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民国建筑价值及其再利用途径探讨

2016-12-28王志贤杨思琪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民国南京建筑

吴 宇 王志贤 杨思琪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1 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与现状

文学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南京的各类建筑星罗棋布。据统计,南京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有900处1500余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有200多处,这些民国建筑具有数量多,分布广,造型各异等特点。民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一度比较曲折。曾经,民国建筑不受人们的重视,在革命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20世纪末,民国建筑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保护。

南京民国建筑按建设类型可分为两大分支,六种风格。其一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的建筑多分布在南京城南地区,其二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的建筑,主要受外国建筑思潮的影响,分布在南京城内外。其风格主要有:传统民族形式建筑,包括行知馆,马歇尔公馆;西方古典式建筑,例如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折衷主义建筑,例如中央银行南京分行;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像金陵大学礼拜堂;以及西方现代派建筑(福昌饭店)和新民族形式建筑。

按其地域划分,南京民国建筑和建筑群的分布,受民国时颁布的《首都计划》影响,分布为一线五片,一线是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陵为轴。五片是指:(1)中山陵园地区,包括中山陵,植物园;(2)明故宫地区,包括中央医院,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3)新街口地区,包括交通银行,国贷银行大华大戏院,福昌饭店;(4)西康路地区;(5)中山大道沿线地区。

2 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与再利用

2.1 历史文化价值与爱国主义教育开发

民国建筑并非简单的建筑,每一座民国建筑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底蕴与内涵,时间会过去,但是历史留下了印迹,而民国建筑正是历史的缩影。民国时期的很多风云人物,都曾在南京留下足迹,这些足迹的背后是恢宏的民国史和新中国建立的前奏。开发名人故居、居所、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民国文教机构建筑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革命等各个时期发挥着积极作用。整合这些历史遗迹,在相关建筑上增加介绍和讲解,有利于丰富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2 经济价值与“民国建筑游”路线开发

而民国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潮流,大力发展南京民国建筑旅游事业,适当降低参与标准或者创新等级,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型民国建筑跻身于旅游景区的大家庭,丰富市民旅游生活。

根据部分民国建筑的地理位置,笔者设计了两条旅游路线可供参考。

第一条为最经济路线,从峨眉路民国建筑到颐和路民国建筑,再到南京地质博物馆。推荐原因:颐和路一带,是现今保存最好的民国建筑之一,各种类型的建筑汇集在这里,如同一个国际住宅建设展馆。这条线路上的景点都不需要门票,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经济路线。

第二条为最小资路线:从中山陵到灵谷寺,再到美龄宫、孙中山纪念馆,最后到南京1912街区。推荐理由:在这里,你能领略到真正的民国风采。从总统府走到1912街区只要15分钟。1912街区,又是民国建筑与时尚的最佳结合,能够让人感受到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新南京。

旅游开发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大量的人来旅游的同时,也带了巨大的商机。如景区附近的美食街,纪念品,土特产等。这一系列产业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南京的文创市场,也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南京的经济发展贡献.

2.3 艺术价值与美术写生教育基地开发

南京民国建设以其造型精美,风格多样闻名于世。在建筑风格上有六种之多。除了爱国教育意义,民国建筑以其自身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在建筑和美术教育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而南京高校的艺术学生无疑可以“近水楼台”近距离领略这些历史的杰作。

除了最常见的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的建筑,南京的民国建筑还夹杂有宫殿式、西方折衷式、新民族式等。且这些建筑多分布于南京市区内,交通方便,参观便利。合理利用民国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立写生基地和参观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得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不仅有利于丰富南京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最大限度得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民国建筑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1]罗玲.南京近代城市建设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2008,(1).

猜你喜欢

民国南京建筑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南京·九间堂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