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相》教学设计

2016-12-27杨青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怀古黄鹂诸葛亮

杨青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重点词语和景物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问答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课前搜集积累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并背诵这首诗。

一、课前积累,展示成果:(由一名学生在上课前结合问答,用课件展示积累成果。)

后人吟咏诸葛亮及其表的诗词示例: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明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武侯祠楹联)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二、复习回顾,走近作者:(学生回答完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三、连线背景,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排斥功臣。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杜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心情很是苦闷,到成都武侯祠去凭吊,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的无限景仰。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了解了创作背景,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四、诵读感知,体会情味:

1.听一听: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课前将这首诗写在黑板上,听完朗读后用斜线划出朗读停顿)

2.读一读:要求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启发学生把握诗歌感情)“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泪。

3.背一背:学生集体背诵。

五、设疑导读,赏析诗歌:

【设疑一】首联“寻”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描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用得好。说明诗人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翠柏特点:柏森森,即高大茂盛。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作用: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二是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它衬托出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设疑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句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师问生答,互动完成)

【明确】“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不能。比较阅读: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两句描写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表达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独特的感受:青草自绿,黄鹂啼啭,春色固然美好,却无人欣赏,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祠堂显得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越能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可谓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设疑三】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诚。

这两句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如此,还表达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表明了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那么,同学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什么呢?

生一:人们最崇敬和佩服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生二:我认为人们最崇敬和佩服的是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生三:我认为人们最崇敬和佩服的是他忠心报国的赤子之心。

(老师做总结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

【设疑四】想想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借此问题对全诗内容作整体感知)

【讨论】分组讨论约三分钟,交流信息,总结记录,选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生一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

生二组:诗人以“泪”串珠,先是寻访,后绘祠景,接着评价功绩,最后深表悼念,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明确】(老师点评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总结)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起承转合、结构紧凑。首联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这是“承”;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这是“转”;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前两联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联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叙事贯穿全诗,结构紧凑,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感情深挚,格调沉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链接高考,沙场练兵:

将《蜀相》与下面这首诗作比较,说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曲折。②〔伊吕〕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③〔萧曹〕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④〔祚〕帝位。

【讨论】老师先释诗意,然后分组讨论约三分钟,交流信息,总结记录,选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明确】《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指点迷津:(由此诗引导学生总结鉴赏怀古、咏史类诗词的方法)

怀古咏史类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寄、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咏史类诗词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

1.弄清史实和有关人物。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把握典故内容和用典目的。

2.知人论世,体会写作意图。作者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用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推敲态度,领悟感情。把握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领悟感情。

①追慕古贤,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体会写法:

①一般上阕写景起兴,下阕抒情议论;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②多用典故、对比,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③风格多为雄浑豪放、苍劲悲壮。

七、课堂小结:这首咏史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一中。

猜你喜欢

怀古黄鹂诸葛亮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春天的小精灵
两只黄鹂
诸葛亮喂鸡求学
问黄鹂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裴怀古的“诚”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