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创新的驱动要素研究

2016-12-27张绍波付伟王宇航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利益校企企业

张绍波付 伟王宇航 / .齐齐哈尔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校企合作创新的驱动要素研究

张绍波1付伟2王宇航1/1.齐齐哈尔大学 2.齐齐哈尔医学院

进入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生产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中校企合作创新成为协同创新体系中重要力量。本文在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重点探究校企合作创新的内外驱动要素,从中厘清影响校企合作创新的各种因素,为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

校企合作;驱动要素;创新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技术创新的周期和突破难度日益增大,尤其是技术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对于创新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日益激烈,技术创新面临的压力巨大。当代创新已冲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形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性,并逐渐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于是能够很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效应的合作创新开始广泛得到众多创新主体的重视。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中高校以及企业是两大地位突出的创新主体,其中高校是重要的技术成果输出者,而企业是主要的创新资金投入者,两者所拥有的资源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因此在寻求自主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创新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高校由于汇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多年累积的技术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创新科技成果输出主体。而企业由于对市场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同时在资金以及管理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快地将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创造出商业价值。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合作创新的内涵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间、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既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如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与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外部性效应,使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集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主体间“人才、财力、信息、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合作创新多产生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型产业内,具体形式包括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合作主体之所以选择合作创新这种方式是为了通过各自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互补达到追求创新项目未来所创利益的目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合作创新项目都有着明确的目标、约定的期限以及约束合作各方行为的详细规则,各个主体根据资源投入情况以及各自的分工参与合作,对于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在合作方间进行分配共享,当然合作项目存在的风险也由合作各方一起承担。

一般而言,合作创新的常见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基地式合作创新、合同契约式合作创新以及项目式合作创新。每种模式各有利弊并适用于不同情况,主体对于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基于各自所处的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校企合作创新的驱动要素分析

(一)经济要素

通常来讲对于大多数自发的校企合作创新来说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都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无论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还是寻求长远发展而需要累积科研资本的高校,进行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于单独创新能带来的收益。经济利益是校企合作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校企合作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经济利益有关。各方对经济利益的寻求经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的需要蕴藏着浩瀚的经济利益,因为需求的存在,就能过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可以推动校企双方进行合作,从而构成合作体。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对利益的寻求也使合作体趋于稳定并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市场需求及其蕴含的经济利益的巨细,方向决定了协作动力的强度和方向,即合作会向着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方面成长,以期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可能获取的经济利益越大,对合作的形成、稳定和成长所起的功用也越大。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创新动力因素中活跃程度最高的,涵盖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现金等显性的经济利益也存在专利等知识产权类这样的隐形利益。此外依据利益实现的时间跨度可以分为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长短期利益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途径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重视短期利益的高校以及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可能会以现有技术以及产品格局作为出发点而寻求要素方面的创新;对于追求长期利益的主体而言,合作创新方向上会更多的关注产品新工艺甚至是新技术研发,哪怕在过程中会产生短期利益的流失。总体而言校企合作创新成功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利益的实现,经济利益因素对于校企合作创新同时具备诱导以及促进这两方面的影响。

(二)创新资源因素

创新资源是指为了确保合作创新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而所需的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以及技术设备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所有的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都是受到有限约束的,并且绝大部门的资源结构也是呈不均衡状态。所以在主体进行单独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某种资源的缺乏而陷入瓶颈,正是这种基于对创新资源的需求使得企业以及高校萌发了合作创新的意识,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结构上的优势互补,以保证创新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一般而言,企业在资金资源方面所占的优势比较明显,而拥有的技术人才以及技术成果积累都是有限的;高校由于自身缺乏商业化运作在研发经费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高校在长年累月的技术沉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同时高校在技术人才方面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优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对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企业大量的资金注入为合作创新提供了充分地物质基础,高校的技术人才投入完善了创新人才结构的缺陷,其次企业的市场信息以及高校的技术信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合作创新与市场需求实现接轨,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提升可能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分析,技术资源因素在促进校企合作创新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政策因素

