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价片酬”与“明星烂片”缘何相伴而生

2016-12-23仲呈祥

人民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观赏性

仲呈祥

【摘要】时下确有一股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溃了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的错误思潮,片面夸大明星的个人魅力和作用,甚至提出“小鲜肉”才能占领市场。电影市场院线排片,不问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单看有无明星“小鲜肉”出演;电视台购买播出电视剧,论质评价的标准也沦为了看有无明星“小鲜肉”。这是非常荒唐的。

【关键词】“天价片酬” 影视明星 观赏性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影视明星的片酬越来越高,以至高到令人惊讶的“天价”。据悉,仅两位明星,在一部电视剧中就拿了1.5亿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证实,一位明星在一部作品中开价几千万元已时有所闻,一些影视剧投资总额的70%被少数几位明星拿走。与这种“天价片酬”相对应的,并非佳作迭出,相反却是“明星烂片”成堆。从“天价片酬”到“明星烂片”,引人深思。

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影视艺术评论。回想那时,当红的电影明星如潘虹饰演《人到中年》的主角陆文婷,形象栩栩如生,有口皆碑,堪称电影画廊里的成功典型,而她的片酬不过以千元计。王扶林导演精心把小说《红楼梦》搬上屏幕,而那几位扮演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角的青年电视剧演员,每集酬金不过200元。时过境迁,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下,片酬的不断提高本是正常事,这也是社会对演员劳作的肯定和必要报偿。但是,近几年来暴涨到“天价”的高度,就很不正常了。比如,现在有的明星拍电视剧一集的片酬已高到数十万乃至百万元,比80年代飚升了千倍以上!有人说:搞市场经济嘛,就要按市场规律办,此乃市场使然,不必大惊小怪。我以为,此言谬矣!

必须正视“天价片酬”带来的恶果

第一,从全社会的稳定和谐看,“天价片酬”有失公平公正。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扪心自问一下,明星在一部电影、一集电视剧里付出的劳作,真值那么多片酬吗?对比一下教授、学者做一场精彩演讲的报酬,特别是那些立下丰功伟绩却默默无闻的航天科学家们所获得的报酬,难道公平吗?

第二,就影视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而言,这也是一种破坏。在整个摄制组即创作集体里,需要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化装、服装、道具、场工等各类工作人员互相配合。想一想,一个明星干一天片酬数十万元,而别的行当工种呢?如抬片景的场工,一天就几十元,这样的天壤之别,公平吗?别人的心态能平衡吗?整个创作集体能团结共事、和谐互补吗?

第三,长此以往,也会毁了拿“天价片酬”的明星的艺术前程。如此“天价片酬”,可能会滋生明星的妄自尊大、不思进取、甚至奢靡享受之风,葬送艺术前程。习近年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言之谆谆,当永铭记。

“天价片酬”背后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本溯源,造成“天价片酬”,原因复杂。一是文化自觉的缺失,忘了艺术的初心,本在化人养心,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坚守人类独有的精神家园。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迷失了方向,成了市场的奴隶。不是坚持化人养心,而是急功近利地一味追求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唯经济效益是从。于是,为了赚钱,把明星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片酬越给越高。争夺明星,实际是为了争夺市场赚取票房和收现。相互攀比,导致明星价码越炒越高。

二是文化自信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较之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便有艺术自信:相信优秀的艺术是靠自身的美学品位和史学品位即有思想的艺术性与有艺术的思想性去吸引、感染、提升受众的,相信中华优秀艺术是靠独特的中华哲学与美学精神及审美风范自立于人类艺坛的,当然也包含相信德艺双馨的明星艺术家们艺术创造具有独特魅力。但是,时下确有一股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溃了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的错误思潮,片面夸大明星的个人魅力和作用,甚至提出“小鲜肉”才能占领市场。电影市场院线排片,不问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单看有无明星“小鲜肉”出演;电视台购买播出电视剧,论质评价的标准也沦为了看有无明星“小鲜肉”。这是非常荒唐的。

