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12-23杨琴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高校

【摘要】节庆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道德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都可以在节庆文化中得以体现,高校要充分发挥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拓宽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的途经,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领悟、认同、践行它。

【关键词】高校;节庆文化;价值观教育

节庆文化承载了一个民族的习惯、风俗、性格、信仰和价值观,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凝聚师生情感、增进认同感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指出,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一、节庆文化的精神内涵

“节日是以历日、月份和季节等组成的历年为循环基础的,在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具有特定习俗活动的特定时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节庆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它们所传递的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都是民众期待和民族心理的生动体现,通过各种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真实有的虚拟,都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庆中,充分的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涵。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等,这些节庆文化通过有形的载体,把节庆所蕴含的无形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得以体现,如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在每年9月18日当天鸣笛三声,以此唤起人们对那段屈辱历史的记忆,凝聚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给大学生以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端午节的祭祀、划龙舟的节庆仪式,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以屈原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的尊崇和纪念,使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节庆仪式的文化渗透力无处不在,包括重大纪念日都要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就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特别是在十一、五一这些重大节庆日,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冉冉升起,常常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引发了民众情感的共鸣,由衷的迸发出了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幸福感,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情绪升华成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而许多高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都保存了这一仪式,能使大学生直接在校园里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生命教育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节庆文化中也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重视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的思想,传统节庆文化中都具有趋吉避凶的做法,包括端午节时,会挂艾叶菖蒲,用雄黄酒消毒,打扫庭院等习俗,鲜明地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关怀和热爱之情。在很多传统节日里,都有祭祀、祭神、礼拜的相关习俗,寓意通过这些仪式庆典来与神明进行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些众多的习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3、伦理道德教育

节庆文化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仁、爱、孝、悌”这些传统美德也常常在节庆文化中得以深刻体现,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是合家团聚、祭奠祖先的节日,清明时节,人们会用扫墓、举行祭奠先祖的仪式等方式去缅怀祖先,表达孝道;除夕之夜,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全家人团坐一起,品尝佳肴,晚辈给长辈拜年送上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给予期望和祝福,这都是中华民族重仁义、重礼节的最好体现。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通过传统的庆祝方式,体现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三、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拓展的途经

我们要充分发挥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功能,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到头脑当中,做到知、情、意、行,在学习、生活中领悟、认同,从而进一步践行它。

1、融入课堂教学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节庆文化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表现形式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些都可以适时地将节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传递的道德价值观有很好的重叠,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的内容,就可以对课程己涉及到的传统节庆内容进行挖掘,突出其德育意义,可以举例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就是提倡屈原所体现的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这就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中国近现代史中出现的英雄人物、革命先烈,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都有迹可循,更是教育教学的良好素材。“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途径。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在这方面,中国近现代史课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如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就可以结合“七·一”建党节的来历,使大学生理解党的成立的曲折不易;讲抗日战争时,结合“九·一八”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节庆日来阐述抗战的艰苦历程。这些节庆文化具有强烈的国家仪式性和历史庄严感,在教学中能更大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开设节庆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开展节庆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刻领会传统节庆的精神价值,从而让枯燥的理论入脑、入心,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动力。

2、多渠道发挥节庆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实践活动中,要带领大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从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角度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节庆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动员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力量,整合校园、社会、家庭资源,挖掘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精华,共同开展节庆文化的实践活动,政府要积极倡导并组织有益的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时,组织开展赛龙舟活动,通过激烈的竞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良好品质;社区可组织举办传统节庆文化展览,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熏陶;学校可组织节庆活动创意评比大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庆祝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参与中理解传统节庆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和提升。

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大力倡导文明、健康、和谐的节庆活动理念,特别利用好校园网的传播途径,通过BBS论坛、校园微博、空间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展示,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庆活动的认识。

同时,因为高校所处的地域问题,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些本民族独特的传统节庆文化,如藏区的“藏历新年”、彝族地区的“火把节”等等,结合这些独特的节庆文化,充分去挖掘其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更加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有很多价值的精华,但也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所以节庆文化需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适,把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吸收各民族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推陈出新,增强各民族之间节庆文化的互动性和现代适应能力,为我国节庆文化注入新质,才能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保留我国传统节日“原味”的同时,吸收和融合西方外来节日中热闹、有趣的成分,借此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如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等西方节庆文化中,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良好品质,同样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节庆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仅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策划节庆活动时,可以创新活动载体,以新的文化形式、语言组合、传媒方式,将节庆文化的内容表达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如运用新媒体把传统节日的习俗、庆典活动和蕴含的价值内涵在展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手机APP等社交媒体上面,用创新的形式来传承古老的节庆文化的寓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教育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张  勃. 唐代节日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4.

[2] 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1).

[3]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6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2).

【作者简介】

杨琴(1976—),女,四川蓬安人,成都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高校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