任何校企合作创新都是处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环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力度较强一些,各级政府往往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出台具备积极意义的政策法规等,在校企合作创新中具有关键意义。对各类经济主体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在产学合作的产生过程中,政府在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另外,在我国现阶段的技术中介服务中,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或是得到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的服务性企业,政府在中介服务上有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中介服务机构,在产学合作中帮助双方寻求合作者,减少了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与大学的寻求成本,进而改善了产学合作绩效。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甚至成败。各国政府从宏观、微观和政策性立法等不同层面,行使政府的各项机能,积极地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经过构建相宜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来诱导和鞭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动。政府的财税、资金、补贴、投资等扶持政策, 以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等政策, 可以有效降低合作创新的风险。

(四)成果转换因素

企业是高校进行技术转化最好的市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组成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所不同,它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在它没有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之前,作为生产力具备一定的潜在性,即科学技术功效产生后,不会自然而然的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使生产量有所增加。任何科学技术成果唯有通过应用于社会,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 约在15%左右。因此,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随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大, 成果转化进一步得到重视, 企业也纷纷走入高校寻求技术合作, 寻找技术成果。近年来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 95%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完成的。这充分说明, 校企合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市场因素

我们所处的商品经济背景下广义的市场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以及交换过程的总和。市场是所有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集合,消费者的存在产生需求,而生产者的存在除了产品供给之外同时会产生竞争。校企合作创新的形成很多情况下是主体出于价值创造方面的考虑,因此校企合作创新的出发点应来自市场需求,创新项目研发成功之后也必须回归到市场得以最终价值的实现,因此校企合作创新中主体的市场意识要时刻保持强烈。无论是来自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是来自供给者的市场竞争,都是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补充,共同凝聚成校企合作的市场推动力。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有购买能力并且愿意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依据时间维度可以分为有效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实现的确定需求,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未来的不确定需求。校企合作创新都是有产品载体的,高校以及企业都是期望获得收益才选择合作创新,而合作创新的产品载体必须要被消费者接受实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自技术创新研究兴起发展至今,期间积累的大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技术创新活动中由市场需求拉动的数量比超过了60%,校企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形式,市场需求对于校企合作创新也具备同等力度甚至更强的推动作用。

(六)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环境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不仅积极影响着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运营,同时对于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展开也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前沿技术更要积极寻找自主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其对技术的方向性把握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甚至是超前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以及高校都有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需求,于是强强联合成为一种高效的方式,不仅能够共享技术资源而且能够大大地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实际上科学技术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推动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刺激下,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创新关系,此时科学技术起到推动作用,然后在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后新的技术随即在市场上产生,进一步又成为新的校企合作的推动力量。这种模式在学术界被定义为“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新技术一旦被模式化就会形成能够源源不断产生新技术的技术轨道。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因素对于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还包括方向诱导以及技术预期两个方面。

(七)资金驱动因素

资金驱动因素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捐赠和建设资金。对于大多数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来自国家的教育行政拨款是非常有限的,已经不足以支撑学校的发展,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产业并从中获益。因此,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越来越重要。我国大学需要经过参与合作研究以获取资金来支持其教学和研究。1980年代初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总量上,投入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较低,同样,应用研究经费的比例也很低,以1999年数据为例,两者的比重分别为33.5%和24.8%。大量的资金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足以应对的,必须借助其他机构和企业的支持。

资金作为一种要害的创新来源,是校企合作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充足的资金支撑是确保校企合作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和成功的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在研究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在成果转变成为实际应用阶段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当中的任何阶段若是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将会招致全部合作创新活动的失败,缺少资金支撑是导致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与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一般情况都可以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完成全部过程。而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非重大的渐进性技术创新,与高校合作中,无论如何,这时都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而依照传统的银行金融形式,较小企业与高校合作技术创新取得所需资金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八)人力资源驱动因素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是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源泉,社会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人力的竞争。人才驱动因素是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实现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目的,联合培养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且实用,企业更容易吸收到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市场需求来判断。高校是企业的人才摇篮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解决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 3个方面:(1)直接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发条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2)选送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培养, 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 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3)从学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研发队伍。

总之,校企合作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局势,创新主体选择的一种新的创新方式。校企合作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1998.

[2]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与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8(01).

[3]毛雪莲.影响企业高校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D].西安工程大学,2007.

[4]徐庆瑞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5):6-10.

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结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SX2015-07ZD。

猜你喜欢

利益校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