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构建

2016-12-27居马姑丽阿布来孜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8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民族

居马姑丽· 阿布来孜/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构建

居马姑丽· 阿布来孜/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在全球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以及各文化之间的认同,表现出了新时期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多样性已经渐渐成为全球文化前进的趋势。全球产生的新文化的变迁,以及我国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认同。全球文化之间的交流、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抗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局面。中国文化在这一形势下,面临着文化认同以及国家文化安全上的挑战。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就是从全球视域出发,分析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构建。

全球;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影响; 构建

中国文化认同就是承认了国家存在的合法性,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在文化软实力上的体现。从精神上给我国的发展提供驱动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作为一个合法、独立的国家与文化霸权主义抗争的重要后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变,了解中国文化认同的现状,探究在全球文化领域中中国文化存在的危机,明确每个人背负的中国文化认同的构建任务,不断为新时期的文化认同做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全球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到后来小农经以及封闭文化,直到现在的民主、文明、开放型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最终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上留下烙印。这些社会形态的转变,无论从社会运动的影响程度上,还是从思想文化的转变上来看,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社会转型体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它也是文化的转型,中华民族人民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文化行为也都在这些转变当中慢慢发生变化,最终沉淀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思想中。

(一)文化心态失衡导致出现认同构建的非理性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必须要提的就是改革开放。在这三十年内,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此次变革体现出的特征是阶段性、跳跃性的。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导致文化变动的一阶段阵痛。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中国文化自觉地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但是它同时也具有很多的盲目性,文化心态出现失衡的局面。但是我们因为身处其中,所以并未察觉文化的非理性发展状态。

由此可见,形成一个统一的、成熟的、理性的文化认同,仍然是现阶段需要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认同的构建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向内交互,还是向外交互,中国文化的认同之路都是需要我们长期为之努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必然会承受阵痛、迂回、碰撞,只有在慢慢探索中才能慢慢走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二)历史遗留下的文化断裂状况,导致文化认同构建的非连续性

早我国的古代历史时期,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制度,后来又在不断斗争中出现了帝国的覆灭与重建,在近代时期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种巨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构建的暂停。在中华民族由于封闭文化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击之下,中国人只能站在弱者的一面向西方倾斜。面对西方列强的文化灌输,有些人痛定思痛,有些人则不自觉深受其扰。中国文化的认同在这一时期,呈现不断否定的不稳定状态。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脚步过快,一些觉醒人士在对他者以及自我的认识上仍然不够充分,所以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新形势下的文化认同构建。到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出现断裂,人们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文化自觉的心态,当然这一过程的文化自觉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个文化断裂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认同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

(三)社会人感知高度差异导致文化认同差异

改革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上市单维的,是向前不断发展的,但是从内部上看却是多维的,它向着多个方向同步在发展。可能会表现出冲突、矛盾和碰撞。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人事有着主观思维的主体,每个人对文化的态度的出发点以及感知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化感知是人对社会作用的反馈,人对文化认同的感知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从历史各个时期来看,中国社会的转型都充斥着文化感知差异,这都会大大影响文化认同的整体性。

1.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对待文化的态度必然受到主体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民主体群众,几乎不可能与受过高等教育,接受文化差异训练的民众主体相一致。在历史各个时期,我国的文化教育都很少出现均衡发展的情况。到了近代和现代,我国农村与城镇接受的教育水平仍然也没有达到一致的高度。我国的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阶层性特征。这这种状态下,很难达成统一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2.经济水平差异

从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期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关注到的。但是从国民经济内部的状态老看,呈现明显的内部不均衡的状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很难形成整体性的文化认同。社会贫富差距大,就会形成一部分人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的态度,另一部分人呈现个人主义欲望膨胀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构建。不仅会导致国家意识虚弱,甚至还会加剧金钱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诱导。除此之外,社会正义的差距也会影响文化认同的构建。社会正义关系到民族信仰和信心。由于受到社会体制等的影响,我国的社会运行一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频发的群体事件、不正当竞争、贪污腐败、社会会阶层化明显等问题。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太多的问题没能及时得以解决,最终导致社会正义受到伤害,民众自觉形成文化自信不足的状态。那么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文化认同的构建。

二、全球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

(一)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是保障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构的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保障中华文化构建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本土化的问题。即使是现代化发展也是为本土化服务的。那么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构建,它的本土化就可以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体点说,就指的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文化就是时代的文化,时代的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几种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二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的主体。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接受的现代化的文化知识以及社会普遍价值观去评论历史文化。其实,当代文化或者时代文化都是历史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体现。

一切的中国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切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都是中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历史都要通过人们的思想被保存下来。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问题,而不能从割裂的某一时期去观察文化。应当按照发展的眼光,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去观察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及民族文化精神的问题。要将文化认同的构建放置到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当中,也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展角度。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保障文化发展性和延续性。这两者的结合,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服务。在坚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自信心养成的必然途径。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保障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和先进性,都要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中华的文化认同应当产生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注意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之上。也就是在中国社会发展时期,自觉地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体在民众身上,就是坚持民族自信心,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去弘扬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二)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坚持文化创新

上文已经提到,文化知识是影响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坚持文化学习与文化创新,能够保障我国民众从理性的角度看待文化认同。这是我国开展文化认同构建的发展战略,是保障中华文化紧跟世界文明发展步伐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世界历史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文化的推动需要文化的创造性,还依赖于民众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创造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学习主体与他者的对话。文化创新虽然不是完全由文化学习来决定的,但是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才能在传承和发展上做好选择。

在文化学习的领域上,文化理论不足以及文化创新能力较弱也是阻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我国的发展史上,发生了“五四”文化运动,以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这些都是一定形式上的文化觉醒。但他们不仅仅使形式上,还有意识上,几乎都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模仿。从当时的文艺批评上来看,思想上都是西方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的借鉴。从我国的文化创新源头上开始,就出现了文化理论指导方向上的偏移,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文化认同出现一段时期的僵化和分歧。在这种文化理论指导,和文化发展状态下,很难会形成受到全球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也不可能满足民族自信心逐渐增长的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结语

从国家文化安全,以及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认可度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坚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再不断扩充自身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理性分析我国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的优势。在文化认异和文化同一相结合的情况下,坚持文化认同构建,就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下进行文化创新。并同时坚持达成文化认同的“互动性”原则,保障我国文化安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内部与外在的统一,把握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1] 王素玲,孙超.现代性、全球性叙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 学术界. 2013(07)

[2] 王素萍,谢慧峰.论文化现代性的指涉、样态与价值[J]. 兰州学刊. 2010(03)

[3] 李忠红,胡辉华.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现代性的超越[J].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3)

[4] 王素萍.对文化现代性的哲学解读[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 王埃亮.现代性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J]. 满族研究. 2013(04)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