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女两代建筑师,成就西师传奇楼

2016-12-26马拉

红岩春秋 2016年9期
关键词:这幢小乐复原

马拉

2008年,有着“最美教学楼”之称的西南师范大学第一教学楼(今西南大学文学院)毁于一场大火。“早一点烧,我还在画自然博物馆,手上不空,不可能接西师这个活;晚一点烧,我肯定又在做另外的活,也不空,和西师这幢楼就没缘了”。受命修复“一教楼”的建筑师罗小乐回忆当年情景,仍然唏嘘不已。

重拾理想

罗小乐从小热爱画画,梦想长大后像父亲那样成为建筑设计师。然而,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长大后的罗小乐先当了农民,后当了工人。“1966年,我从七中初中毕业后,下乡到开县当了知青。1971年,重棉一厂来招工,因我老实,贫下中农推荐了我,我就在细纱车间当纱妹,三班倒”。

后来,罗小乐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读了3年书,接着去成都进修纺织专业半年,回厂后在技术科搞纺织工艺设计。惟一和建筑有关的工作,是1992年老厂改造,要引进日本的喷气织机、布机,她被调去基建科负责厂房的机器排列。

厂子越来越不景气,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机。一天,父亲问她:重庆建筑大学要办一个建筑大专班,你愿不愿意学一下?“我从小就爱学习,就说愿意。当时正碰上厂里减员,我停薪留职读了这个班。一年后,我45岁,退了休,之后就安安心心读书,47岁毕业。”罗小乐回忆道。

毕业后,罗小乐重拾小时候的理想,开始了建筑设计师的生涯。2008年,任职于重庆大学设计院的罗小乐,在画完北碚自然博物馆新馆的施工图的同时,西师“一教楼”被大火吞噬。

现场踏勘

罗小乐从报纸上看到“一教楼”被烧的消息,想起父亲曾经说过,他年轻时在西师设计了好多幢房子。“我问父亲,西师有一幢楼遭烧了,是不是你设计的哟?他说记不得了,那么多,他也不晓得是哪一幢”。

后来,西师找到罗小乐所在的设计院,何院长把西师这个项目交给了她。西师派车,把罗小乐等人带到现场踏勘。眼前的这幢楼,满目疮痍:大木架结构的屋顶,全部烧光,只剩砖混结构的四壁和下面几层的木楼板。因救火的缘故,现场一片狼藉,到处又脏又湿。“我带了几个年轻人,拿卷尺去量,量了半天也量不出来。最后我向校方提出:如果要复原的话,最好有原来的图纸”。

校方去档案室一查,幸好图纸还在。听说是苏联专家的设计图纸,很珍贵,何院长还写了借条。“我把图打开一看,就震住了。平面、立面、剖面、总平面,每一张图纸右下角的‘设计一栏里,写的全是我父亲的名字。大家看后都在议论:咦,说好的苏联专家呢,啷个不是呢?”

父亲当年的图纸,规格为841×594mm,是最常用的一号图纸,画得很认真。“我们现在全用电脑,他全用手工画的,画了还自己晒图,很有功夫。他的图纸上这幢楼叫‘一教楼,于是我的图纸上还是写‘一教楼”。

原地落成

复原方案最先只是两个方案之一,另一个方案是在原址重盖一座高楼。“为这个,西师开了好多会哟!这个楼有点历史,而且著名学者吴宓在这里教过书,所以西师还是决定复原”。

复原工程要求四壁全部拆完,推得一点不剩,重挖地基,再修一幢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楼。“为什么四壁不能用,偏要推到?因为50多年了,四壁也有点风化,将就用的话,恐怕又管不了多少年,而且还会一直修修补补,还不如推倒建个新的,可以管100年”。

复原的标准是外观和原来一模一样。“西师把老照片给我看,外立面就照过去的质感做,两个著名的拱廊也跟原来一样漂亮。一开始,我很担心,当年的一些老工艺,现在还有师傅做得出来吗”。

最棘手的是,原来两个拱廊栏杆台面的水刷石工艺和外墙局部的斩假石工艺,找不到师傅做。两种工艺考验的是水泥和石子的组合技巧,很费时间,但效果古典而粗砺。“施工队长说现在找不到工人能做斩假石工艺,他担心万一复原不了,反而搞砸了,更不好。最后,西师作出决定,看能不能找到替代品。于是,我只好用表面比较粗砺的米白色烧毛花岗石,一块一块贴上去,效果虽没有斩假石那么好,但还是有点接近那个样子”。

罗小乐搞不定父亲设计中的古典性工艺,但她能搞定当年没法搞定的现代性工艺。“为了承重,原来的屋顶做成了大屋架,纵横交错的木梁占有了全部空间;现在是钢混框架现浇屋顶,屋顶下面还有剩余空间可以利用,校方用作了资料室。从外面看,跟原来的屋顶一模一样”。

空调设计,罗小乐也费了些心思。“西师最先想作分体式,我也设计了分体式,但觉得这样破坏外观,我就建议采用多联机组,在楼顶上,放在角落里,外面看不到。然后,用管子接到各个房间去,起到空调的作用,外观又好看”。

不过,对于楼梯的设计,罗小乐还是有点遗憾。“原来的木栏杆变成钢混仿木栏杆后,体量要大一些,楼梯比过去窄了点。如果事先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把教室的墙往后退一点,楼梯就可宽一点。但这幢楼是文物,原来的尺度一点不能变,所以墙不能动”。

一般建筑的使用年限是50年,由于“一教楼”是区级文物,西师要求复原后的使用年限是100年。可以这么说,罗裕锟、罗小乐父女两代不仅共同完成了一幢杰作,而且女儿把父亲的作品又延续了至少100年。

罗小乐曾经听人描绘过这样一幕情景:当年,“一教楼”起火时,在里面上课的同学边跑边哭;一年以后,看到一模一样的楼房原地落成,同学们高兴得又唱又跳。

(作者单位:重庆晨报)

(实习编辑:田荻)

猜你喜欢

这幢小乐复原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高跷楼”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承诺是不容打折的
清洁工王阿姨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像阿娜
猫三狗四
毛小乐·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