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态视角下的南京求雨山文化产业园布局研究

2016-12-27夏羚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园规划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产业业态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产业园竞争实质——产业链的构成因素,提出构建产业链的相关建议,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三层产业圈层布局模型,建立产业与空间的联系,为产业业态的空间布局提出弹性指向。最后以南京求雨山文化产业园概念性规划为例,对上述思路与方法进行实证运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产业链;业态布局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产业园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由起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园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综合型产业园。可以说,产业园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需求下的产物,因此,在产业园的动态演进历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议题——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发展产业。就现阶段而言,人们的需求已由原来的物质消费需求逐渐转向文化消费需求,这一需求的扩大必然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家文化部在2003年《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给出,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开始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更是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试图探寻改变单一文化消费形式的“文化+”模式,将文化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南京浦口地区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目前已初具雏形。全区文化产业单位由2011年的386家迅速增长至2014年的1236家,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7.67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31.2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43.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也日益攀高,由2.4%上升至4.9%,成为推动浦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支撑点。浦口文化产业的兴起,得力于浦口区政府大力支持。近年来,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植政策,力争构建浦口文化特色竞争力。此外,区政府还引进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如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网络视听基地等,进一步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使全区文化产业格局日趋合理。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空间载体,目前浦口區已经形成了包括茂庭宝塔山创意产业园、惠通创意产业园等在内的多个文化产业园。

二、文化产业园业态需求

(一)产业链构建

文化产业园的核心要素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的基本形态是产业链[1]。这句话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园发展出现的诸如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入住效率低、商业氛围过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产业链构建不合理。如何构建产业链?或许可以先从它的构成因素着手。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叙述道,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竞争这四个因素组成。这四个因素既可以单独发生作用,又可以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2]。同样的,对于文化产业园而言,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应当具有良好的因素构成。文化产业园的要素条件主要指的是地区资源禀赋,需求条件主要来自于文化发展方向和消费者需求,公司的战略、结构、竞争可以理解为产业园的核心文化产业,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能够保证产业园的运转,以及不可或缺的政府支持,由此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关系(图1)。

可以将五个因素进行简单归类,这样便可更加清楚的帮助我们构建产业链。先给定一个起始条件:一定时期相同地区进行文化产业园规划,如此,可以将因素分为两大类:差异性因素(X)和相似性因素(Y)。一定时期,限定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及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大致相同;相同地区,表明了政府对产业园支持力度也大体相当。在三个差异性因素中,最根本的是地区资源禀赋,它不仅为核心文化产业,也为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原始条件。以核心文化产业为主,通过与其他产业类型进行组合,例如,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等,从而形成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园。因此,在构建产业链时应当关注以下几点:一、对于核心文化产业的选择,应当基于地区资源禀赋;二、应当重点打造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延长核心文化产业链,获得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充分利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组合。

(二)产业业态布局

研究文化产业园规划必然离不了谈及产业业态布局,布局是个空间概念,空间可小可大,可以是产业园也可以是整个城市,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对产业园乃至对城市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探索有三个经典理论模型,分别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以及多核心模型。1925年Ernest W. Burgess提出同心圆模式,他认为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以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向外辐射扩展,每一个内层区由与之相邻的外层区的侵入而扩展着自己的地盘,从而形成五个同心圆的空间结构[3]。在此基础上,Homer Hoyt考虑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形成了扇形模型。1945年C.D.Harris和E. L. Ullman提出多核心模型,他们认为城市是围绕多个而非一个经济活动中心发展的。虽然这三个经典城市模型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却深刻揭示了功能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产业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由城市空间及文化产业园空间,由于产业园内不同类型的产业业态其空间指向不尽相同,如果能依照一定的条件建立起产业业态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就能在布局方案中有效匹配产业业态与空间供给,对特定产业业态而言增加了空间供给的针对性,对空间而言则提供了产业业态选择弹性[4]。基于文化产业园产业链相关构建因素模型以及三个经典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本文提出文化产业园的三层圈层布局模式,即核心产业圈层——过度产业圈层——配套产业圈层。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基地情况、交通通达性、周边地块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对各产业业态进行更为细致的选址布局。

