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八一隧道”的建设过程

2016-12-26罗毅

红岩春秋 2016年9期
关键词:向阳战士隧道

罗毅

重庆人都知道,在渝中区菜园坝火车站的出口处有一条“八一隧道”。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隧道为什么叫作“八一隧道”。

1984年10月15日,“八一隧道”破土动工,当时这个隧道工程被命名为“重庆向阳二号隧道工程”,参加隧道施工建设的是驻渝陆军第13军的官兵们。我作为工程亲历者,见证了那一幕幕奋战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解决交通拥堵,打通向阳山

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庆市中区(今渝中区),夹在长江与嘉陵江之间,因地势所限,交通出行不易,爬坡上坎是常态。即便长江和嘉陵江上相继架起了大桥,但两座大桥之间却被向阳山卡着咽喉,山南山北,仅有50年代修建的一条狭窄的单行隧道——向阳隧道相连通。向阳隧道,北有牛角沱长途汽车站,南有菜园坝火车站,每小时大约有700辆以上汽车在隧道内争道抢行,几乎天天拥堵。

1984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通向阳山,在向阳隧道旁边修建一条可供几辆汽车并排行驶的大型公路隧道。工程招标时,市内外几家建筑单位了解情况后,都摇摇头走了。原来,拟修建隧道之地,南端有菜园坝火车站出口和山城饭店,人流量日均万人以上,施工场地极为狭窄;向阳山上,有大田湾体育场和两路口密集的楼群需要保护,有的建筑物地基离隧道拱顶仅有五六米的厚度。而且,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向阳山石质破碎,多为沙岩夹泥岩。特别是隧道北端上部的55米处,是修建大田湾体育场时倾倒下来的弃土。一位日本专家详细查看工程资料后说:“这个隧道,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施工的艰巨性、危险性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性的工程。”

这项工程一时成了烫手的山芋,怎么办?

时任重庆市市长肖秧,紧急向驻渝部队求援。驻守重庆的陆军第13军(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后,该部整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作者注)勇敢地承担起这个“挑战性工程”,迅速组建工程指挥部,命令原13军后勤部副部长杨智民和原陆军某师参谋长李九明担任正、副指挥长,率领陆军第13军所属4个师工兵营700余名官兵,动用工程机械50余台、运输车辆70余辆,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坚决打通向阳山,新修一条隧道。

1984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重庆向阳二号隧道工程破土动工了。

进场时,A师工兵营从启封车辆、筹集物资、定人定位、打点行装,到先遣开拔、全营出动,整个过程仅仅用了3天时间,硬是把营部、工兵连、机械连和舟桥连二排从训练场上撤下来,带到了施工场地。初到工地时,工程指挥部安排A师工兵营工兵连驻扎在重庆长江大桥北桥头堡下面的一间大仓库内,机械连、舟桥连二排和工兵营部驻扎重庆市牛角沱汽车出租公司的库房。全营驻地分散,特别是工兵连,距离工地较远,无疑给施工管理增大了难度。另外,住房条件也相当差,炊事班只能在用竹席搭起的工棚里生火煮饭。战士们洗澡,只能依靠一个小锅炉烧水。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却干劲不减,纷纷向营党委表决心:请战打头阵。

开工以后,4个工兵营分四路掘进。军直工兵营、C师工兵营从隧道南北两端开挖,B师工兵营、A师工兵营则从腹地开挖。先从向阳隧道中间挖开一、二号支洞,然后再分别向南北方向推进。

突破和创新,完成一个个创举

为了搞好施工,工程指挥部在开工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可是,工程指挥部技术组组长张昌密在上任伊始,仍被“隧道北端55米的弃土堆积层如何通过”这个“拦路虎”给挡住了。

如果明挖,在狭窄拥挤的闹市区,从半壁山的基部开挖,把大量的弃土一车一车运到江边,然后再拉回来回填,工程量巨大,工期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

如果暗挖,这可是55米的弃土堆积土,根本无地质结构和石质等级可言。谈何容易!

张昌密带着技术组冒着酷暑,先后到北京、沈阳、上海等十几个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和矿山、隧道考察,广泛收集资料,数百次设计方案,没日没夜地苦思冥想,演算论证,终于从煤矿里探测瓦斯的“浅探支架”上找到了答案。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案——“管棚法”诞生了:把40多根钢管打进55米堆积层,一直贯穿到山体的稳定基岩中去,然后将钢管下的弃土掏空。每掏开一段,立即将钢管垂直支撑住,并用角管横向连接起来,形成网状棚架,托住钢管上方的弃土;再辅助以“小导管灌浆”等办法,尽可能使松散土凝成整体,随后迅速配模浇灌侧墙和拱顶,予以被复。

C师工兵营直接参加了“管棚法”的具体施工,300多天的时间里,工兵战士挥汗如雨、日夜奋战,1985年9月12日这一天,当6个作业面上的工兵战士加紧主洞掘进时,被称为“死亡地带”的隧道北端55米弃土堆积层终于顺利通过,“管棚法”施工获得了圆满成功!张昌密,这个当了26年工兵的老战士,由此成为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惟一的一等功荣立者。

如果说“管棚法”施工是科学技术上一个创举,那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摸索总结的“薄层挂洞”“新奥法”“整体式钢模台车”也是应该大书一笔的。

“薄层挂洞”——按原工程设计,向阳二号隧道南段要明挖50米,拆迁一座5层大楼。为了保住楼房、减少明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工程指挥部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更改了施工方案,在仅有5米的薄岩层处切口挂洞,获得了成功。洞口上方的5层大楼完好无损。

“新奥法”——因向阳山地质条件差,岩层松软,有关技术专家不主张全断面开挖。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充分发挥部队装备优势,施工部队经过反复研讨,根据“新奥法理论——全断面掘进”,大胆在软质岩层中采取光爆锚喷支护技术,在渗水、掉石块严重地段,采用挂网锚喷支护办法,确保了全断面开挖顺利进行,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整体式钢模台车”——这是“土工兵”自行设计的“洋机器”。它采用铺轨推进,液压千斤顶升降,用于毛洞拱顶混凝土浇灌。这种钢模台车的运用,既加快了作业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工程消耗,节省了作业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施工木材(模板)。

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施工,成为向阳二号隧道得以高速优质完成的可靠保证。成功之日,回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景,工兵战士们无不由衷地感叹:如果蛮干,不讲科学,不知要牺牲多少战友,工程也不知道会搞成什么样子!

