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6-12-26梁冬梅

未来英才 2016年1期
关键词:提问设计提问艺术课堂提问

梁冬梅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的艺术要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控制学生注意力。课堂提问要选择时机,要把握好问题的数量、选准提问角度、增添问题的梯度,挖掘问题深度。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设计

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还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引起矛盾和启发学生思考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提问。而提问要讲究“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本身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如何使提问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教师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俯而读,仰而思”,以阐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作为“传道受业者”的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即在课堂上应善于掌握矛盾,并形成思考和讨论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形:有时满堂异口同声,仿佛轻而易举;有时满堂煮沸,但却不着边际,难以控制;有时一堂寂静,疑难无人问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症结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切入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提问上狠下功夫,是一堂课产生亮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提问时,我们在把握切入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原则的前提下,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数量,选准提问的角度,增添问题的梯度,挖掘问题的深度,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课堂提问必须要选择时机:或在困惑之时,提出关键一点,点活思维方向;或在众说纷纭之际,选取一问,进行讨论,使其柳暗花明;或在答案揭开之时,深入一层提问,挖掘出更有深意的内涵。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把握问题的数量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问一定要有节奏,不能冰糖葫芦式一连串,而是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适时提出,将问题进行预设,选择时机提出。如果掌握不好,过多过繁,就会成满堂灌,学生最容易懈怠;过少过疏,或不提问,则不启不发,呈死水一潭,所以,提问的数量要适中。

如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因为文章长,人物繁多,情节复杂,怎样尽快地理清思路,理解主题,弄清事件意义。我们可以选择时机,适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的“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然后与学生讨论后一起弄清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样就理清了文章思路。

2、理解斯科特一行作为“失败者”,他们的“伟大”之处在哪儿?从文章的段落中寻找答案后,作总结回答: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学生回答后,整理出答案为:探索自然奥秘,挑战人类极限,实现生命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虽然仅有三个问题,但是思路清晰,层层剥开,一目了然,学生收获颇丰。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选准角度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问题,往往有多维的视角,如何选取最佳的角度,常常就很考究。因为选准角度,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维流畅,减少理解的障碍,让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台湾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一文时,我们在探讨“第一次为什么真好”时,结合课文学生会先选“第一次成功,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作为答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成功是美好的,可人生中有不尽如人意的事”后,学生会再换一个角度选“第一次失败,新鲜而刺激”作为答案。这样去追寻答案,只有两句话,就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出来了。这样,既快又省,教师舒畅,学生也开心。

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三、增添梯度

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拐弯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到位,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就要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做到无梯架梯,有梯加梯,增加提问梯级的密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教师给学生多设解疑之梯,学生才能跳起来,摘到成功的果实。做到循序渐进,自己解决疑难。

如《社戏》结尾有一个长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但为何却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呢?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感觉到很棘手。

所以要寻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给学生架设几个阶梯:(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了那些事?联系课文,共同探寻:

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摆脱了大人的管束与羁绊,自由放任,玩得尽兴,怎能忘怀?

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能不让人留恋陶醉?

那夜的事,摇船箭一般,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抓我抢,实在难忘。

原来并不是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而是那夜的生活太美好了,很值得回忆和怀念,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几个问题,通过进行梯级设问、探寻,就把结尾句产生的疑问弄得水落石出了,同时也总结了全文的内容与主题。

又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

(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这种深题浅问,架设阶梯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四、挖掘深度

平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浮光掠影的作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必要时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就更能领略到知识的奥妙,尝到探究的乐趣,有时还会引发创造性的火花,有惊人的发现。

那节课,我们学的是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面已经了解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了景物描写的特点,接下来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了。我指导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允许他们以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提供的三种说法作为参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篇目,历年来教参上都倾向于批判封建教育的主题,而新课改中的新教材则不强调标准答案,重在引发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张显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回忆儿时那桩桩件件新奇而有趣的往事呢?为什么“夕”时却偏要去拾取那早已凋谢而其香如故的朵朵“朝花”呢?

最后我们归结到: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我”儿时有趣的生活,它们是“我”心目中的“朝花”;有对比,但不是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对比,而是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黑暗的现实对比;因此,鲁迅的这篇散文不是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而是借此来抚慰自己孤寂而“芜杂”的心绪,同时批判那“无生人气”的、污浊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

这一挖掘,既扣住了主题,又释却了前边的疑惑。既利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又利于积极参与课堂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在透彻领悟作品精髓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由低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审美效果。课堂教学提问,是教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艺术。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大胆进行探索,积极实践,反复总结,才能寻到更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4陕西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2).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3).

[5] 论语.

猜你喜欢

提问设计提问艺术课堂提问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意识的提问设计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