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6-12-27朱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想象思维语文

朱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的确,课文意义有多解性,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过动口、动脑,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思,咀嚼出作品的味道,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语言熏陶。也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说话时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可以说,诵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诵读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的作用也非常巨大。重视诵读,努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一、读懂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叩问、质疑、充实与延伸,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对作者匠心所在、主体内容所在及立意所在细细揣摩,可以更深刻地领悟曲笔深处的藏锋,和作者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达到共通,有助于更透彻的理解作品。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抛开传统的“外科手术式”的教学方法,不罗列抽象概念,不肢解作品的字词句段,不凭空给作品主题贴标签,不强求答案统一,真正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乐趣,才能唤起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才能使他们不迷信权威和现成结论,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必须打破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让学生开动脑筋来读,变换角度来读,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这样的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与深刻性;这样的读,充分尊重了阅读者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产生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二、读透文本,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没有联想、想象能力的人,是不会具有创造力的。要培养联想、想象能力,诵读诗歌、散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证明,持之以恒的诵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让他们通过投入的诵读,沉浸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用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发现并填补作品意犹未尽的空白,完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诵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蕴,诱导他们投入的进行联想和想象,不仅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形成创新阅读能力。

三、读出美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教材主旨去多层次、多角度探幽择微,把文章里的生命引发出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弘扬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使其素质和品格在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动一切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点诵读方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利用这种声情造成的氛围,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作用、思想作用、审美作用:为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欣喜,为底层人的悲惨境遇而悲痛,为反动派的凶狠残暴而愤怒,为屈从于命运的小人物而哀伤……如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教学,教师不必大谈对整首诗的理解,而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诵读,尽快挖掘作品的各种美学因素,体味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加深对“乡愁”内涵的理解,让心灵在审美过程中得到洗礼。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不自觉地把作品的世界和自己的主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或作者的喜怒哀乐,真正品味出作者寄寓于形象之中的复杂情感,对文章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分析和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第二中学(西校区)。

猜你喜欢

想象思维语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