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表达尺度

张丹华

摘要本文以“广播新闻”为分析重点,从新闻的用情对象、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个性张扬需要等3个方面,对新闻如何体现温度、把握尺度、表明态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广播新闻;表达;温度;尺度;态度

新闻发展到今天,各种媒介都可以是新闻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每个人都是新闻的发现者、传播者、接收者,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表达的手法趋于多元,对于某则新闻的态度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常说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于是,在新闻中融入情感,大打感情牌,成了当下众多媒体吸引读者、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方法。感情,成了新闻报道的软实力,成了吸引受众的磁场和共鸣箱。但是与此同时,用情过度的弊端,也在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导致新闻媚俗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广播作为传统的官方媒体,担负着更即时播报、更权威播报的责任,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这就和个人情绪泛滥、片面观点当道的网络小道消息有了明显的区别。本文就以吴江广播新闻为例,探讨如何用好情感和态度元素,为新闻加分。

1找准用情对象,体现新闻的温度

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视角对准了广大受众,把一家之言演变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话语权更多地延伸到了老百姓的身边,让群众来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广播也不例外,把话筒递给了普通老百姓,而这时,用情的对象就要找准,不能借群众之口说官方之话。

1.1放低视角。发现时政新闻里的大民生

作为一家传统官方媒体,时政新闻是广播新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够体现“媒体是党和政府喉舌”的板块。但是,若是广播新闻一味地把各类“大会小会~‘发言讲话”“强调指出”,不加以感情修饰地直接传播出去,哪怕是运用了丰富的现场音响,也不会得到听众的喜爱。

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角色的转换,把视角放低,找到时政新闻里的大民生。因为对于某项党政决策而言,参会人员大多是执行者,而广大听众往往都是被决策影响的人群。

1.2深入基层。挖掘民生新闻里的小故事

最近在新闻机构大力弘扬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新闻界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的这段宣传语,道出了走基层的具体行动和目标。

民生新闻应该深入基层去挖掘发生在群众身上的小故事,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到群众真实的情感。这与人际之间的交往其实是相通的,只有卸下彼此间的设防、消除相互之间的隔膜,才能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从而感知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捕捉到感动听众的细节。

2承担社会责任。把握新闻的尺度

广播是经过时间历练的传统媒体,作为一家官方媒体,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报小刊、网络论坛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了“标题党”的行列。同时,情感——这一原本可以用来体现新闻温度的元素,被无节制地使用,结果导致了新闻的低俗化。而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广播媒体,应该在新闻源的选取、正反新闻的量化、负面新闻的细节处理等方面把握尺度。

2.1确保新闻的真实可靠。提升公信力

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准则,广播新闻更应该把好这一关。因为广播新闻相较其他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速度快,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如果一味追求新闻的快速,而没有充分求证新闻的真实性、没有全面了解新闻的完整性,就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歪曲事实。而失去了真实性这一原则,哪怕当时感人肺腑,也不能成为一则成功的新闻,反而会成为一道败笔,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前期一度感动所有网民的“给流浪者喂饭”“为晕倒的环卫工人撑伞”,这样的假新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教训。各大媒体在转载这些新闻时,的确怀着美好的初衷,但是不加甄别的拿来主义,最终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

在自媒体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我们还是得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控制负面新闻的篇幅。传播正能量

在确保新闻来源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作为一家官方媒体,在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量的控制上,应该有所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为了片面地追求收听率或收视率,部分媒体忽视了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编辑播出了大量的负面新闻。

在面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时候,作为媒体人本身,确实也带着气愤的情感,但是,作为一家承担着引导舆论导向作用的媒体,还是应该控制好正反两方面的比例,用现在一个流行的词说,就是要传播“正能量”。新闻要确保真实,但是真实的新闻在传播时可以有所选择。

2.3正确处理负面新闻的细节。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我们常说,写新闻要从小处入手,抓住细节,才能让人物栩栩如生,让故事跌宕起伏。但是笔者却要说,细节不是万能钥匙,放错了地方,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笔者在近期的采访编辑中,发现了两则极其类似的社会新闻。发生时间分别是在2010年和2011年,事件都是几个年轻小伙子劫持女车主,进而实施抢劫,作案手法也是如出一辙。更让人深思的是,他们“师出同门”,都是从电视剧中学来的。如果为了追求案件的完整性和可听性,我们一般的做法是把作案手法详细描述,但是这段描述会不会又将一些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带入歧途?

3张扬媒体个性,表明新闻的态度

每个新闻机构都有其特定的传播形态,广播也不例外。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灵活、虽不见其人但可闻其声都是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广播新闻也应该充分张扬媒体个性,做有态度的新闻。

3.1充分利用广播短评。一针见血表明主张

要表明态度,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评论。而广播的短评,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为众多同质媒体所青睐。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由于要体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虽然可以在遣词造句上斟酌,但是总体上依然得站在客观的角度、用冷静的笔墨来描述新闻事件,以还原给听众一个真实的新闻面貌。

而新闻背后的思考,则可以是编辑、记者的一家之言。只要不背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言之成理、发人深省,都可以广播短评的形式出现。在吴江广播新闻中,设置有“记者感言”“编辑点评”等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百字,但是起到的效果往往却是“四两拨千斤”。例如,针对空调售后服务缺位的一则新闻,吴江广播新闻记者在两次采访后都有感而发,先后从“售后服务也是品牌打造的一部分”和“夏季空调维修人手紧缺的应对措施”两个角度发表评论,不仅对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了舆论监督,更是尝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2深入揣摩播报语气。客观描述主观表达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在广播新闻中可见一斑。同样的几个字,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能演绎不同的情感。

让广播新闻活起来,播音主持人需要有较深的功底。播报的轻重缓急,语调的起承转合,都是突出主旨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911新闻广播的主持人老毕白成一体,值得播音主持人学习借鉴。

与此同时,同期声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因为新闻的陈述是客观冷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辑记者的发挥,但是相对而言,被采访者的语言空间恰恰是开放的。就比如一条邻里纠纷的新闻,持对立观点的被采访者,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聪明的记者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而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是非对错交给听众来评判,看似无为的采访,其实是最有效的倾听。这是情感表达的艺术,留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表达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