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能老人养老之难

2016-12-23贾阳

人民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保险制度医养养老

贾阳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个体家庭的结构模式的改变,机构养老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人的养老选择。而且形势逼人,这一需求越来越迫在眉睫。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2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更是已突破了4000万。

如此众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面临着哪些养老难题?该如何破解?今年重阳节前夕,记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并“问计”关注这一话题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

缺钱:护理成本高昂让很多家庭雪上加霜

家里有一位失能失智老人,首先意味着高昂的医疗护理费用和人力照顾成本。据统计,我国超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约1亿户家庭,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不堪承受之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了解到,目前依托社区养老,对健康老人来说比较受益,而对失能、失智老人来说,不仅收费高,而且作用小。目前,医养结合养老的落实比较困难,因为担心完不成赢利指标等,医院往往不愿意收治失能失智老人。

医院和养老机构高昂的成本,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居家养老困难也比较多。”方新说,“一方面需要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个护工管吃管住还要每月支付工资6000元。另一方面,护工要有基本的护理知识,而且基本上是全天候护理。两个条件都具备的并不多,尤其是在农村。”

尽管一些财政实力较强、专门机构较多的城市已对照护失能失智老人出台措施,但从全国情况看,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能力仍然不足。据民革中央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实行的失能贫困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主要是一种选择性社会救助模式,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不高。

制度:完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

无论是送进专业的养老机构,还是请来专业的护理人员,都绕不过钱的问题。缺钱问题能不能通过保险的途径来解决,是很多专家和代表提出的思路。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和完善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参保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时,其护理费用从护理保险中支付,从而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

不久前,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首次在河北承德市、吉林长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15地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该项制度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主要覆盖试点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群。

2016年9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缴费正式开启,护理险项目进入承保环节。长期护理互助保险资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照护服务机构缴纳互助基金三部分组成,政府按不同年龄段缴费额度的20%比例予以补贴。

2012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开启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护理模式。截至2015年末,青岛市已有约4万名失能参保人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共支出护理保险资金8亿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养老问题上,要尽快地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问题。要建立完善社会长期护理的保险制度,目前世界上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还有欧洲模式,我们国家有南通、青岛、海淀模式,可以从这些模式中获得启发。建议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出台符合我们国家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国令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董中原建议国家鼓励发展老年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用提供护理服务替代现金补贴的给付方式,鼓励老年人以选择护理服务的形式获取保险给付。他还鼓励建立和完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相关制度,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引导老年康复护理产业向家庭社区护理倾斜。

缺人:失能老人护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按照此标准,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量大约在1000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5年对上海民办养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有92%的民办养老院遭遇招工难题,有10.4%的养老机构反映,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已经影响机构运转,有55.2%的养老机构表示人手较为紧张。

在山东省济南市燕柳老年公寓,10个护工承担着60多个老人的护理工作。该老年公寓负责人说:开业之初想招聘院校毕业有基本护理技能的毕业生,但实际上,因为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因素,根本没人愿意来。留下来的护工不仅缺乏专业技能,而且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王陇德表示,应该考虑从国家的政策,从管理的制度,从多方面的筹资来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较多的人参与这项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吉首大学国际教育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张苹英建议国家免费培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她说: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有些职业院校虽然也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但还算不上真正的老年人护理专业,报名的学生很少,应该想办法增强专业和职业的吸引力。

并重:推进养老服务,公益和市场要兼顾

能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是让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安享晚年的基本前提。谈到照顾失能老人10多年来的体会,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院长易连军说:失能老人护理难度大,要像医院重症ICU专业护理的方法来护理,这样才能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痛苦和困难,提高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里程。

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巨大的需求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全国人大代表甘道明希望国家把养老服务业定位为公益性。现在社会资本早已瞄准医院、中小学校、养老方面,这就更要把公益性作为放开准入的门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政奎建议,更多的社会养老机构应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政府主要是正确引导、政策扶持。

易连军代表建议,政府推进医养医护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的建立,在各地建一两个医院模式的医养医护结合型护理院,住院病人可用医保结算,可以一直住在护理院里直到临终。她还建议,养老机构挂靠一家医院或者社区卫生中心,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开展医养结合和医护结合。

“我现在还能动,自己照顾自己。等动不了了,我也不用儿女,就拿退休金住养老院去。”76岁的青岛居民王秀珍的想法具有一定代表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个体家庭的结构模式的改变,机构养老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人的养老选择。而且形势逼人,这一需求越来越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保险制度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探索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关于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