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2016-12-26郑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大学生

郑蔚

摘要:目前探索高校育人环境问题时,大学生同辈群体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指出学生社会化、学生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这三大领域是当前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并阐述了各方向中的基本观点。文章为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分类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方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143-04

当社会变革不断向前行进时,教育对象正在日趋复杂化,大学生同辈群体这一教育对象呈现越来越多的新特点,它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最初,以美国学者克拉克(Clark,B,R)为代表,开展了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研究,他以校外社会群体及其意识形态作为标准,将美国学生同辈群体按照文化类别分为四种类型进行研究。随着同辈群体问题在学界不断兴起,我国学者依托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开展了青少年同辈群体问题研究,并且大学生同辈群体逐渐成为单独的研究领域。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大学生同辈群体较一致的定义是,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习惯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大学生个体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

开展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年龄在18岁~25岁之问的青年群体,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人群,这个群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需要研究大学生同辈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是社会变革的后备力量,它是未来历史车轮的推动者,它是社会重任的担负者,它是开拓实践的生力军。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来看,需要研究大学生同辈群体,当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融合强烈冲击着高校的育人环境时,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研究大学生同辈群体,掌握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教育成长规律,熟悉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心理状况,最终取得教育实效。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来看,需要研究大学生同辈群体,大学生身心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耳濡目染,离不开教育者有目的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同辈群体这样微观环境的不断熏陶,研究同辈群体尤为必要。

既然大学生同辈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开展这一研究又颇具现时代意义,我们就有必要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做一下悉心梳理,对研究的主旨与方向进行整理与归纳,凝练学术研究共识,以利于各方向的拓展与深化。经过梳理笔者认为,基于对学生社会化外部影响因素的认识,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在学生社会化领域首先兴起;在追求学校管理成效的过程中大学生同辈群体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在学生管理工作领域得到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要求使得大学生同辈群体再度成为受关注对象。学生社会化、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这三大领域成为当前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一、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在学生社会化领域的兴起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同辈群体与学生的社会化有什么关系?学界为此开展了广泛研究,目前集中的理论观点是,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正向影响是主要的,它是学生社会化的助推器,它推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同辈群体推进学生思想观念的社会化。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社会化,是指在头脑中有关国家、政党、政治,人生、理想、价值,劳动、生活、消费等社会认知及自我诉求逐步具有社会性的过程。思想观念社会化程度是评价学生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以后,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头脑中的思想观念内容逐渐丰富起来,那么,除了学校教育主渠道之外,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社会化,它们占据着什么样的重要地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是冉冉、李吉文《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和汪艳的硕士论文《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及对策研究》等,研究指出大学生同辈群体是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人生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消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即是说,大学生同辈群体正在不断地推进学生思想观念的社会化。

大学生同辈群体推进学生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大学生行为规范社会化,是指学生学习和接受日常生活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和角色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行为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所担任的角色相匹配的过程。其中,日常生活规范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其主要内容。行为规范社会化程度是体现学生是否成熟的外在表现。从模仿习得的角度看,学生所在家庭、自身与社会接触、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其行为规范社会化的习得途径,除此之外,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它们影响着行为规范的哪些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学界展开了相关研究。谭莉的《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一文较具有代表性,文章指出青少年通过在一起学习和讨论会对一般公共守则、礼仪规范等形成一定共识,并在生活中逐步地表现出来,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行为规范社会化重要动因。大学生同辈群体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土壤,是道德行为的排练场,在同辈群体的频繁交往和相互影响下,青少年形成了一种平等、宽容、真诚的社会道德规范。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最大作用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承担种种角色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在同辈群体中体会到角色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同辈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参照标准,不断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因此,大学生同辈群体推进了学生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大学生同辈群体推进学生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生活技能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学会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劳动职业技能,使个人生活逐步具有社会性的过程。生活技能是大学生进入社会首先必备的生活能力,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是在读期间首先需要学会的生存本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是在娇惯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开始了集体生活,学校教育没有把生活技能在课程中传授给学生,那么,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如何生活?是什么因素推动着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同辈群体担当了这一角色。谭莉的《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一文指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具有交流开放性、关系平等性等特点,他们会在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交流自己看到的或者学到的知识以及技能,获得在群体中的一种认识,在这样的交往互动中增长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同辈群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二、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在学生管理工作领域的拓展

