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祯《农书》诗歌译注二首

2016-12-28丁建川

关键词:图谱诗歌

□丁建川

王祯《农书》诗歌译注二首

□丁建川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收录王祯自撰诗、歌、辞、赋、铭等共207篇,本文以“王祯诗歌”统称之。其诗歌附于《农器图谱》各目之后,形成了“图”、“文”、“诗”三者相发明、相印证的独特结构;诗歌内容不是对正文的缩写和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农器功用的升华,既有“器”的描摹,也有“用”的指导,更有“情”的融入。王祯诗歌的基础性注释、翻译工作历来少有人问津,本系列论文打算从这方面入手,以完善对王祯《农书》的研究。

王祯《农书》;王祯诗歌;译注;赋;赞

王祯(1271-1368),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完成于1313年,大都是王祯“亲执耒耜,躬务农桑”的经验总结。全书正文约12万字,由三大部分组成:《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王祯本人所作诗歌有207首,总计12958字,集中出现于《农器图谱》。“每图之末,必系以铭、赞、诗、赋,亦风雅可颂。”[1]本文将《农器图谱》中王祯自撰的 207首“铭、赞、诗、赋”,以及“辞”、“歌”、“咏”等韵文形式的作品,以“王祯诗歌”统称之。

王祯《农书》中各体裁诗歌数量以诗为最,七言诗、五言诗数量约占诗歌全部数量的91%,二者字数约占诗歌总字数的80%。分别统计如表1。

王祯诗歌作为古代农器诗发展的顶峰,其成就之高前人早有评价。明代徐光启说:“余读《农书》,谓王君之诗学胜农学。”[2]清人顾嗣立选录了王祯的农器诗51首组成《农务集》编入《元诗选》[3];今人缪启愉先生在其《东鲁王氏农书译注》序言中评价王祯及其诗歌:“自古善诗者未必善农,善农者未必善诗,王祯诗歌却能诗、农兼备。”[4]读书人古来就有用诗歌“言志”的传统,在王祯研究文献贫乏的情况下,系统研究王祯诗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王祯农学思想。

王祯《农书》的诗歌不是对正文的缩写和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农器功用的升华,既有“器”的描摹,也有“用”的指导,更有“情”的融入。其诗歌附于《农器图谱》各目之后,是对图、文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作者“言志”的载体,形成了“图”、“文”、“诗”三者相发明、相印证的独特结构。

表1 王祯诗歌统计表

就王祯诗歌的研究而言,石声汉的《中国古代农书评介》、缪启愉的《东鲁王氏农书译注》前言和郭文韬《王祯评传》中有零星涉及,能查到的相关期刊论文也仅有四篇。柴福珍等所写的三篇论文主要探讨了王祯诗歌的创作缘起、农学意蕴与读者对象,认为王祯诗歌是其诗情、才情和推广农器与归隐田园愿望的有效表达方式;[5]李正春以王祯的农具组诗为切入点探讨的元代农耕文明的诗性内涵。[6]研究者一般只是整体把握和归纳王祯诗歌的内容,倾向于重农而不重诗,仅把诗歌作为研究王祯农学思想的工具,“得鱼而忘筌”,并没有给诗歌本身应有的关注,基本的诗歌注释、翻译及词语的考释工作无人问津,这个领域是待开垦的“处女地”。

目前王祯《农书》虽然有缪启愉先生的译注本,但其仅对全书的正文部分进行了翻译,但对《农器图谱》中附诗“一律不译”(见译注本体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首先,王祯诗歌的篇幅较大,有12958字,占《王祯农书》全部字数的10%左右,占《农器图谱》字数的20%左右;其次,这些诗是农业史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王祯农书》“图”、“文”、“诗”相发明的特色所在。

其实王祯诗歌并非都如“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牛转翻车诗》)这般明白晓畅,也有颇令人费解的诗句,如“乘平初侧一,得隽终杀两”(《击壤诗》)、“既曰跨灶,宁不媚乎”(《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般说来,诗歌因字数限制、意义浓缩、韵律协调等要求,通常要比散文难懂得多。本文及后续系列论文意在针对王祯诗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做一些注释、翻译的基础性工作,以推动《王祯农书》研究的完整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农业遗产,从而加深对王祯《农书》价值的全面认识。

本文选取《农器图谱·鼎釜门》中“赞”(《釜》)、“赋”(《匏樽》)各一首,进行详细的注释和翻译。

“赞”是古代文体之一,多为韵语,多用于赞颂人物,也偶用于赞颂器物,如下文所译注的《釜》就是对“釜”这一器物的赞颂。《农书》中王祯自作“赞”共六首,皆为四言韵文,古代诗歌的四言形式可以上溯至《诗经》。“赋”也是古代文体之一,韵散间杂,以韵为主,讲究词藻、对偶、用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抒写情志。古人通常视赋为诗歌体裁之一,汉代班固《西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农书》中王祯自作赋共五首。如前所述,本文将“赞”“赋”等韵文文体皆以“诗歌”一词统称之。

《釜》

【原文】黄帝始造,火食是须①。金献欧冶,制厥范模②;绰口锐下,古今不逾;中洁其腹,外黔其肤③。薪爇而沸,井汲而濡④。水火既济,饔飱乃餔⑤。掩彼鼎鼐,五味能俱,举世通用,田谱何书⑥?匪农献谷,徒生尔鱼⑦;既曰跨灶,宁不媚乎⑧?