三、求雨山地块现状条件

(一) 区位条件

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从省域范围上来说,江北新区位于南京都市圈,江苏沿江经济带,对影响江苏中北部地区,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有重要的意义。从市域范围上来说,它是南京新一轮开发建设的主阵地,是南京经济发展一个的新增长极。从江北新区自身上来说,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空间、良好的产业基础,并随着桥梁、隧道、地铁等跨江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其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求雨山地块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心城区浦口城市组团,毗邻江浦老城,并与南京主城隔江相望。地块周边公交站点较多,且临近地铁10号线,交通便利。规划地块北至公园北路,南到浦乌路,东接雨山路,西临雨山西路,总面积约为86公顷。

(二)资源禀赋

求雨山是浦口老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余脉,相传求在太平天国时期,黎民百姓遇干旱无雨,遂往求雨山设坛求雨而得名,如今的求雨山已经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块依山傍水,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其间公园两座,分别为求雨山公园和凤凰山公园,公园用地面积占总规划面积29.1%。其北侧为具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美誉的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其东南侧有浦口“母亲河”城南河流经。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对提升文化产业园形象、塑造虚实空间结构、提供支持性产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浦口地区书画风气浓郁,地方志记载的书画活动传承绵延不绝,南唐及宋代浦口的书画活动至今留有记载[5]。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求雨山因相继建成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这四位书法大师纪念馆,而吸引着海内外众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来此观瞻和创作,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及影响力的书法艺术高地。深厚的文化资源禀赋为打造文化产业园核心产业以及塑造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现状业态

求雨山地块尚处于未大规模开发状态,非建设用地占城乡用地比重高达26.19%,而建设用地占比仅为73.81%。现状业态组成也较为粗放,大致可以分为居住业态、工业业态、文化业态以及商业办公业态这四类。其中以居住业态为主,占总建筑面积比重57.86%,多为低层,沿河流、山体、道路等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工业业态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达21.90%,僅次于居住业态,主要在地块北侧沿城南河两侧形成,包括汽车维修、建材家具等在内的一般性生产性工业业态集群。此外,文化业态占比12.44%,主要为学校、宗教、展览馆等建筑类型。商业办公业态依托地块周边商业、住区以及学校而发展,占比较轻为6.89%。

由于地块现状业态多为自发形成,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以居住业态和工业业态为主,辅以少量文化业态和商业业态,这样的类型及配比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需求。其二,现状业态布局较为混乱,工业业态、居住业态、文化业态、商业办公业态等相互混杂,容易产生恶性影响。其三,求雨山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资源禀赋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难以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

四、求雨山文化产业园业态选择与空间布局

(一)产业业态选择

基于前文对产业链构建的分析,结合求雨山地块的现状情况,形成以书法文化产业为核心,融入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采取“文化+旅游+商业+居住”的融合发展路径,不断完善产业园功能,提升产业园文化品牌,从而推动浦口地区经济增长(图2)。下文将针对求雨山文化产业园的核心产业业态、相关产业业态和支持性产业业态的选择进行分点详述。

核心文化产业业态选择:资源是产业链发展思路中的首要因素,由于求雨山书法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书法文化名人园,以此为依托将书法文化作为产业园的核心文化产业。要想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就势必突破其原有单一的产业形态和市场空间,围绕核心文化产业展开横向产业增值活动,即对书法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向其上游和下游方向进行延伸。它的上游方向指的是资源提供和技术研发,与此对应的业态选择应考虑书法馆藏、书法培训、书法创作等;而它的下游方向指的是市场拓展,其业态类型选择应包括书法交易、书法评估、书法抵押、书法登记等。由此完善自身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和传播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调。

相关产业业态选择:进一步挖掘求雨山地区资源,将其他文化和旅游作为产业园相关产业,与核心文化产业形成纵向互动,发挥最大效益。对于其他文化产业而言,可以引入诸如表演艺术、影视动漫、建筑设计、广播电视等文化业态类型,以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通过将精英文化(即书法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配给方式,力争在产业园内形成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可以通过出售旅游产品,或者将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宣传文化品牌的目的。根据地块不同要素,打造富有趣味的浏览路线,例如,自然风光休闲游、书法文化专项游、创意文化体验游等,进行由古代到现代、由观光到体验、由游览到娱乐、由精英到市井的一个旅游体验。