军人的战斗,榜样的力量

每当忆及那段往事,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昔日的“洞中生活”,耳畔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机械轰鸣声。那里到处是粉尘,到处是浑身泥糊糊、两眼布满血丝的工兵战友,我想起了工班长刘大川、驾驶员任承怀……

1985年4月5日深夜,山城万家灯火,市民已进入梦乡。A师工兵营教导员陈国荣随舟桥连二排战士们进洞作业。洞内弥漫着硝铵炸药的辛辣气味和机械除渣后残留的柴油烟雾,在两个工班交接的极短时间里,喧嚣的毛洞里出现了短暂的宁静。

看着战士们被一天24小时的四班倒“折磨”得瘦了一大圈,陈教导员不忍心让空压机手启动马达。副指导员、工班长刘大川见状,毅然抱起凿岩机率先冲上去。作业开始后,洞中烟雾弥漫,上千瓦的点钨灯也不再明亮,凿岩机的刺耳轰鸣和排风管排风的声音,以及战士们搬动凿岩机的低沉吆喝声不时传来。陈国荣和安全员常三明亮着手电,透过浓密的烟尘,警惕地注视着作业面顶上的岩层;刘大川带着4名战士站在用钢管搭起的工作台上,紧张地凿着炮眼。突然,常三明急促地吹响哨子,他声嘶力竭地大喊:“要塌方了,快撤。”陈国荣猛一回头,发现掌子面上一大块岩层的夹缝里,猛掉小石子,“刘大川,赶快撤!”随着陈国荣的命令,刘大川拔出了凿岩机,几乎同时,一块约七八立方米的巨石随着飞身跳下工作台的刘大川砸了下来,把一个钢管工作台全部砸趴在地上……塌方过去了,整个工班无一人伤亡,凿岩机无一部损坏。5月1日,刘大川、常三明成为A师工兵营参加隧道施工的首批三等功荣立者。

1985年11月7日,隧道掘进到了最后时刻。为了防止在贯通时发生意外,尽量减少作业面上的人员伤亡,工程指挥部杨智民指挥长找到陈国荣商量,考虑把B师、C师工兵营与A师工兵营对掘的最后一段,全部交给A师工兵营来完成。受领任务后,这个关键性任务交给了舟桥连二排任承怀工班。

任承怀原本是工兵营部的汽车驾驶员,1981年从贵州入伍,参加施工后,主动要求到工地当了凿岩机手。他带领的工班,曾创造过整个工地最高掘进记录——一个工班15人6小时钻孔146个,且深度全部符合技术要求,被工程指挥部誉为“第一掘进班”。7日晚10点,任承怀工班扛着7部抢修一新的凿岩机,进入隧道一直干到第三天上午。其间,营部炊事班利用放炮时间,把饭菜送到工地,作业手们利用间隙,赶紧吃饭、喝水,补充能量。3天时间里,15个人,没出洞吃过一顿热饭,没有一个人合过眼,困急了,就把头伸到冷水管下用水一浇。10日上午10点,工班凿完了最后一排炮眼,随着一声炮响,一股凉风从对面吹来。毛洞贯通了!这时,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和营部的同志们一起,焦急地守候在洞口。连队里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和两大锅洗澡水,等待凯旋的战士。可是,他们一点力气也没有了,15个士兵,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向洞口挪过来。一出洞口,陈国荣紧紧握住任承怀的手说:“感谢你们,你们是真英雄”,疲惫不堪的任承怀一下子哭了起来:“教导员,洞子打通了……”施工结束后,任承怀工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任承怀个人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年,我在A师工兵营营部担任文书,曾深入工地采写了一篇现场报道《壮哉,拱顶浇灌》。我饱含深情地写道: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战士如此舍身忘死,顽强拼搏呢?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工兵战士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是造福山城人民,为四化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理想,是‘国责重于山,己利轻于尘的高尚情操,更是工地上随处可见的身先士卒的带兵人的榜样的力量!

一个奇迹,一座丰碑

1986年6月30日,重庆向阳二号隧道所有的主体、附属工程完工,宽敞明亮的隧道出现在市民眼前。当竣工的锣鼓敲响的时候,人们才猛然记起,该工程比重庆市政府要求的国庆通车,提前了整整4个月!

7月1日,晴空万里,隧道工地上,彩旗猎猎。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太恒,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市长肖秧,13集团军军长陈世俊等领导同志亲临工地祝贺并为通车剪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四川省各大新闻机构为此发出专稿、专电。

此项工程开工前的工程造价,估算为1200万元以上,地方建筑单位预算需要1400万元。13集团军的工兵战士们,仅用了850万元。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为重庆经济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重庆市政府将隧道命名为“八一隧道”。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八一隧道”4个大字,作为对施工官兵的褒奖。

(责任编辑:韩西芹)

猜你喜欢

向阳战士隧道
新年话“福”
字海拾“贝”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红向阳
进击,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