【题解】釜作为最常用的炊具普天下都在用,但如果没有老百姓献上粮食,执政者的釜中就会生出鱼来,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所以作者要把它记在《农书》中,为它说说好话。

【注释】

①火食:吃熟食。《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郑玄注:“不火食,地气暖不为病。”是须:需要它。是,代词。

②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此处代指巧匠。范模:即模范,用以制造器物的模型。

③黔:熏黑。

④爇:ruò烧,焚烧。濡:浸渍,滋润。

⑤济:齐全,齐备。饔飱:yōnɡsūn早饭和晚饭,泛指饭食。《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赵岐注:“朝曰饔,夕曰飧。”餔:吃。

⑥掩:超过。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一曲,足掩前古。”鼎鼐: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田谱:指农书。

⑦匪:同“非”,不是。徒生尔鱼:指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贫困,断炊已久。《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⑧跨灶:鼎鼐盛行于商周,是炊器,也是宗庙礼器或墓葬明器;釜盛行于汉代,民间使用甚广。言“跨灶”作者意指釜之用胜过古代鼎鼐。媚:讨好。

【翻译】

釜这种食器是黄帝开始创造的,吃熟食时离不开它。当时像欧冶子这样的能工巧匠用进献上来的青铜,造了制釜所用的模型;宽大的口沿稍细的下底,古往今来从未改变过;中间洗刷干净,外面熏得很黑。下面焚烧柴草可以煮沸汤水,也可以用它在井中打水以浸泡食物。水火齐备,饭食就做好能吃了。其作用超过鼎鼐,五味用它可以调和,普天下都用它,农书里为什么还要专门写呢?不是老百姓献上粮食,釜里就会生出鱼来,没东西可吃;既然釜被认为是“跨灶”,哪能不说说它的好话呢?

《匏樽》

【原文】咨大块兮孕质,引蔓叶兮髙悬①;惟中虚兮表圆,实取离兮象乾②;繄生成兮永固,匪雕琢兮自然③。惟系之兮不食,爰剖之兮用全④。继洼尊兮作古,与鸱夷兮比肩⑤。至若畎亩登秋,粒米呈瑞⑥,民无菜色,家称乐岁⑦。走赤脚兮提携,酤村醪兮远致⑧;泻瓦盆之真率,竞捧承乎若器⑨。既尔汝兮相属,遂长幼兮同醉⑩。复乃俯扣仰答,途歌里谣,忘一已之所之,迈千载之寂寥。初若笠泽引田舍之觞,又似柴桑倒茅檐之瓢。无思虑兮适刘伶之动止,浮江湖兮游庄周之逍遥。浩浩乎无怀大庭兮,去此逾几,又奚啻等山罍于敝屣兮,侪牺象于苏樵。

【题解】诗人身在仕途,却感怀当下,心念千载之上的纯朴民风,想象自己能像陆游和陶潜一样躬耕田园,俯仰自适,俗务不萦于怀,虽然手把匏樽这样的粗器饮酒,但感觉一点也不逊于什么山罍、牺尊!

【注释】

①咨:叹词,多表赞叹,赞赏。大块: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孕质:孕育,繁殖。

②离、乾:离卦、乾卦,卦名,都是八卦之一,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取离”取义于匏樽中空,“象乾”则指其外表浑圆。

③繄: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匪:同“非”,不是。

④惟:语气助词,也作“唯”、“维”,用于句首。爰: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调节语气的作用。《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⑤洼尊:亦作“窪尊”、“窪樽”。唐开元年间李适之登岘山,见山上有石窦像酒尊一样,可注斗酒,于是建亭于其上,名曰“窪樽”。后称形状凹陷、可以盛酒的山石为“窪樽”,也借指深杯。作古:不依旧规,自创先例。《旧唐书·高宗纪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鸱夷: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汉扬雄《酒赋》:“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藉酤。”

⑥畎亩:田地,田野。《国语·周语下》:“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韦昭注:“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登秋:秋收。魏曹植《喜雨》诗:“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粒米:泛指粮食。汉桓宽《盐铁论·未通》:“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呈瑞:呈现祥瑞。唐韩愈《春雪映早梅》诗:“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