支持性产业业态选择:完善的支持性产业,有利于产业园自身能力的提升。其中,商业是城市中最为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支持产业园日常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6]。在许多成功的产业园规划案例中随处可以发现商业业态,只是形式与规模略有不同。在商业业态配置中,将其拆分为五个板块,分别为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以及酒店,并对其进行细一步的业态划分,形成丰富商业的业态体系。此外,为保持产业园24小时活力,避免夜间出现“空心化”现象,引入居住产业作为支持性产业。由于求雨山地块内存在两座山体,在考虑视线控制以及高度控制等方面要求后,建议近山体的居住业态为低层花园洋房,而远山部分可以选择小高层形式,以保留良好的视线通廊,形成较好的序列感。

(二)产业业态空间布局

产业业态的不合理布局,不仅会使产业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甚至会切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阻碍产业园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园划分为三个产业圈层,由内向外,分别为核心产业圈层、过度产业圈层以及配套产业圈层。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业态自身需求以及地块综合情况,进行弹性的选址布局(图3)。

核心产业圈层:该圈层最临近文化资源点。结合求雨山原有主次出入口方位,将书法文化产业布置在东侧山脚,以带状形式连接书法交易、书法评估、书法抵押等业态,形成书法交易一条街,这样既对求雨山原有的书法业态进行拓展与互动,又能与兰亭大道相互衔接形成完整步行体系。

过渡产业圈层:该圈层是由静即动,由精即泛的一个过度圈层,主要包含其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其他文化产业将以文化创意工坊的形式呈现,布置在求雨山西侧,紧邻书法文化产业。地块现状条件对该片区建筑形态提出了两方面要求:其一,城市主干道对建筑立面的要求;其二,山体对建筑体量以及建筑高度的要求。因此,造型灵活的文化性质建筑在此布局是不二之选。规划通过群体规划的方式布置建筑单体,以低层小体量的模块建筑形式进行组合,形成小范围内相互独立,大范围内相互交融的格局,以此打造独特的文化创意空间。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围绕过渡产业圈层,打造兰亭大道步行系统,串联求雨山、凤凰山、书法交易一条街以及文化创意工坊。

配套产业圈层:该产业圈层位于地块的外围层,主要为支持性产业,包括商业产业和居住产业。本次规划将商业产业分为大型商业综合体、小型商业区和青年商业街。考虑到地块南侧临近城市主干道和地铁交通站点,且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沿街商业业态,遂将大型商业综合体布置在地块南侧,一来为地块带来南向人流,二来能填補区域范围内中高档商业的空白;小型商业区的布局选址主要考虑为南京审计学院服务,布置在地块北侧。之于青年商业街而言,将其布置在地块西侧,承接北端精品写字楼与南端大型商业综合体,并作为隔绝西侧城市主干道带来喧闹的屏障,为文化创意工坊提供良好氛围。将艺术家之家布置在城南河以东的位置,该选址东靠凤凰山,南倚求雨山,北望老山,自然环境优美。此外,由于该片区被城市道路以及河流切割,能有效避免居住人流与旅游人流的相互混杂,提供良好的居住与创作环境。

结语:

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其实质是对构建产业链差异性因素的应用,是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确定核心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并辅以支持性产业进行补充,以此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良性的产业链和产业链组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层圈层布局模式,为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指向,使产业链在空间上得到落实,最终实现产业园的差异化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求雨山地块实际情况,对文化产业园概念性规划的产业业态选择和空间布局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文化产业园规划,尤其在产业业态选择和空间布局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91-95.

[2]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FreePress,1990.

[3]RobertE.Park,ErnestW.Burgess,RoderickeD.Mckenzie. TheCity[M].US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8.

[4]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05:30-36.

[5]何晓平,雷进宝.求雨山打造书法文化新高地[J].中国书法,2013,11(247):201-202.

[6]赵广文,柴江豪.国外城市滨水区业态布局的经验及借鉴意义—以伊春中心城滨水区规划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7]王钧凯.新型城镇化如何对接文化旅游[J].中国房地产业.2015.1-2

作者简介:

夏羚,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在读,南京市浦口区南京工业大学。

方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猜你喜欢

产业链
FDI的异质性与工资水平的空间溢出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智能电视产业链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