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2016-12-24梁小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道德

梁小洁

摘要: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同理心赤字”现象,即大学生感受他人情绪、换位思考能力较弱,这导致校园中攻击和暴力行为不断发生。高等教育具有增加个体知识储备、促进个体道德发展、完善个体心智的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同理心,教会他们接纳差异、尊重不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平,更能够降低校园暴力和攻击事件发生的概率,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关键词:同理心赤字;道德;和谐校园

一、概念界定

同理心(Empathy),又被称为共情、移情,最早由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同理心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两种,即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情感同理心又被称为“情绪匹配”(Emotional Matching),是一种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通过对方的言语、表情和行为动作,察觉其快乐或悲伤,并对这些情绪做出模仿,即自我也感受到快乐或悲伤。与情感同理心可以跨越种族界限不同,认知同理心通常会受到群体身份这一变量的影响。因此,其发展较多地与个体后天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具有相似教育背景、相似价值观和世界观、相似人生经历的群体,更容易对群体成员产生认知同理心,更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对方的选择和意图加以认同或接纳。一般而言,个体的感受和思维是同步的,所以,心理学家将同理心视为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的综合体现。具备较高同理心的人往往更能够减少偏见和攻击行为,不会因对方的独特和个性而采用标签法去看待他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也更愿意伸出援手,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二、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

同理心(Empathy)与同情心(Sympathy)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连结(Connection),即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在感觉和观点上的连结。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回应(Response),即对对方的行为和言语做出反应。同情心只涉及到对对方感情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同理心则要求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与同情心相比,同理心更具有主动性,更注重对现实情境的把握和适应能力。与他人发生连结的个体,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对受害者正在经历的伤害能够感同身受,因而能够取得受害者的认同,并帮助他们扭转局面,使事情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回应则与之相反,做出反应的一方一般在心理层面会处于一种较高的地位,这对受害者而言是一种伤害,因而反应极有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高等教育中,正确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这两个概念,强化对大学生同理心的培养极为重要。

三、大学生同理心培养的重要性

(一)生理原因

一项刊登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为期六年的研究显示,同理心的发展会随着个体成长时间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青春期,个体由于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体内荷尔蒙分泌旺盛,第二性征明显显现等),其社交能力会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避免冲突的换位思考能力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女性的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在整个青春期阶段都会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男性的情感同理心在13~16岁期间会有所减弱,认知同理心在15岁开始发展。因此可以说,尚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群体,其不同个体的同理心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就整体而言,仍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识别他人感受、体恤他人情感以及站在他人立场思考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社会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招生数量逐年稳定增长和跨省份报考现象的愈加普遍,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强。同一专业、同一寝室的同学往往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因而他们的认知结构、道德水平、社会化发展、生活习惯和个人经历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如果缺乏同理心,不能与其他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无法与他人真诚友善交往、难以理解并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感受,那么矛盾和冲突就很容易产生。体现在男同学方面则为外显的攻击行为增多,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频率升高;体现在女同学方面则为排斥对方、破坏其友谊及其同伴地位的内隐敌意行为增多。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那么矛盾和冲突很容易就会升级,从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四、高校大学生同理心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人文知识学习

人文知识与理工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文知识的关注对象较多地为个体的情感、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连结;理工知识的关注对象较多地为物、器械、公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学习者在对这类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需要在剖析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进行认识和思考。若是想掌握作品精髓、深刻体悟作者通过文字所想要传达的情感时,就需要一方面接纳作者的观点和想法,一方面又与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一过程就是共情的过程即同理心培养的过程。因此,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关注其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如何体谅他人。

(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他们积极乐观的情绪、教会他们尊重独特性、培养他们形成多元价值观,从而健全其心智、完善其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同理心四个特质的培养,即接受观点、不加评论、体察他人的情绪、尝试与对方沟通。要教会大学生如何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友好沟通和交流,做到积极接受双方认知的差异性,并接受他人在长期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大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并通过情境模拟等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处在与对方相同的成长环境下,那么则极有可能会有与其相同的偏好和倾向,会做出和他相同的选择。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多元认知能力,减弱其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单一、片面的对错认识,引导他们在发表言论、给出建议之前,要先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体察他人在自我反驳之后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对学生合理管理情绪、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提出建议和方法,鼓励并支持他们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会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

(三)开展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往往能够起到团结班级同学、增加相互之间的交往频率、强化彼此关系纽带、深化成员间情感程度的作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参与,在分享、合作和帮助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可以加深对对方的认识和了解,学会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遇到冲突时会寻求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内化同理心准则,从而建立亲密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团体活动有利于营造健康、正面的整体氛围,这将会鼓励学生直面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摒弃抑制或逃避的消极处理方式。通过这种连结,正向的情绪被唤起,彼此之间的关怀而非攻击行为会增多。

(四)组织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增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勇于奉献精神和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将走出局限自身的小圈子,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在这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学会如何尊重差异和独特,如何运用同理心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志愿者一方面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言语上的关怀、行动上的呵护,另一方面也需要听取对方诉求、满足对方需要,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倾听他人并与他人进行连结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同一事件的多种可能性,训练其认知思维,减弱刻板印象。学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强化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打破高校学生“同理心赤字”的现象,从而减少校园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

五、结语

同理心,作为一种社会性情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体察对方的情绪、接纳对方的观点、积极与对方进行连结,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得以开展的最有效方式。富有同理心的人,不仅表现出更少的嫉妒心和攻击性,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关系满意度也更高,当他人遇到危险时,也更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可以说,同理心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同理心的建立,不仅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做出努力,更需要校方做出全面预防性的干预措施,通过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等,使大学生将同理心内化,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将同理心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由此一来,教育就能够真正达到思维和情感统一的终极意义,和谐的校园氛围也能够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王俊秀.对“同理心”的诠释与理解[J].社工教育及学科建设,2001,227.

[2]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 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12.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沟通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