⑦菜色:指饥民营养不良的脸色。《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郑玄注:“菜色,食菜之色。民无食菜之饥色。”乐岁:丰年。

⑧酤:买酒。村醪:农家自酿的浊酒。远致:到达很远的地方。

⑨瓦盆:陶瓦制的敞口盛器。唐杜甫《少年行》之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⑩尔汝:彼此亲昵的称呼,表示不拘形迹,亲密无间。唐韩愈《听颍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相属:互相劝酒;向人敬酒。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翻译】

匏樽源于大自然的孕育,蔓叶长引而高悬;中间空、外表圆暗合离卦和乾卦所示;长成以后匏十分坚固,不经任何雕琢而出自天然。长在蔓上不是用来吃的,剖开了作酒器才算是物尽其用。前有窪樽后有匏樽,都自创先例,匏樽可以和鸱夷这种酒器相比肩。到了田地秋成丰收的季节,粮食呈现着祥瑞的光泽,百姓脸上没有营养不良的饥色,每家每户都称道丰年乐岁。他们光着脚提着匏樽,买上农家自酿的浊酒出个远门;想喝的时候把酒倒在盛酒的老瓦盆里,那情景真是率真纯朴,大家纷纷像举着酒杯一样;这边你你我我刚互相劝完酒,那边老的少的就都喝醉了。于是有问的,也有答的,唱着民谣村歌,一时间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超越了千年的寂寞。就像笠泽翁陆游在田舍中引觞自乐,又像柴桑翁陶渊明在茅檐下举瓢痛饮。什么都不去想,行为和刘伶一样任性;泛舟于江湖间,追慕庄子的逍遥之游。天地这么大,我也不必一直牵挂着朝廷,远离庙堂,岁月荏苒而逝,这种闲适旷达,又何止是把刻有山云图纹和饰有鸟羽象骨的酒器,等同于破旧的鞋子和寻常可见的柴草!

由以上两首诗歌的译注实践来看,王祯诗歌并非都是明白如话,主要障碍还是在对诗歌中部分词语的理解上。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篇,所以历史上汉语研究中训诂学发达而语法学少有人问津。尤其是诗歌体裁,用语凝练古雅,典故词语多,而需要考虑的语法因素较少,吃透诗歌的内涵及精髓必定建立在对诗歌词语理解的基础之上。下面对以上二诗中出现的部分疑难词语作一详细释义。

跨灶 一是字面义,指釜置于灶上;一是比喻义,指后出现的超过先出现的,儿子超过父亲。《诗律武库·跨灶撞楼》引三国魏王朗《杂箴》:“家人有严君焉,井灶之谓也,是以父喻井灶。或曰:灶上有釜,故生子过父者,谓之跨灶。”宋苏轼《答陈季常书》:“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此处王祯意在釜之用胜过古代鼎鼐,以应《釜》正文引《魏略》曹丕与钟繇书:“昔周之九鼎,咸以一体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釜可以调和五味,“跨灶”指釜之用胜过古代鼎鼐。

媚灶 旧俗中人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的时候祭祀灶神,为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讨好他。夏代时即列祭灶为“五祀”之一。汉班固《白虎通·五祀》:“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汉语大词典》释为“比喻阿附权贵”,王祯此诗用“媚灶”的字面义,而非比喻义。

孕质 孕育,繁殖。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乾坤孕质,宗社储休。”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卷九:“青山孕质,白石标英,飞声天陛,高步云瀛。”

逾几 指时光荏苒。明徐渭《季先生祠堂碑》:“淹日月之逾几,灵冉冉其何之。”明倪岳《龙潭驿小憩》:“迁移自昔知逾几,建置如今信少双。”

以上难解词语是诗句理解的“牛鼻子”,“跨灶”、“媚灶”二词《汉语大词典》虽收,但仍然费解,像“孕质”、“逾几”等《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词,更是难以索解。如果不能确知其含义及用法,我们便不能说,我们真正读懂了王祯的诗歌。

[1] (清)四库全书总要·王祯农书提要[M].

[2] 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清)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缪启愉,缪桂龙.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柴福珍.《农器图谱》中诗歌的农学意蕴[J].中国农史,2006(1).元代王祯诗歌创作缘起研究[J].天府新论,2006,(4).王祯农器诗的创作缘起与农学意蕴[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李正春.元代农耕文明的诗性阐释——论王祯的农具组诗[J].2013,(11).

2016-10-15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J16WC06)“元代《王祯农书》诗歌注释、翻译及综合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丁建川(1972- ),男,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史及汉语词学。

H131;G322.9

A

1008-8091(2016)04-0003-04

猜你喜欢

图谱诗歌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诗歌不除外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绘一张成长图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