大学生同辈群体是管理学生心理工作的新渠道。大学阶段正值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管理大学生心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如何才能满足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造就完美人格,即是说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管理工作水平,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涉及高校学生心理管理工作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学生心理管理的相关文章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一文和刘明波、丁志强《心理健康同辈教育组织发展现状及展望》一文,都以大学生同辈群体为新视角,提出主要观点即大学生同辈群体是解决当前学生心理管理问题的新渠道,并且认为同辈辅导和心理健康同辈教育是两种主要实现形式。这样的组织和服务形式有其基本的理论依据,即美国心理学家Morevetal,于1993年提出的“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寻求同辈而不是成人,同辈辅导员和他们的当事人可能从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译自Morey RE,Miller CD,Rosen LA,etal.High schoolpeer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atisfaction and peer CounselorsStyle of Helping.The School Couneslor,1993,40(4):293-300.)。从青年大学生寻求帮助的需求、专业辅导人员的不足、同辈群体的吸引性等方面来看,同辈辅导组织或心理健康同辈教育组织必将是高校心理管理工作行之有效且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同辈群体是管理学生就业工作的好帮手。由于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前程和学校威望,一直以来各级各类高校对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从不懈怠。如何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竞争中的心理困惑,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增加择业和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学术界对此开展了专门研究。以傅蓉的《同辈群体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一文为代表,从心理学的层面揭示了大学生同辈群体与大学生职业决策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同辈群体是大学生做出职业决策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重要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包含了解自己的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的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实施决策规划的能力、解决应付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等五方面。大学生同辈群体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是通过对个体职业自我概念和对社会认知两方面影响来实现的,利用好同辈群体这一微观环境对职业决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好帮手,学校就业部门应当重视并善加利用它。

大学生同辈群体是管理学生守法行为的核心区。从发展的角度看,遵纪守法不仅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表现,更重要的它是学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通过管理学生的守法行为来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在现实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发现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何建立健全机制以防止大学生违法犯罪,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守法意识,是当前管理学生守法行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界在探索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环境因素中,针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宏观和中观环境进行研究的同时,开始更加侧重学生成长的微观环境研究。许菊香、荣梅《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一文较具有代表性。文章阐述同辈群体是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微观环境,并指出同辈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侵犯行为的反击,二是工具性侵犯行为,三是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四是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建立同辈群体的正面机制就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如树立群体中的优秀榜样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学校正确地看待大学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从理论上阐明了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学校管理学生守法行为的核心区。

三、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探索

大学生同辈群体引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各级各类高校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几方面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它通常包括相关课程教育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这两种教育形式,从建国初期到今天,这样的教育形式曾在以往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涵盖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头脑,使得学生思想困惑逐渐积累起来,这就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客观挑战。如何与时俱进直面迎接挑战?如何调整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学界开展了相关探索。余慧的《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文较具代表性,文章较系统地阐述了同辈群体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化解问题、取得实效的关键,并强调指出同辈群体的自身特点,即平等性、自发性;内聚力强、统一意志;频繁互动、信息通畅等特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客观依据。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新理念。

大学生同辈群体呈现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指高校围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贯彻200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方针政策时,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工作方式。包括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个别学生思想帮扶工作,举办课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这些传统工作方式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影响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但是,基于紧随时代步伐的需要、解决现实困惑的需要、教育方式创新的需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始逐步关注,王磊的《同辈群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理论观点,在肯定原有传统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方式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同辈群体交往活动呈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形式,例如才华展示,相互鼓励,自由谈论,偶像崇拜,文体娱乐,权威感召,角色扮演,倾听心声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形式却发挥出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恰当地将上述同辈群体的交往形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大学生同辈群体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大学生同辈群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既定的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等教育形式中,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做法。包括教师的课堂说教,找学生个别谈心,开展课外主题活动等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纽带,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问题至关重要,显然,相对单一的传统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探索新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徐美英、郭亮的《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用研究》一文具有启发性,文章指出必须将同辈群体纳入到工作范围中来,形成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引导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才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必由之路。文章提出了基于同辈群体视角下的新方法,例如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完善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同辈群体交往氛围;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同辈群体活动中,发挥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同辈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培养核心人物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发挥其在群体中的模范先锋作用等方法,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区别于以往传统方法且成效显著。大学生同辈群体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