其实,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与明星“小鲜肉”并无直接关联。比如《钱学森》这部影片,前80多分钟都用一位青春偶像派明星即“小鲜肉”饰演青年、中年钱学森,最后几分钟才由许还山饰演老年钱学森,结果,最后几分钟的钱学森形象远胜于前80多分钟的钱学森形象。且看生命最后阶段的钱学森(许还山饰)被夫人蒋英(潘虹饰)搀扶着,在医院走廊里散步谈心,钱愧疚道:“我真累了你,耽误了你的声乐事业,中国少了一位叫蒋英的声乐大家。”蒋从容对答:“我不这样看,中国可以没有我这位声乐家,却不能没有钱学森这位科学家!”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何其感人!比起前面那80多分钟靠明星“小鲜肉”演绎的钱学森形象,这才更走进了钱学森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

再如,不久前热播的一部描写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安全部门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电视剧,为追求收现率、吸引眼球,起用青春偶像派明星担当主演。本来可以引导他们在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引领下演英雄、学英雄,走向成熟,却偏偏要自诩为“成功地把‘小鲜肉与主旋律结合起来”,结果,为了赢得市场让这批明星以当下之时尚的发型、服饰牺牲了当年的历史真实。这,还不值得我们吸取教训么?

不能盲目追求观赏性,把明星“小鲜肉”当作制胜法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电影界首先提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政策性口号,之后逐步扩及整个文艺创作,要求包括本无观赏性的听觉艺术的音乐和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都要实现“三性统一”。在我看来,针对过去文艺作品忽视观众审美需求的倾向,提出重视观赏性,自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抽象出观赏性这一概念的逻辑起点是观众的接受效应,属接受美学范畴;而抽象出思想性与艺术性这两个概念的逻辑起点是作品自身的品格,属创作美学范畴。“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这个判断是误把两个不同逻辑起点上抽象的不同范畴的概念放在一起,犹如“男人女人农民三统一”一样,是不科学的。这极易给人一种误解:好像于艺术性之外还有个观赏性。那么不讲艺术性的观赏性是什么呢?那就是凶杀、打斗和床上戏之类的视听感官上的强刺激了。理论上的失之毫厘,导致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难怪盲目追求观赏性的结果是误以视听感官的生理快感冲淡乃至取代艺术本应给人的精神美感了。

须知,思想性、艺术性是恒量,客观存在于作品中,而观赏性却是变量,是因人而异(不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人的观赏需求各异)、因时而变(昔日错判的“毒草”今又成香花)、因地而迁(不同审美空间和文化环境下的观赏效应是不同的)的。盲目追求观赏性,势必误入歧途,把明星“小鲜肉”当成制胜法宝。

既然观赏性属接受美学范畴,当然就主要应在这一范畴里解决。这主要需解决以下两个子矛盾:一是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因为如马克思所言,“再美的旋律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都是没有用的;二是净化观众的鉴赏环境,因为过度的娱乐消遣扰乱人的心智,把电视剧《长征》与三级片放在一起,很难争夺一般观众。现在严峻的现实是,不在接受美学范畴里切实解决好上述两个子课题,反而错误地把观赏性推到创作美学范畴里让创作者去解决。于是,创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想占领市场和赚钱,往往一味迎合观众,愈迎合愈败坏观众的审美素养并搅乱鉴赏环境;审美素养下滑的观众和愈加混乱的鉴赏环境,又必然会反过来刺激缺乏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意识的创作者,创作品位更加低劣的作品。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的恶性循环随之产生。“天价片酬”与“明星烂片”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观赏性
杂技艺术的创新
融入审美性,提升观赏性
从比赛解说角度谈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金叶榆抗日灼优株生长量和叶片日灼情况研究
浅析跳发球技术在现代排球比赛中的作用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浅论博物馆展陈的观赏性
怀念瑞典