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不特效,“蓝瘦”“香菇”

2016-12-24聂伟

东方电影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产片国产电影感官

文/聂伟

特不特效,“蓝瘦”“香菇”

文/聂伟

著名学者、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代表著作:《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 等

作为当下国产大片的“阿喀琉斯之踵”,技术短板往往因其显在的廉价、粗糙、“山寨”泛滥等标签,成为备受指摘的宿命式“原罪”。多数患有技术选择尴尬症的电影人一再遭遇“墨菲定律”,如同早期戏法片(Trick Film)的“返祖”,沉溺于感官惊奇难以自拔,殊不知已与今日主流观众的审美趣味背道而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新好莱坞的先行者促成了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联姻”,数字视觉特效(VFX)被视为“高概念”大片制造银幕奇观必不可少的“利器”。《星球大战》的巨大成功,证明了电影特效之于科幻片艺术创意呈现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非如此不可的叙事功能担当。

相比好莱坞较为成熟的累积型发展流程,国产电影对工业化的理解远远不到位,或受到短期市场利益驱动,或者技术仿制的惰性使然,项目实际操作中采取毫无反省与拣选的“拿来主义”,很容易放大电影内容“CPU”与技术“主板”之间的兼容性矛盾。而这些,都已成为国产电影建构银幕视听工业奇观的现实短板。

以《画壁》为例,“煤炭人”形象显然克隆自好莱坞大片《木乃伊》的“沙人”。两相比较,“沙人”在片中出现毫无违和之感,是因为这场战斗原本就发生在埃及的沙漠地带,“沙人”出场之前已经完成了故事环境营造和情节铺垫。相反,“煤炭人”的形象就显得无厘头,这一形象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后期制作团队拥有对该项特效的学习与平移能力。

还可以进一步对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和国产大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行横向比较。《冰雪奇缘》结尾处,已经化解心魔的艾尔莎重新将暖阳春光带回多年冰封千里的故土,但是生于冰雪之中的雪宝却也因此面临融化和死亡危机,于是艾尔莎在它头顶召唤出乌云与飘雪组成的“雪斗篷”,通过区域性的自体生态系统维持其生命。《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将几乎同样的特技效果“复制”到猪八戒身上,来自乌云裂隙的一道光芒如同聚光灯一般跟随着他,光照区域内缓缓飘落的雪花纷纷落在八戒手中撑着的宝盖灵伞上,随后伞收、光灭、雪消,整套设计除了将人物从阴暗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并不承担任何功能性作用。

“煤炭人”和“宝盖灵伞”俨然成为国产片“技术先行”“食技不化”的典型案例,除了制造短暂的感官惊奇,不仅不能为影片赚得多少喝彩声,反而容易被指认为“山寨”产品。

国产片的特效技术“补课”百无禁忌,强调立竿见影。由于原创技术资源缺乏,制造感官惊奇的机会成本显然更加昂贵。作为对好莱坞数字特效技术的仿制品,国庆档期的《爵迹》贴上“真人全CG”标签,随意变换演员的身材比例,表情僵硬的仿真模型如同僵尸鬼魅,处于共情变化曲线的“恐怖谷”底端。由此,技术特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反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心理不适。究其实,创制者对于技术的理解和阐释仅仅停留在炫“技”层面,尚未达到作为叙事技巧应用的“术”之层级,罔论技术美学之“道”。与此相应,国产电影“技工”大量堆砌的数字化场景不过是来自好莱坞特效工厂的快餐式“翻砂”,拘泥于表象的感官惊奇,无力营造更具沉浸式体验的银幕奇观,遑论经由在地文化与历史经验滋养而生的、写照灵魂的心灵景观。

猜你喜欢

国产片国产电影感官
调查
调查
感官训练纸模
调查
感官训练纸膜
国产电影能否突围?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培根体
2013年前三季度国产片票房增九成 西游登榜首
《百花园中迎元旦》电影片名填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