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专利研究现状简述

2016-12-28李性苑唐不不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专利法科研人员专利

李性苑 钟 程 唐不不

(1.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2.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1 我国高校专利研究的特点

1.1 专利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涵盖面广、专业性强

我国的专利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知识产权保护的百年路。特别是2008年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高校专利文献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专利申请量飞速增长,现在已步入世界专利申请量大国行列。随着我国的一系列的专利法出台和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经修订后的《专利法》,专利分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涉及的学科涵盖法律、信息科学与图书馆科学、计划与发展、多学科、计算机科学与交叉学科应用等。高校专利除具有专利的特征外,还具有专业性,主要针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对自己的专业特长非常熟悉,通过对专业针对行的引导和研究,就会使专利技术的创造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

1.2 专利研究成果颇丰,但学科领域不均衡

我国的专利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71-1999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绝对增长阶段,且高效专利研究是主力军,其中主要成果比较突出的为法学类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在专利研究领域,这类大学更重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研究;其次就是科技方面较强的大学,如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在专利研究领域,这类大学更重视专利技术的转化研究。在每一个阶段,以上高校为代表的高校专利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涉及十大学科领域,其中科学研究管理所占比例最大,约为1/4,有机化工、工业经济、民商法3个行业各占1/8左右。其余行业分别为轻工业与手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机化工、企业经济、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电力工业。各学科领域的专利研究表现出不均衡的现象。

1.3 专利形式灵活,专利转化具有长期性,利益性

专利形式内容具有灵活性,它与高校的科研、教学、人事、财务等工作一样,具有日常性和连续性,绝非可有可无。高校在担任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产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并且应用生产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一般经过实验室的小试、扩大试验、中试、工业性试验、工业化生产等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存在一定风险,高校成果转化具有效益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相对较少,进入工业化生产有时会与社会脱节,导致技术滞后而不能实现成果转化,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专利成果转化已逐渐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应当摒弃依靠国家资助的模式,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专利资产流失这个漏洞,具有隐形价值的专利就可以通过市场这个中介带给高校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高校专利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专利转化率不高

高校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并且随着技术的创新产出了各种专利成果,最终形成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其中之一。高校对专利成果的拥有情况和产出量,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高校的创新能力。现在我国的高校在专利基础研究方面已经收获颇丰,成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成了成果转化的发源地。从我国建立专利制度以来,高校涌现出大量的专利成果,并且申请量和授予量迅速增加,但是转化的比率却不高。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专利成果转化率在80%,而我国的却不到30%,其中能够实现生产的更是不足50%。在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下,高校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带有深远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使高校的竞争力也逐步增强。在国家科技奖励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由于现有的政策鼓励创业,高校又对专利成果缺乏管理,导致专利成果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如:科研人员在校外兼职或交流时,把原本属于学校的专利成果擅自在校外使用;科研人员调离本校时将原学校的图纸、样本、技术、资料等带走;学生毕业时擅自带走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利用职务发明的专利成果私开公司;有的甚至将专利成果据为己有后下海经商,这些都是高校专利成果流失情况中发生较多发生的现象,给高校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还有的是在产学合作中:有时高校为了换取经费的总量,在产权归属问题上就放弃自己的权利;或者有时由于科研人员自己不了解对专利成果的错误评估,也会导致高校专利成果的流失。

2.2 专利成果管理不当

我国高校专利科研人员属于高校管理,因此高校的管理制度及方法是否得当,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专利成果的转化。高校的专利成果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项目申请、评估与考核、科学奖励等方面,由于高校没有统一的专利管理机构,现有的大多数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工作是零零碎碎、不成体系的,因此,高校专利成果在转化工作中,由于缺乏部门管理,管理工作较混乱。

我国高校专利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因为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多数情况下是只对教师提要求,而不考虑自身的因素,最终导致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在当今的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管理者观念不够开放,思想过于封闭陈旧,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没有理智的分析当前的开放环境以及激烈竞争的现状,忽视了管理工作的原本目的,影响了专利成果的转化。

2.3 对专利成果评价不够合理

高校长期以来鉴定科研成果比较注重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而缺乏对专利成果实用水平的评价,也缺乏面向市场研究开发的鼓励措施和评价标准,考核往往以发表论文篇数、出版专著部数、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为评价指标,对专利成果的转化数量、产业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在这种导向下,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成果,较少考虑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加之高校从事研究的人员大多是行伍出身,社会实践参与的少,因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这样一来,使高校的专利成果理论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在当前缺乏鼓励措施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的开发动力也不足,宁愿专利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的专利成果的有效需求也不足,企业由于短期化的经济行为,不愿意冒进一步开发研究的风险,只追求“短、稳、快”的项目,形成了高校专利成果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的供需结构过剩矛盾突出。因为我国现在的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二次开发的技术力量,引进高校专利技术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这样导致高校大量的专利成果沉淀,而不能用于生产,表面上给人形成专利成果供求过剩的表象,实际上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合理的、相对的过剩,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市场脱节,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致使专利成果供求出现矛盾。

3 相关建议和解决办法

(1)学校制定和完善的有利于专利发展的规章制度,出台专利的管理政策和激励政策,确保高校专利工作的有效开展。

(2)强调专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专利的管理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

(3)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素养,进一步理解科研成果的类别,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和法律意识。

[1]常飞.近十年中国高校专利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09):67-70.

[2]栾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7,15(S1).

[3]周丽霞,杨志和.我国专利研究演进图谱分析[J].现代情报,2016,36(03):115-120.

[4]徐慧.发达国家专利成果转化政策和措施[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

[5]付颖.试论高校专利的可持续性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03).

[6]陈翔.专利制度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作用[J].知识产权,2002,(05).

[7]崔毅.利益平衡论[J].科技与法律,2006,(03).

[8]杜颖.专利法的最新修改[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报,2002,(07).

[9]张慧.高校专利的实施与产业化[J].科学与管理,2006,(05).

[10]徐喧.专利法垄断性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02).

[11]周敏.中美两国专利法比较的研究[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9,(03).

[12]张颖.高校图书馆免费专利信息资源检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专利法科研人员专利
美国新专利法下的“现有技术”(上)
专利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Fintech可专利性初探——兼议《专利法》第2条修改
发明与专利
专利侵权行政执法的边界——兼论《专利法》第四次修改
专利法第四次修订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