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冒伪劣食品爱“下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6-12-27樊永华

新农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因对策农村

摘要:近年来,相对于大城市,一些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成为了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销售目的地,这给广大农村消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弱化了农村市场。农村地区执法监管不完善、农民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和消费能力低以及利益的驱使是假冒伪劣食品爱“下乡”的主要原因。针对其原因,提出几点对策,如加强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和维权教育、加强农村地区食品销售网点规范经营、加大处罚力度和举报奖励制度以及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等。

关键词:假冒伪劣;农村;成因;对策

“假冒伪劣”食品主要指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四种情形。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址和厂名、产品名称和标识以及商标等能够使消费者和客户误以为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失去使用性能或质量低劣的产品。

2015年8月11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起“案值最巨、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特大假冒伪劣食盐案件。除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案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专案组侦查发现,假劣食盐大多通过位于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的小超市、小卖部销给了市民、小餐馆、食品加工店和部分单位食堂。

近年来,相对于大城市,一些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成为了垃圾食品和“三无”产品的主要销售目的地,这给广大农村消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弱化了农村市场。

1 假冒伪劣食品爱“下乡”的成因分析

有人说,中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康帅博”干脆面、“口渴可乐”汽水、“粤利粤”饼干……这些“傍名牌”的假冒食品,成了农村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何假冒伪劣食品爱“下乡”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 执法监管不完善——农村成食品安全监管盲区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的现象,新华社记者曾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得到的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除此之外,更有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为谋取个人利益,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给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互相勾结,纵容包庇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会直接参与制假售假等也增加了打击制假售假者的难度。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几乎成“盲区”,给不法经营户经营“质劣价廉”食品带来了可乘之机。

1.2 利益驱使——山寨食品肆虐农村市场的背后是批发和零售商暴利的驱使

警方在假酒调查中发现,不少生产销售假酒的不法分子已将城郊接合部和农村乡镇级小超市、小商店作为重点推销对象。由于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假酒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假酒的销售在城郊接合部和县城农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据了解,这些假酒用香精、丁酸、乙酸乙酯及专门针对不同口感特质的酱香、芝麻香等原料勾兑而成,再封口、贴上标签,然后“穿上”以假乱真的包装盒,勾兑后的假名牌酒就上市出售了。由于成本低廉,市面售价也很低。一般以80元一箱批发给经销商,而店内以正常市场价格出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1.3 农民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和消费能力低导致农村超市“三无”食品泛滥

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收信息的途径较少,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基本不具备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劣食品在农村的泛滥。同时,劣质食品价格低利润高驱使农村超市经营者倾心“三无”食品。在制假售假者眼里,农村市场就是最好捏的那个“软柿子”。这与农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购买食品往往只图便宜,不求质量,致使质量差、价格低的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经营者进货时便顺应了这种需求,就像有些经营者说的那样“真货卖不出去,假货倒卖得很快”。

2 治理假冒伪劣食品爱“下乡”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和维权教育

消费者主观意识中风险意识和健康意识缺乏,是导致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地区泛滥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好坏对农村居民主观意识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宣传资料、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技能。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购买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从小接受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每周设立专门的课程,主要学习食品安全和假冒伪劣食品识别的知识,使假冒伪劣食品缺少成长的土壤。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整体素质,让其知道什么是假冒伪劣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为什么不能买,买了又该怎么办。不断加强农民的识假辨假和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人们长期的教育工作。

2.2 加强农村地区食品销售网点规范经营

农村中的小卖部、小铺子是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销售场所,这和这些食品销售网点监管缺失有很直接的关系。同时,传统的乡土人际关系使农村居民即使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大部分选择忍气吞声,这种情况在村中小卖部、小铺子尤为严重。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食品销售网点的监管,规范经营者行为;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地区普遍法律意识较低的现实,可以以村为基础单位建立农村本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社,使农村居民方便以

本地的实际特点解决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矛盾。

2.3 加大处罚力度和举报奖励制度

目前,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与其所获得的利润悬殊较大,使一些不法分子宁愿冒触犯法律之危险进行售假制假而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加大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对不法分子充分起到震慑作用,方可制止制假售假不法分子的屡教不改。另外,还要加强对举报人的保密制度和奖励制度。

2.4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农村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低,购买食品只看价格,不看质量。因此,只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经济上去了,消费上才能跟得上。

总之,食品安全是被生产出来的,更是被监管出来的,监管部门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农村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上。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识别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发现假冒伪劣产品时主动投诉。另一方面,监管也要“上山下乡”,工商等监管部门要提升监管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彻底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在乡村的泛滥。

作者简介:樊永华,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成因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