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外部环境分析

2016-12-24梁晓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策环境

梁晓刚

摘要:教育政策的环境是指教育政策生成和运行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它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普及的过程,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外部环境的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在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不断改进政策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外部环境分析

教育政策的环境分析可以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于改善具体教育政策的环境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构成了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做出制定、执行、调整或终止具体的教育政策等决定,不断改进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教育政策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为其他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政策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国际环境4个大的范畴。本文从这4个方面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不断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其他教育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具体如下。

一、政治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因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对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等方面,反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目的的要求、性质的要求、方向的要求等。

1.目的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国际化趋势也更加明显,政治上的快速发展有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方面,但也产生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压力加大、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等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大量新的社会心理问题、个体心理问题及精神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来保障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缓解因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目的的确立是首要环节,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咨询、辅导等方式,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性质的要求。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首先必须符合我国政党的先进性,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在这些基础上,将国内外心理健康领域所获得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变化,主体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质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酝酿期,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学校纷纷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或机构。9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规范、政策,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21世纪,各类学校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3.方向的要求。

我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民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这反映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要求。

二、经济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因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等方面,反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财政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求等。

1.财政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也是各级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部门的必要支持,有了财政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经费等都可以落实,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

2.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改善,从最初的基本满足温饱,到现在基本实现小康型社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一切需求的中心。人们从意识层面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排斥到接受,心理健康不断受到国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求如雨后春笋,在国家投资开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各种民营、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工作室也开始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全社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文化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机构、场地和教育培训设备等。物质文化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同时发生关系,具有个体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不同主体却具有同样的价值观,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创建健康、有序、和谐的社会。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直到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 从基层探索上升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政策依据。

四、国际因素分析

从心理学独立于哲学开始,国际上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尤其在当代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国际因素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趋势加剧了全球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出现、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分支机构和教育体系扩展到国内等。

1.全球性心理健康问题加剧。

人类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近100年的发展超过了以往所有时期。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纵观各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和报道,抑郁、焦虑、自杀等都成上升趋势,各国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地解决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相对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较其他国家更完善,国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度也比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仍然不能解决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2.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经验层出不穷。

从心理学独立于哲学学科开始,在美国、德国、俄国等就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学派,在相互辩论和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最初的几个学派到现在的百家争鸣,成立了很多理论支持的心理学会,不断提出具备实践价值的理论,以此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引入。

国外心理学的发展较早,所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体系,很多国际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始到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以扩大其理论的影响力。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研究,逐渐提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不够健全,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明显不足,需要我国心理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同样加以重视,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和政策评价等过程全面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管理,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高方红.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和展望[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76-82.

[2]蔡文伯,张倩.影响现代大学治理的教育政策环境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22-2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政策环境
政策
政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助企政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